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的遗憾(关于剑道)

 布鲁斯邓bdtcis 2020-01-04

事实(或者说真相)只有一个,其余都是文学修辞手法:

赋、比、兴。

每个新年,免不了要立不少flag,至于能不能兑现,管它呢。2019年,我立了个flag,练习剑道。我是讲真的,也相信自己讲的是真的。

很多事,我们不会,看别人会,我们羡慕,迫不及待想学会。一念之间,就会立Flag。想象着一把剑,以为就已经学会了剑术。及至将这把剑拿在手里,以为天下无敌了。

文学修辞为什么让人昂奋?因为,只要表达出来,这事好像就已经成了。但其实,就算是画一个人拿着一把剑,也不容易。轻浮者将事情都想得太简单,而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会立即想到:即使是要画一张一个人拿着剑、天下无敌的样子,也不容易。比例不协调,线条不得当,这幅画便会很难看。

唯独文学修辞,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就学会。

“我会了”,是三个字。“天下无敌”,是四个字。讲出来就行了。

我在2019224日写下了《领悟剑道》这篇文章,那时立下了2019年要练习剑道的Flag。有位前同事,建议我拜师学艺。我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后,觉得这个提议虽然好,但恐怕没法执行,于是认定:我自学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是我们自己学不会的——反过来讲,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学会,谁也教不会我们,任何事都是我们自己学会的。

我承认,生活需要仪式感。去某个道场,拜访名师,确实对练习剑道有很大的帮助。但问题不在于仪式感或是道场,或者是名师,还在于我自己。如果我没有热情,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样没法学会。也就是说,有名的道场和名师,不是我学会剑术的关键。剑道这事,根源在我自己身上。

同样地,有一种观点一直讲、反复讲,利用平时的碎片时间学知识,只是片段式的,不能成系统,没什么用。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要成为我们的“迷思”。我们去学校里,系统地学习,就能成系统了?在学校里集中学习,也不过是各门功课都学一点,不上心的,能获得什么呢?如果我们自己不去将这些知识形成系统,谁又能帮我们形成系统?

自己没学会,没有形成系统,不要怪老师、怪道场、怪零碎的知识。而要反思:我做了何种努力?我如何学习和反思新学到的知识,将之融入到已有的系统中去的?这事的根源,还在我们自己身上。

好吧,我好像是在讲道理了。每个人都反感别人讲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文学修辞,是赋比兴,是听上去有道理的道理。

读了一些人物传记后,我看到了这个事实:我们践行的,并不是某个系统,而是某一个简单的道理。比如美国的布隆伯格,在遭遇人生的困境时,所想的只是他妈妈告诉他的:想想你现在能做什么,做你能做的事吧。

这跟知识和智慧系统有什么关系呢?有些事,只要认准了其中一条原则,其它的事,自然而然会跟着发生。

还有一种思维模式,也是我一直反思的:不停地批评别人的说法;再对别人的批评进行批评……如此反复,没个止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可以表达出来。但我想,仅仅这么做就可以了么?如果我反对某件事,总能找到理由。如果实在找不出理由来,只要说“我就是不喜欢”就可以了。

在这事上,我认同华杉的讲法:我们在读书时,不要想着去反驳,而要想,我能这本书中读到什么能启发我的想法或说法。为了批判而去读书,注定徒劳。因为你不但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反而引发了自己不愉快的情绪。没人能从批判地读书中获得教益。

美国作家史蒂芬-金讲得好,他说,你要尽可能多阅读,无论好坏——这就跟“读书要读一流的书,只读经典”有所不同。史蒂芬-金认为,你读到一本好书,是享受,你可以借鉴。可如果你读到一本糟糕的书,一篇糟糕的文章,那也不要紧,这时你会想:我不要写这样的文章和这样的书,我也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我总不能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吧——这是读糟糕的书和文章,带给我们的益处。我们从来不会真的浪费时间,书无论好坏,都会给我们带来启发。

我想拨开想象与现实之间的面纱。当然,有强烈的意愿,是动手去做一件事的最佳开端。将那件事想得越美好,我们越能尽快动手,付出热情和行动。可如果那份热情过去了,而我们还没有动手,这事十有八九就要落空了。立即动手去做,才能真的开始。

但这里还是有壕沟。我想象握着剑是什么一个情况,实际握着剑时,又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时候,我的感觉是:怎么跟想象的不一样,完全是两码事嘛。这时候,热情会迅速冷却。如果没有克服万难,一定要学会剑道的决心,这事只能虎头蛇尾,迅速中断,再也没法进行下去了。

根据过去的经验,在生活中,很多事都这样,我们将之想得太美好了。以至于到了那事件中,忽然感慨,这跟我们设想的差距太大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到了这一步,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

理想很美好,而现实太骨感。

但我却执着于剑道,因为我想挑战那个惰性的我。越是有这样的落差,我越是想将落差缩小,达成想象中的那个样子。如果我实际握着剑时,不能有那种兴奋感,那是我性格中的弱点,我要迎头而上,不断冲击这个弱点,强化意念。

当我握着剑,在空中挥舞时,我努力寻找连接这个现实与我的想象之间的桥梁。但现实总能轻易让我沮丧。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回事,很难看,很笨拙。

在习武这条路上,李小龙曾说:你若是操控过度,便会变成木偶;可你若是没有一招一式可遵循,你要学什么,又怎么学会呢?

头脑中装了许多的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谨慎小心地推理,心中沮丧——这是用知识的枷锁锁住自己,将自己变成了木偶的情况——书上是这么说的。有知识却没有基本的判断力,除了变成木偶,还能是什么?

可如果不学习知识,头脑中没有任何概念,你又该如何判断呢?

思考良久之后,我忽然发现,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忽然之间,我领悟了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的说法,作为一名剑道的练习者,不但要勤奋地练习剑道,而且要去了解士农工商的生存之道,从他们的生存策略中,领悟剑道。每个人都要经历多方面的历练,才能拨开重重迷雾,不被各种眼花缭乱的表现所迷惑,陷入过度拟合的误区,而无法在剑术上精进。

在后面的章节中,宫本武藏分析了各种流派和他们的信仰。有人迷信用太刀。有人迷信用短刀。有人迷信各种招式。这些看上去都很有道理,好比跆拳道迷信腿法。可是,在街头巷战中,哪里有空间允许你使出腿法?

贴身近战时,匕首(短刀)、胁差最管用。可若是拉开了距离,太刀就能发挥它的长处。这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又比如招式。招式当然很有必要,是我们习得剑术的基础动作。因为没有招式,我们就无从下手练习剑道。但不能迷信招式,什么什么神掌,什么什么腿法。

在回答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时,就得了解光速,以及知道太阳光抵达地球大概8分钟,再估算出距离这样的知识。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在具体的情境中,要用具体的办法,不可生搬硬套。这也是《五轮书》中的讲法。

练习剑道,实则是为了修身。剑道涉及到身体的站姿,视线的位置、呼吸的节奏、情绪的掌控等。关于宫本武藏的一个最经典的传说故事,是他跟佐佐木小次郎的决战。这一战,是宫本武藏广为人所知的成名之战。故事是这样的:

宫本武藏向佐佐木小次郎下了战书。决斗日期之前,宫本武藏准备了一把木剑,比平常的剑稍长。大概跟后来的太刀差不多。

决斗这天,宫本武藏慢慢悠悠地走到决斗地点去。他一点儿都不着急。

这边呢,佐佐木小次郎为了自己的声誉,准时赴约。那天太阳应该有点大,估计是中午,或是偏午后时分。从上午11点到下午两点钟,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佐佐木小次郎应该是这个时候,站在太阳底下等着宫本武藏。

佐佐木小次郎刚开始很是坦然,悠然地等着宫本武藏来。太阳晒得他眼睛直冒金花,流了很多汗。慢慢地,他扛不住了,心里开始东想西想。

宫本武藏怕了吗?他到底来不来?越是这么想,他越是着急。

到太阳快落山了,宫本武藏才姗姗来迟。他胜券在握,慢悠悠地走到决斗地点。这时候的佐佐木小次郎,早就失去了耐心,急躁控制了他的大脑。

宫本武藏只用一柄木剑,轻易就打败了佐佐木小次郎。

这当然是故事,真假不知道。后世关于这段传说,有各种版本。有人评论说,宫本武藏胜之不武。又说,其实佐佐木小次郎比宫本武藏大得多,他们不可能有这场比武。

但这个故事似乎讲出了这个道理:只有选对了战场,在合适的时机,不骄不躁,我们才有胜算。

佐佐木小次郎确实是君子,准时赴约。但那时决斗没法开始。在决斗开始之前,他内心却在决斗。打败他的,不是宫本武藏,是他自己。

阳明大儒讲: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