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昌龄:前半生豪迈,后半生幽怨

 静雅轩345 2020-01-04

原标题:《王昌龄:最豪迈壮志与最幽怨闺情的矛盾综合体》

他是边塞诗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三年西北塞,长征万里,金甲磨穿,少年的豪情与热血汇成一首首苍凉豪迈的边塞赞歌。

同时,他又写尽闺阁情事,无论是戍妇还是宫妇,娇俏的采莲少女还是失宠的深宫后妃,她们心思形态在他绮丽细腻的笔触之下栩栩如生。

他到底是谁,为什么可以一面拿着长刀策马取功名,又可以一面体会像细腻如针的女儿闺情?

他就是王昌龄,要问他为什么可以拥有如此矛盾的两面,还要从他的事和诗说起。

少年边塞留名

王昌龄出生贫寒,是个十足的农家少年,靠着耕几亩薄田养活自己,并没有系统性地读书。二十三岁时在嵩山学道,二十七岁时参军,赴河陇,出玉门关,这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王昌龄把他一生中最热血的岁月献给了西北大漠,苍凉辽阔的大漠也赐予了他素材和灵感。西北瑰丽的奇景,战士拼死护国的无畏,被他一一收入诗袋,其中就有最有名的《从军行七首》和《出塞二首》。

从军行七首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即指青海湖,雪山指祁连山,长云是层层叠叠的浓云,楼兰在此处泛指常常侵扰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是对边塞景象的描绘,青海湖上云雾蒸腾,浓云不散,湖的北面雪山黯淡,往西是塞上的一座苍凉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望的雄浑玉门关。

短短一句,横亘东西几千里,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迷蒙黯淡,给人以压迫肃穆之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昏暗的环境中出现了色彩,是黄沙,是金甲,肃穆静立的景色中出现了动感,是将士一往无前地奋勇杀敌。

一个“百战”高度概括了战事之艰辛,牺牲之壮烈,尽管黄沙漫漫磨穿了铠甲,战士们的心中的报国壮志却不仅没被消磨反而愈见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对祖国的坚定承诺,爱国之情越发激昂,情感最终达到了顶峰。

从军行七首之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与前一首相似,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大漠风尘日色昏”写出一副狂风大起,飞沙走石的景象,“日色昏”,不是天色已晚,而是黄沙漫漫遮天蔽日。

“红旗半卷出辕门”写的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之下,军队却选择依然挺进,为了减少阻力,半卷着红旗顶风走出军营的门。就是这样一支横行大漠的劲旅,像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就是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却没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道出原因:原来是派出的先遣部队旗开得胜,昨夜还在洮河北边与敌激战,现就传来了生擒敌首的消息。

就这样一起一落,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通过对没有派上用场的增援部队的描写,体现出了唐朝的兵力强盛,体现出了一副气壮山河的盛唐气象。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同于前两首时,这是一首感慨战事不断,国无良将的诗。开篇“秦时明月汉时关”,大笔勾勒苍凉月色下的苍凉边关,又赋以“秦时”、“汉时”,在空间上的广阔之外又叠加以时间维度上的广阔,又体现着作者对长期作战历史的思考。

“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触景生情联想到的戍兵命运,在表达同情的同时又点出了问题在:边防还不够巩固,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抒情和议论。如果龙城飞将李广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度过边关。此句除了表达保家卫国的壮志之外,还暗含对朝廷选将的不满,弦外之音意味深长。

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塞时,岑参只有11岁,高适还在中原游历,所以他当之无愧是边塞诗的鼻祖,他把边塞的苍凉雄壮装进胸膛,笔下流淌出时代最振奋的乐章。

中年仕途艰辛

从边塞回来之后,王昌龄本以为会得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待遇,可是谁知世事弄人。

开元十五年,王昌龄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及第,但却只被授予一个小小的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心有不甘的他在开元二十二年又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应博学宏词科登第,但也仅仅得到了一个县尉的职位。此后,他被贬谪岭南,由岭南北返长安被任命为县丞之后没几年,又受谤毁,被贬龙标。

仕途的不顺难免让他心有不满,无处发泄,只好写诗,只不过这时的王诗没有了豪迈,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闺怨。

王昌龄写闺怨,最出名的就是《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第一二句写出少妇的天真烂漫,杨柳绿,春色浓,精心打扮赏春在翠楼。就是这样充满着闲情逸致的日子,一个“忽见”急转之下,见到路旁杨柳依依,可自己的夫君还未“缓缓归矣”,满眼的旖旎春色无人共赏,少妇心生悔意:当初为何要让他为求功名离家呢!

只是这悔,是少妇之悔还是诗人本人的悔呢。仕途艰难的王昌龄一定也在后悔吧,早知如此怀才不遇,我又何苦觅功名,留在嵩山,留在西北,不好吗?

这样的牢骚,在《西宫春怨》和《西宫秋怨》中更加明显。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指妃嫔住的地方。云和是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昭阳是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居处。在一个春尚好,静悄悄,花香袅袅的夜晚,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想卷起珠帘外出赏花,又因重重心事作罢。

原来是因为春恨比春意更绵绵,想借音乐消磨时间,却也只是斜抱着琴瑟空对着月,那被重重树影遮蔽的昭阳宫啊,才是她心之所念的地方。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水殿意为临水的殿堂或帝王所乘的豪华游船。谁分是“谁料”之意。秋扇用了西汉班婕妤之典,出自《团扇歌》,“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奁中,恩情中道绝”。

团扇在炎夏送去清凉之后,秋日就被搁置一旁,美人以秋扇自比,表达失宠后的落寞心情。即使这样,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君王。

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相似,都是深宫女子失宠之后的幽怨之情,再深一步考究,我们可以体会到王昌龄借女子心事表达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满。一位艳压荷花初放,又通晓音律的女子,却总与恩宠无缘,最后还诗落得秋日团扇的悲剧,这岂不像极了王昌龄的仕途?青春热血撒疆场,归来之后又取进士及第,却也仅得一个不足挂齿的小职,之后又一贬再贬,难免感叹世事无常,人生悲凉。 

晚年苍凉枉死

王昌龄在龙标呆了六年之后,年已五十九,打算告老还乡,叶落归根,可是谁知命运还是不愿意放过这个被他折磨了一辈子的老人。

路经亳州时,王昌龄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而这其中的原因,在《唐才子传》里只说明“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一个诗名卓著的老人,以类似“莫须有”的缘由命丧刺史刀下,令人惋惜又愤恨。

好在善恶因果皆有报应,闾丘晓在一年之后因延误军机张镐杖杀。临死之前,闾还以父母之命乞命“有亲,乞贷余命。”被张镐一言驳回“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这一点点迟到的公道,也算聊以告慰王昌龄的在天之灵了。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两种风格迥异,却都饱含文字之美,除了表达的是王昌龄不同时期的境遇之外,也可以看出王昌龄对文字极强的掌控力。

王昌龄的诗名极高,被后人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又被誉为“七绝圣手”,其典雅劲健的诗风对后代的影响深远。

版权声明:作者:耳而,读者原创投稿。文章由古诗词文苑(ID:songciba)原创首发,转载请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