一场和与战的政治斗争, 成就赵构的野望, 葬送岳飞的生命。 1 1140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年份。 那年,金国权臣完颜兀术撕毁和议,统帅大军经过开封,直扑江淮而来,宋高宗赵构不得不派兵迎战。 2年前,赵构放下身段屈辱求和。 为了保住皇位,以及不给军人立功的机会,赵构承诺取消“宋”的国号,每年纳贡25万两,甚至让宰相秦桧跪在金国使者脚下,聆听上国训斥。 没想到,金国丝毫不当回事。 1140年的赵构,颇有一种“脱了裤子,你就给我看这个”的既视感,忍了、让了、跪了......没想到还是换不来和平。 金国举起巴掌啪啪啪的打脸,赵构也扛不住啊,实在不行就迎战吧。 “我们以战争促和平。” 南宋诸路将士大多是北方人,对金国有血海深仇,时刻想着打回老家去,恢复曾经的大宋山河。 他们没有赵构的小九九,唯有一腔热血。 只是他们不知道,将士的热血,也可以是皇帝和宰相的工具。 5月下旬,完颜兀术的军队抵达顺昌城下,这地方如今是安徽阜阳,已经离长江不远,再不打的话,赵构很可能到五国城过年。 于是,朝廷任命韩世忠、张俊、岳飞为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并且加封为太保、少师、少保的荣耀官衔,勉励他们好好干。 陕西战场也很激烈。 行营右护军的主将吴阶去世,由副手胡世将统帅将士,和金兵在关中对峙,双方互不相让。 岳飞的任务是救援顺昌,不过他还没有到顺昌的时候,大将刘锜已经大败金军,完颜兀术退回开封。 嗯,不必再打了。 此时的宋朝已经取得主动权,只要集中兵力北上决战,不是没有收复中原的机会,但是赵构的诏书到了。 他派司农少卿李若虚到岳飞军营,宣读诏书:“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大好局面,岳飞实在舍不得放弃。 怎么办呢? 岳飞和李若虚打嘴仗,恰好李若虚也是主战派,于是他们决定不管朝廷诏命,以收复中原为主。 这种事是矫诏,放在平时要杀头的。 国家的百年基业都在此一搏,哥俩也不怕杀头......于是岳飞提兵北上,李若虚回朝承担矫诏的罪名: “矫诏之罪,若虚当任之。” 岳飞站在德安府的城头北望中原,长须飘飘,目光坚定:“13年厮杀只为今日,干吧。” 2 岳飞是河南农家子弟,妥妥的八代贫农,小时候没什么能力上学,估计只能达到扫盲班的水平。 后来能写出《满江红》,基本是自学成才。 长大以后,早早娶了老婆生了娃,未成年就充满“上有老下有小”的危机。 家里没钱、读书不多,除了当兵和种田,岳飞没有别的出路。 他先后在河北、山西、河南入伍当兵,凭借“一县无敌”的武艺从敢死队长起步,一路高歌一路战火,在1134年做到清远军节度使。 那年岳飞才32岁。 宋朝的节度使是荣誉官衔,没有唐末五代的实际权力,但是地位非常高,大概相当于省部级。 虽然宋朝在大战场一败再败,但岳飞主导的局部战场,基本没有输过。要不然的话,没有根基的农家子弟,凭什么登上高位? 所以喽,即便抛去“民族英雄”的光环,岳飞的能力也是千年第一军人。 不仅能力强,岳飞还特别会做人。 他在早年间高喊“迎回二帝”,一旦金国准备扶持宋钦宗之子为傀儡皇帝时,岳飞就再也不说了。 而是私下拜见赵构,请求早立太子,断绝金国的念想。 1137年写的《乞出师札子》中说:“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 那时宋徽宗和郑皇后已经死在五国城,所以叫梓宫,而宋钦宗只是归类到天眷之一。 岳飞的意思就是: 只有赵九哥才是正统皇帝,宋钦宗已经不能代表大宋了,我们都不认可他。 你说说岳飞会不会做人吧。 私下拜见赵构是给面子,请立太子是为国谋划,札子中的措辞更是明确表态,迎回徽钦二帝也不能动摇赵构的地位。 更何况,岳飞多年来一直遵守朝廷命令,让打就打,让退就退,动不动还闹辞职,表明不贪婪军权。 这种职业经理人,谁会不喜欢呢? 赵构都情不自禁的说:“诸将知尊朝廷可喜”......“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 议和之前的君臣关系很好。 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以后,岳飞开始谋划北伐的大战略,也就是所谓的布局,经过多年谋划,这个局已经很成熟了。 他在《乞出师札子》中列出行动步骤: 1、金国扶持伪齐是希望制衡,我们可以派出使者,离间齐国的父子君臣,这是在敌占区玩搞一战线。 2、万一有机会的话,我就提兵北上河南,汇合五路叛将,到时候河南陕西都可以收复,山东可以交给韩世忠等人。 3、继续分兵北上,灭伪齐、恢复大宋。 4、局势到了此时,辽国也有复兴的机会,我们可以适当给与援助,分散金国的兵力。 如果能够实现的话,恢复北宋的国际态势,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然而岳飞又列出更多的可能性。 5、假如刘豫实行坚壁清野,那么河南肯定不好打,我必须带兵回来,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积小胜为大胜。 6、如果敌人没有攻打襄阳,而是跑到江南或者四川,那我正好可以长驱直入,把“围魏救赵”反过来玩。 7、最重要的是,必须给我足够的时间,没事别催......只要2、3年时间,保证给你大惊喜。 1137年的岳飞,不仅规划好行动的每一步,并且还考虑到各种突发情况,以及应对方案,除此之外又有统一战线、联络敌后义军等等。 战略家的眼光显露无疑。 到1140年的时候,计划表中的各项准备都已完毕,岳家军经过3年整顿,实力非常雄厚。 对于北伐,岳飞志在必得。 唯一不确定的,在于金国到底能不能扛得住? 3 金国最大的bug是人口少。 完颜阿骨打起兵的时候,只有区区2000人,后来一路打仗一路受降,兵力滚雪球一样膨胀。 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虏,紧接着金军进攻开封,把赵家宗室打包带走,整个黄河以北基本归金国所有。 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往往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用来弹压各地的反扑。 如果说女真和契丹有共同性的话,那么和中原汉人则是泾渭分明的群体,短期内没有丝毫融合的可能。 即便后来的清朝坐拥天时地利,依然被汉人反扑了几十年,何况狼吞虎咽的女真金国呢。 “靖康之变”以后,金国其实很难真正控制黄河流域。 他们只能维持,但对遍地游击队束手无策,比如辛弃疾的爷爷在金国任职,却经常带着孙子“指画山河。” 人心啊,这就是人心。 虚弱的统治局面,再加上太祖、太宗系统的权力斗争,导致金国内部分为两派。 一派主张停战。狼吞虎咽的吃相太难看,不如休养生息积累实力,将来再南下灭宋。 一派主张进取。毕竟现在的宋朝很挫啊,不赶紧灭宋,万一以后没机会怎么办呢? 两派人通过主导政策,进行内部的权力争夺,动不动就政变、杀人,乱的一塌糊涂。 完颜兀术属于主战派。 1138年主和派主导金国朝政,不是和赵构议和了嘛,顺便把陕西河南归还宋朝,两家和和气气过日子。 这就是第一次议和的背景。 陕西河南重新回归,朝廷大臣都说派大军北上,稳稳当当的驻扎起来,赵构不肯:“意思到了就行,咱别太当真。” 岳飞气的要辞职。 宋朝不愿意议和,金国其实也不愿意,好不容易打下的土地,凭什么白白送回去呢? 1139年完颜兀术发动政变,杀死掌权的主和派,成为金国新一代主战权臣,一力主张收回河南陕西。 于是,1140年战争爆发,事情又回到文章开始的地方。 战争过程并不复杂。 岳飞在6月北伐,顺利攻克蔡州、颖昌、陈州之后,7月收复洛阳。经过多年和北方义军统一战线,梁兴、李宝等义军领袖也组织民兵,在黄河以北进行敌后骚扰。 他们共同形成六面包围开封的形态。 而韩世忠已经打到连云港,张俊进军亳州......中兴大将全部向北推进,只要岳飞击败开封的完颜兀术,金国再无可战兵团。 也就是中兴大业可成。 但是不出所料,赵构同志的诏书又来了,命令韩世忠、张俊、刘锜撤军,于是岳飞成为一支孤军。 但正是岳家孤军,上演了最壮烈的史诗。 完颜兀术麾下无往不胜的铁浮图,遭遇岳云率领的背嵬军,几杖下来完全丧失战斗力。 颖昌大战,岳家军杀的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但是无一人肯回头。 还有杨再兴,他带着300骑兵外出巡逻,在小商河遭遇大部金军,在杀死2000敌军后全军覆没。 杨再兴的尸体火化后,烧出2升箭头。 出兵以来屡战屡败,完颜兀术都开始怀疑人生了,他根本没想到岳家军的战斗力这么强大。 他把10万大军驻扎在朱仙镇,打算最后再试一次,实在不行就撤。 岳飞派出的依然是背嵬军,不过只有500人打前站,岳飞的意思是,试试就行了,别来真的,大战还是主力来打。 但500背嵬军和金军的第一次交锋,就让金军全线崩溃,完颜兀术实在没办法了,准备拔营回东北吃小烧烤。 而在此之前,金军大将韩常曾派人请降。 只要再坚持一下下,就那么一下下,直捣黄龙可能是吹牛逼,但收复长城以南是有可行性的。 可岳飞没有等来援兵,而是12道金牌。 4 金国有主战派与主和派,宋朝也有。 只不过金国的主战派发动政变掌权,宋朝的主和派揣摩皇帝的心思,获得极大的支持。 宋朝的主和派首领是秦桧。 此人曾经和徽钦二帝一起,被抓到五国城,后来不知用什么办法,一路逃回江南。 有人说秦桧带着任务,有人说秦桧是内奸,具体情况已被埋入尘土,我们不做过多的揣测。 不过秦桧确实揣测到赵构的心思。 大宋立国初年,鉴于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赵匡胤请大家吃饭,搞了“杯酒释兵权”,用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换取军中大将的权力。 抑制军人,其实是刻在宋朝骨子里的基因。 五代十国的教训、依靠政变立国的历史,无一不在时刻提醒赵官家,要对军权严防死守。 宋朝的另一项家法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所以军人在宋朝的地位很低,岳飞那么厉害,也只有做到太尉以后,才能取得和文官同等的地位特权。 赵构登上皇位以后,更是敏感至极。 如果不是风云际会,做了一回漏网之鱼,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的头上。登基初年,赵构的合法性是不稳固的。 “靖康之变”以后,天下各地都是军事武装,他们打着报效朝廷的名义,做着割据地方的勾当。 最典型的是“苗刘兵变。”1129年,刚当皇帝2年的赵构遭遇清君侧,苗刘二人逼迫赵构退位,让位给3岁的太子。 熟悉历史就知道,苗刘想做曹操。 虽然皇位恢复,紧接着又是“搜山捡海”,赵构一路跑到大海上偷生,身边连可用的军队都没有。 祖传基因和人生阅历,让赵构十分缺乏安全感,并且对军权有热切的渴望。 金国俘虏“徽钦二帝”北上,宋朝国祚被拦腰斩断,又让朝廷的威信严重丧失,所以赵构的任务也很简单: 恢复朝廷权威、收拢兵权。 这就是议和的基础。 一旦议和成功,有了金国册封和祖传基业的加持,南宋朝廷的合法性算是重建了,甭管强大不强大,起码能活着。 这样的朝廷,各地军事武装都得认,不认就是谋反。 而朝廷稳定以后,有了一纸合约,边境暂时不需要打仗,正好可以着手削除兵权,把大权集中到朝廷手中。 在赵构的规划里,只要能达到目的,什么条件都可以接受。 最重要的是,赵构本身没什么雄才伟略,他的出发点完全不是恢复大业,而是苟且偷生。 赵构的心思,秦桧揣摩的清清楚楚。 此人没什么理想,更没什么大目标,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权势地位,于是他顺着赵构的心思,做起主和派。 秦桧要借助推动议和的政策,打压主战的宰相和将军,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力最大化。 于是,赵构和秦桧狼狈为奸,策划两次议和。 归根结底,他们只想保全江南,把个人荣辱置于民族兴亡之上。 而岳飞则是民族兴亡重于个人荣辱。 彼进我退,庙算已经输了。 5 岳飞在朱仙镇收到12道退兵诏书,命令他立刻班师,然后到临安朝见。 那时完颜兀术已经逃出开封。 河南百姓苦苦哀求岳飞留下,实在没办法,岳飞取出诏书示众:“我不得擅留。” 岳家军南下途中,完颜兀术回到河南,曾经收复的失地再次陷落,岳飞仰天大哭: “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不幸言中。 回到临安以后,岳飞变得沉默寡言,不再说慷慨激昂的话,只是请求辞职回乡。 他心灰意冷,不抱什么希望了。 此时的赵构还是维护岳飞的,他不允许岳飞辞职,理由是战争还没有结束。 这句话更加说明,赵构要维护江南朝廷,但又需要有忠于自己的鹰犬。嗯,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江南朝廷,已经很好了。 可岳飞的成功,让他站在赵构的对立面。 1141年,完颜兀术给秦桧写信:“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只要岳飞活着,完颜兀术都怕什么时候重新启用。 一边是岳飞、一边是朝廷和军权,赵构和秦桧并不难选择。 韩世忠、张俊、岳飞同时调离军队。 本来韩世忠也要死,还是岳飞通风报信,让他有机会到宫里哭诉,勉强保住一条老命。 而岳飞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他太厉害了,只要不死就不能议和,如果不议和秦桧就坐不稳,赵构的家国大业也是镜花水月。 10月,岳飞被投入大理寺。 案子审理的很艰难,怎么都找不出岳飞谋反的证据,不得已用“莫须有”代替。 莫须有的意思是“不必有”,皇帝杀人还需要理由吗? 岳飞死了,和议再也没有障碍。 秦桧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继续执政14年,赵构也踏实了,一口气继续活了46年,都是千年王八万年龟。 说到底,岳飞之死不是情商低,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的民族兴亡价值观,挡了赵构和秦桧个人荣辱的路,用自己的生命和民族国家的前程,为君臣铺就通天路。 哥俩也知道岳飞死的冤,一辈子都对“岳”字耿耿于怀,甚至把岳州改为纯州,还不是心虚嘛。 岳飞死后,狱卒隗顺将遗体背出城外,埋在钱塘门外的九曲丛祠旁边。这个秘密,隗顺一辈子都没有告诉任何人。 直到临终时,才悄悄告诉儿子。 1162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隗顺之子才报告朝廷:“岳飞的尸骨在钱塘门外呢。” 去世21年以后,岳飞才真的入土为安,被朝廷改葬在西湖栖霞岭。 此后千年,岳王庙香火鼎盛。 终究是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正因如此,宋朝的岳飞,才是中国的岳飞。
|
|
来自: 仇宝廷图书馆 > 《温伯陵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