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比刘伯温还高明,辅佐朱元璋二十余年,靠说“不”结局完美

 花开无田 2020-01-04


元朝末年,随着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颍上发动的起义,郭子兴,徐寿辉等人也纷纷揭竿而起,这也彻底的拉开了元亡的帷幕。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却是,作为出身低贱的后起之秀,朱元璋却成为这场席卷南北的大起义中的胜利者。

而他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战胜陈友谅、张士诚,靠的便是对人才的使用。从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到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宋濂等文臣谋士,朱元璋无一不是视之如股肱。但在功成名就,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一如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的结局却都不好,其中李善长、胡惟庸被夷灭九族,而纵使有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称,刘伯温却也落得一个忧愤疾作,暴卒而亡的结局。

但在朱元璋的众多谋臣中,却有一个奇人,他辅佐朱元璋二十余载,被朱元璋唤做先生,更是多次封为高官,他却只会说“不”拒不接受,而且也正是靠着说不,获得一个完美结局,不仅安然落地,子孙也是荫庇有加。

他就是陈遇。曾经在元朝做过温州教授的陈遇,在面临群雄并起的情况之下,辞职回到南京老家归隐,人称静诚先生。由于擅长天象、术数,又博览群书,因此他也素有贤名,就在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出其不意,攻取应天。

虽然此时的朱元璋已经颇有实力,但在听闻陈遇的大名之后,还是求贤若渴。果断派人将陈遇请来,通过交谈朱元璋对于他的才华、博识也十分高兴,不仅将他引为心腹亲信,对陈遇还授以高职。

在担任吴王时,朱元璋直接授他为供奉司丞,但是陈遇却又是另一番态度——拒不接受。这种情况,即便是在朱元璋成为皇帝,又授予他翰林学士的高位之时,他还是一成不变,拒不接受,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得派遣十个卫士日夜保护,算是近了为君之道。而后朱元璋还曾让陈遇担任中书左丞相、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太常司卿、礼部尚书等高职,但对此陈遇却是始终如一,拒不接受;即便是朱元璋想封赏其子为官时,陈遇竟也以年龄尚小,学业未成来搪塞。

当然如若一直坚辞不受,难免会让朱元璋多有不乐,更或者引发杀身之祸。与朱元璋朝夕相伴二十余载的他,自然知晓这其中利害,对于朱元璋的赏识,陈遇也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在建国初期,他便有鉴于前朝故事,对朱元璋有不要嗜杀,减轻赋税,任用贤能,恢复礼乐之建议;而且当朱元璋赏赐金银、绸缎之时,他又都欣然接受。

这也确实是陈遇的聪明之处,一如汉朝初年萧何一般,在立功的同时,又能够通过自污来避免功高震主,苟全性命。

陈遇的这种做法,也成功的让他躲过了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一系列大案,如胡惟庸案、李善长案等,李善长、胡惟庸等一系列开国功勋之臣被诛杀的多达数万之多。从仕宦的角度来说,陈遇对于朱元璋的了解,对于兔死狗烹的历史往事的明晰,也最终让他能够进退维谷,从而保全自己,也着实比刘伯温高明。洪武十七年,七十二岁的陈遇病逝,朱元璋赐给棺木、麻布、米钞等物,并赐葬钟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