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感冒桂枝汤 【用料】荷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两片、炙甘草10克、红枣10枚。 【制法】用水煎服即可。 【功用说明】一般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即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症状,常见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产后低热、妊娠呕吐等。 薏苡竹叶散 【用料】薏苡15克、竹叶9克、飞滑石15克、白蔻仁4.5克、连翘9克、茯苓块15克、白通草4.5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5克,日三服。 【功用说明】辛凉解表,淡渗利湿。主治湿温,湿郁经脉,身热疼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 香菜葱白汤 【用料】香菜15克,葱白15根,生姜9克。 【制法】将香菜、葱白、生姜分别洗净,切碎共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10~15分钟,去渣取汁饮服即可。每日2次,连服2~3日。 【功用说明】发表散寒。 气淋 槟榔散 【处方】 赤芍药1两,槟榔1斤(面裹)。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气淋。 【用法用量】 同灯心、枣子煎汤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八八 腹内诸气胀满 槟榔散 【处方】 槟榔1两,海藻1两(洗去咸味),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木香半两,芎1两,桂心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腹内诸气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三 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兼治蛔厥,心腹刺痛 槟榔散 【处方】 槟榔2个(1生,1煨)。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兼治蛔厥,心腹刺痛。 【用法用量】 酒2盏,煎1盏4分,作2服,温饮之。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三 久治不愈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久病不愈,分型难定者,也可试服下方: 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60克,当归尾30克,赤芍1 8克,地龙、桂枝各1 5克,川芎、鸡血藤各21克,桃仁、红花、甘草各9克,川牛膝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穿石通痹汤:穿山龙、丹参、薏苡仁各30克,石钻风、延胡索各15克,黄芪、熟地各1 8克,当归、地龙、川牛膝、炙甘草各10克,赤芍、白芍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蛇蝎散:蕲蛇、全蝎、蜈蚣各等分,研细末。每日3克,分3次服下,10天为1个疗程。 外敷方:麦麸粉1000克,食盐500克,花椒100克,食醋50克,黄酒50克。先将研碎之花椒末与麦麸粉、食盐置铁锅内炒黄,再加入食醋炒至焦黄,加入黄酒,即装入布袋内,趁热(约60度)外敷患肢。应持续敷数小时,凉后再加酒炒热。每日1次。 黄藤蹄筋汤:黄芪30克,当归30克,牛膝30克,防风1 5克,寻骨风1 5克,鲜鸡矢藤30克(干品用量减半),猪蹄筋1对。先将上药煎汁800毫升,过滤去渣,再将切成寸半长之蹄筋放入药汁内,用文火熬至烂熟为度,吃筋喝汤。 蜈蚣蛋:生鸡蛋1个,蜈蚣1条。将蜈蚣研粉,鸡蛋弄一小孔加人蜈蚣粉,以面团封其口,蒸熟。每次服1个,每日1次,连服10日。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如下: 寒湿外袭:多见于北方寒冷地带的人群,症见下肢拘急疼痛,邪犯足少阳疼痛多沿腰腿外侧放射,邪犯足太阳多沿腰腿后侧放射。遇寒加剧,得热则舒,局部常有冷感,入夜尤甚,或肢体重着不移,伴肌肤不仁。脉沉涩或紧,苔薄白或白腻。治法:散寒逐湿,温通经脉。处方:制川乌1 0克(先煎2小时),麻黄5克,白芍15克,黄芪15克,细辛3克,地龙15克,威灵仙15克,炙甘草10克,川芎l 0克。下肢沉重加防己、羌活各10克;局部麻木加当归、鸡血藤各10克;拘挛掣痛加木瓜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肝肾不足:多见于中老年人,症见腰腿酸软乏力,筋脉时有牵引拘急,步履困难;过劳则疼痛加重,卧时痛减,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夜尿频多,大便干结。脉细或细数,舌红少苔。治法:滋肾养肝,壮筋祛痛。处方:桂枝30克,生黄芪50克,川断10克,独活10克,当归10克,白芍1 0克,桑寄生30克,牛膝30克,杜仲20克,生地30克。病久加五灵脂、穿山甲(先煎)、没药各10克;热重加知母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血瘀滞:多见于青年人,症见病程久长,反复发作或跌仆损伤。疼痛剧烈,痛如针刺或疼痛麻木,患肢不可屈伸,按压腰腿后外侧之经线穴点,多有明显之压痛。脉细涩或沉迟,舌上多见紫色瘀斑。治法:活血化瘀,利气通络。处方:秦艽1 5克,制没药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15克,当归1 5克,香附10克,牛膝8克,地龙12克,五灵脂(炒)10克,甘草6克。兼寒重加桂枝、附子各1 0克;兼湿重加苡仁、苍术、桑枝各10克;屈伸不利加木瓜、川断各10克;瘀重痛甚加丹参10克,水蛭2条;体虚力口黄芪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为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顽固性疾病。多患于一侧,往往迁延不愈,临床以腰臀部沿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呈线状拘挛疼痛,甚者如锥刺刀割,遇寒加剧,入夜尤甚,行走受限等为特点。谢兆丰老中医认为,此病多由寒湿之邪客于经络,气血阻滞不畅,或因挫伤,血凝气滞,致使经络痹阻,气血不通;或因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筋脉失养;或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所致。治疗当以活血通络,祛寒止痛为法。药用:当归15克,川芎15克,肉桂6克,白芍20克,威灵仙15克,川怀牛膝各10克,独活10克,续断15克,桑寄生15克,炙甘草10克。 若风胜者,加海风藤15克,防风、秦艽各10克;寒胜者,加制川乌3克,细辛2克;湿胜者,加薏苡仁20克;痛剧屈伸不利者,加木瓜10克,炙蜈蚣2条;因骨质增生所致者,加服骨质增生丸;外伤所致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10克;久病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克;觉麻木者,加天麻15克;肝肾不足者加枸杞子、山茱萸各10克,生熟地各20克。 坐骨神经痛 药物与用法:制川乌15克(先煎3小时),黄芪、白芍各15克,麻黄、红花各5克,桂枝、当归、川芎、川牛膝、炙甘草各10克,蜈蚣2条。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经止痛,治坐骨神经痛属寒湿内滞、阳气虚弱,表现为一侧臀部或髋部.向下沿大腿后侧向一端放射样剧烈疼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遇寒病情加重或诱发,舌淡,脉沉细。 恶疰心痛,手足逆冷 槟榔散 【处方】 槟榔1两,木香3分,高良姜半两(锉),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桂心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恶疰心痛,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 本方用法原缺,据《医方类聚》补。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三 盲肠气疼痛 槟榔散 【处方】 槟榔3分,木香3分,胡芦巴半两,肉豆蔻半两,沉香半两,桂心半两,舶上茴香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盲肠气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心脾疼 槟榔散 【处方】 五灵脂、槟榔。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心脾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煎菖蒲汤调下。隔夜先将猪肉、盐酱煮熟,令患人细嚼,休吞了,吐出,却服前药,空心食前服。 【摘录】 《袖珍》卷二 大小便不通;肠胃有湿,大便秘涩 槟榔散 【处方】 槟榔(至大者)半枚,麦门冬(熟水磨)1钱。 【功能主治】 大小便不通;肠胃有湿,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 重汤烫热服之。1方为末,每服2钱,蜜汤点服。1方用童子便、葱白煎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九 男子、妇人蛊气,及下元腿膝虚肿 槟榔散 【处方】 槟榔、白茯苓、白附子、白术、芫花、蓬术、大戟、甘遂、黑牵牛、巴戟、青皮、荆三棱(炒)、肉桂、茴香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男子、妇人蛊气,及下元腿膝虚肿。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用樟柳根煎汤调服。一更前后取脚上水;二更煎升麻汤下,取面上水;三更煎赤小豆汤下,取手上水;四更煎桑白皮汤下,取肚中水;五更煎茶酒下,取膜中水。 【摘录】 《普济方》卷一九四 乳石发动,烦热,心膈痞满,大肠气塞,腹痛,不思饮食 槟榔散 【处方】 槟榔半两,赤茯苓3分,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枳实3分(麸炒微黄),木香半两,赤芍药半两,芎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乳石发动,烦热,心膈痞满,大肠气塞,腹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八 滋补羊骨汤 原料:新鲜羊骨,葱姜蒜,调味料。 做法:先把羊肉、羊骨架洗一下架放锅里,加满清水,熬一个小时左右,把漂浮在上面的一些杂质舀出去,放些葱姜,继续熬成乳白色,放些葱花、香菜和适量精盐即可。 功效:补虚壮阳,暖身暖胃。一般对于身体虚弱,手脚冰凉的人来说,在冬天多吃羊肉汤是非常有好处的。羊肉汤属热性,可以温胃御寒,但喝多了容易上火。 复元丹 【组成】制附子60g 肉桂30g 川椒(炒出汗)30g 白术(略炒)30g 泽泻15g 独活30g 南木香(煨)30g 陈橘皮30g 厚朴(姜汁炒)30g 炒茴香30g 槟榔15g 吴茱萸(炒)30g 肉豆蔻(煨)15g 【用法】研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g,紫苏汤下,不拘时。禁房事及盐半年以巩固疗效。 【主治】脾肾阳虚,水停气滞,水肿喘息,心腹坚满,舌淡、苔白、脉沉。 【证析】水肿喘息,心腹坚满,是本方主证;脾肾阳虚,水停气滞,是此证病机;舌淡、苔白、脉沉,是阳虚的辨证依据。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属热属实;阴水属寒属虚。此方所治属于阴水。是因脾肾阳虚,水失主制,停留三焦,外泛成肿,内停作胀。三焦是津气共行通道,水停三焦,势必影响卫气升降出人,气滞又将影响水津运行,陈陈相因,恶性循环,遂呈心腹坚满,水肿喘息重证。 【病机】脾肾阳虚,水停气滞。 【治法】温阳实脾,利气行水法。 【方义】治疗阴水,首应温阳实脾,恢复肾的气化、脾的健运、肺的宣降,使水津升降出人正常,才无后顾之忧。故方用附子、肉桂温肾阳以助气化,肾功恢复,水津才能正常四布;川椒振奋中阳,白术健脾运湿,陈皮、厚朴醒脾化湿,脾功恢复,水津才能正常转输;紫苏宣降肺气,肺功恢复,水津才能正常宣降;再用独活开泄腠理,祛湿于外,泽泻疏导三焦,利水于下,呈为一面恢复功能,一面消除积水的配伍形式。水停气滞,又当疏理气机,方中紫苏宣降上焦肺气,陈皮、厚朴调畅中焦脾气,小茴香、吴茱萸疏达下焦肝气,并以善疏三焦气滞的木香、槟榔相助,令三焦气调,则气机升降出入无阻。反佐收涩的肉豆蔻,有制约行气药物辛散太过的意思。两类药物合用,体现温阳实脾,利气行水法则。 此方在配伍上反映了四个主要特点: ①从恢复功能与驱除水湿方面来讲:是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利水渗湿为辅。 ②从调理功能方面来讲:是以温肾为主,健脾为辅,宣肺为佐。 ③从疏畅气机方面来讲:是以疏达肝气与健运脾气为主,宣肺为佐。 ④从津气间的关系来讲:治疗水肿本应以利水为主,此方行气药物竞居其半,突出了气行则水行的治疗思想。 【应用】 此方以治本为主,利水药物太少,可加茯苓、猪苓之类以增强利水功效。治水勿忘活血,肾的血液环流良好才有利于肾功恢复,适当配伍活血药物,可以增强疗效。方中独活,古人谓有利水作用,不可不知。 【歌括】 复元丹内桂附萸,陈朴香槟术泽齐, 独活川椒茴苏蔻,阳虚水肿此方医。 坐骨丸 处方:党参60克,当归60克,木瓜60克,延胡索60克,甘草60克,续断90克,全蝎30克,落得打30克,甘松30克,蜈蚣20条,蜂房2只。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舒筋止痛。主气血两虚,寒湿痹阻。 用法用量: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 痞气。心腹胀硬,食饮不下 槟榔散 【处方】 槟榔1两,牵牛子1两,木香半两,白术3分,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高良姜半两,诃黎勒皮3分,枳实半两(麸炒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痞气。心腹胀硬,食饮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八 脚气。大小便秘涩,腹壅闷,脚膝烦疼,口干咽燥,不欲饮食 槟榔散 【处方】 槟榔3分,木通1两(锉),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紫苏茎叶1两,川升麻2分,黄芩2分,瞿麦3分,赤茯苓3分,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脚气。大小便秘涩,腹壅闷,脚膝烦疼,口干咽燥,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癖结。腹胀满,喘促,大小便难 槟榔散 【处方】 槟榔1两,木香半两,白术3分,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赤芍药3分,桑根白皮3两(锉),木通2两(锉),牵牛子2两(微炒),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癖结。腹胀满,喘促,大小便难。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一味茄子根治愈乙肝 乙肝是十大疑难杂症之一,医学界至今未找到一个彻底治疗的良方,而在我国,患乙肝的人数最多。最近访问一位老中医朋友,告诉一个神奇的验方:茄子根,根治乙肝! 茄子根,性味归经:甘,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止咳,收敛止血。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慢性气管炎,水肿,久咳,久痢,白带,遗精,尿血,便血;外用治冻疮。 乙肝病在中医认为: 乙肝病机属于虚损之候,适宜运用六郁辨证中之热郁、湿郁、气郁(滞)、血郁(瘀)。 大概在1990年,纽约的刘先生,不幸被诊断为B型肝炎,他浑身无力,无法工作,当时医生说此病无法治疗痊愈,只有慢慢静养。当时,刘先生很沮丧(他一直都有抽烟喝酒的习惯),他爸爸得知后,心疼儿子,便让他回家静养。然后他爸爸的一个老中医朋友,听说这事后就说:“没事!我治过好多了!”然后他便又去农田挖一些茄子的根,洗净切碎煎了给他做药吃! 煎法:大概较干的200-300(湿的最多500)克茄子秧的根,水适量,煎二次,分二日饮用,每日饮一次,然后休息二日,再煎一剂,如法饮用。如此二十剂后化验(约八十天后),病情便可全部转变,为保险起见,以后再次服饮用十剂左右! 刘先生在老家用二十剂以后验血,结果:B型肝炎已好,但抵抗力还差些! 此后,他又返美,约每一二个月饮用一次,一年后,又到先前的诊所验血,医生大吃一惊!叹为一生未见之奇迹! 冠心病心绞痛 瓜薤逐瘀汤是我在石家庄地区人民医院进修期间从姜国宏主任那里学到的一个方剂,其实是瓜蒌薤白汤和血府逐瘀汤的合称,它具有通阳宣痹、豁痰利气、活血化瘀、宽胸止痛的功效。 仲景之瓜蒌薤白汤,豁痰利气、宽胸宣痹,是治疗胸痹(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冠心病)的一个主要方剂,方中瓜蒌可以重用至30g,黄元御《长沙药解》云:“瓜蒌,清心润肺,洗垢除烦,开胸膈之痞结,涤涎沫之胶黏,最洗瘀浊。”薤白,辛滑通利,善开壅滞,《临证指南医案》云:“其气辛则通,其体滑而降,仲景用以主胸痹不舒之痛。” 心绞痛的主要症状是心前区疼痛,中医认为,引起疼痛最根本原因是气血不通。“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心前区正当“血府(心)”,为气之所宗,血之所聚。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则胸痛必发。 清任之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由柴胡、桔梗引导,直达血府,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处方。 我从医以来,每遇心绞痛患者来诊,常用二者合方,加芳香通窍开痹之檀香、苏合香、木香、桂枝等调治,颇多效验。 本乡45岁女患者刘某,因心前区疼痛,痛如针刺,痛时感觉胸闷窒息,发作无定时,以夜间发作为多,有时白天劳累后也有发作,经县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显示T波倒置,有一个大Q波,经治疗疼痛缓解。1983年6月痛又发,于6月15日来到我处,说西药吃了一年多也就是缓解症状,要求服一段时间中药试试。 观其形体比较肥胖,说话时气喘吁呼,舌质淡胖苔白,切其脉弦。四诊合参,此血瘀气滞、痰凝血府、阴寒痹阻之胸痹,拟以通阳宣痹、行气活血、豁痰宽胸之法调治。处方: 党参15g,瓜蒌30g,薤白12g,川芎15g,当归12g,生地黄10g,桃仁10g,柴胡6g,桔梗10g,红花10g,桂枝12g,川牛膝30g,甘草6g。 服药5剂,病显转机,痛势缓和,发作次数减少,以后均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化裁,或以活血化瘀为主,或以豁痰宽胸为主,或以通阳宣痹为主,坚持服药一年多,心前区疼痛竟在半年内没有发作,心电图检查也仅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 精彩点评 这两个方子合起来对冠心病心绞痛确实有比较好的疗效,我从四十年临床中所经历的几十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体会到:不管患者是否有瘀血、痰凝、阴寒之象,只要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此方都可放胆应用。因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血流不畅,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是多余的脂质,也就是堆聚的痰浊和凝结的败血,这些阴寒之物痹阻胸阳,造成心阳不振、心脉痹阻。不管临床征象是反映出来还是反映不出来,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争的事实,临床应用有何不妥?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应用时以胸闷为主的应重用瓜蒌薤白汤,以胸痛为主的重用血府逐瘀汤,有窒息感的加苏合香、檀香、降香等芳香开窍药,阴寒内盛者酌加桂枝、附子等温阳祛寒药,痰盛加半夏,气虚加人参、黄芪,血虚加阿胶,并重用当归。 治疗腿抽筋不复发 一个永久治腿抽筋的方法,灯芯草一把,烧成灰后冲水喝,一次就可以了。以后登山游泳再也不会抽筋了。 灯芯草是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地下茎短,匍匐性,秆丛生直立,圆筒形,实心,茎基部具棕色,退化呈鳞片状鞘叶,穗状花序,顶生,在茎上呈假侧生状,基部苞片延伸呈茎状,花下具2枚小苞片,花被裂片6枚,雄蕊3枚,雌蕊柱头3分歧。褐黄色蒴果,卵形或椭圆形,种子黄色呈倒卵形。灯心草也是药用植物,其茎髓或全草入药具有清热、利水渗湿之功效,可用于淋病,水肿,心烦不寐,喉痹,创伤等症。 灯芯草分布于全世界温暖地区,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适宜生长在河边,池旁,水沟边,稻田旁,草地上,沼泽湿处。 吐酸水,每食则变作醋水吐出 槟榔散 【处方】 槟榔16分,人参6分,茯苓8分,橘皮6分,荜拔6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吐酸水,每食则变作醋水吐出。 【用法用量】 平晨空服,取生姜5大两,合皮捣,绞取汁,温,纳散方寸匕,搅调,顿服之,1日1服,渐加至1匕半。若利多减,以微通泄为度。 【注意】 忌酢物、生冷、油腻、猪、鱼。 【摘录】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 槟榔散 【处方】 槟榔8枚(皮子并用),人参2两,茯苓2两,陈曲2两,厚朴2两,麦糵2两,白术2两,吴茱萸2两(一方有橘皮1两半)。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 【用法用量】 每服2方寸匕,食后酒调下,1日2次。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虽用槟榔皮子、曲糵、厚朴,不得吴茱萸之温中下气,噫满必不能除;不得参、芩、白术之扶助胃气,冷食必不能化。尤妙在和滓酒服,以行温散之力也。 【摘录】 《千金》卷十五 |
|
来自: 随缘522 > 《5...秘方、偏方、验方\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