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最伟大的战略家李泌——道士下山的原型

 garyhyz 2020-01-05

唐朝其实很艰难,内有藩镇割据,外有敌国寇边,“天子九逃、国都六陷”,就是如此艰难,唐朝还是撑了一个半世纪。唐朝时候的外敌是很强劲的,回纥、吐蕃、南诏、契丹、吐谷浑、葛逻禄、党项、氏、羌等蛮夷对唐朝造成了一次次的巨大冲击。

仅仅从代宗到德宗的短短50年间,蛮夷入侵69次,一次次大唐被支离破碎,但是就在眼看倒下的时候总有英雄人物出来力挽狂澜。

很多时候唐朝的实际控制版图被外藩和藩镇割裂开了了,最有名的就是安西都护府,孤悬西域,苦苦支撑,和大唐遥相对望。

拯救唐朝危局,让唐朝续命百年的一个超级谋略家,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李泌,这是一个被历史低估的韬略家,他构建的贞元之盟,纵横捭阖,帮危如累卵的唐王朝坚强的挺着。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东边的藩镇作乱,西边是蛮夷入侵,中央又没有多少军队,枪杆子主要分散在各个藩镇手里,这个时候,中央能量不足的时候,只能靠谋略来凑。还好那时候出现了一个不世出的道家高人李泌,一个让诸葛孔明都望尘莫及的美男子。

反正就是一句话:李泌太牛了,牛的帅出了天际,让一个不直接掌兵权的中央硬撑了一百多年。

如果没有李泌,可能唐德宗的时候就直接进入到了五胡乱华时代。

李泌是挽狂澜于既倒的天才设计师。

那么,这个被长安十二时辰才被大家知晓的谋略家、唐朝最伟大的宰相李泌到底是何许人?

他究竟用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让唐朝续命了一百多年,相当于一个字续命10年,是怎么样的韬略让他能让险象环生中的唐中央一次次转危为安呢?

他对后世又带来了怎么样的影响?

一个人的计策能保几年的平安,可谓大才,一个人的计策可保社稷十年的平安,可谓奇才,一个人的计策能保摇摇欲坠的王朝上百年,这个就是李泌。

李泌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谋略家,不管是老子、孔子、鬼谷子、诸葛亮都没能用十几个字的计策,把当时摇摇欲坠的王权给续命百年。

李泌是少年天才,他7岁的时候就因为太聪明而震惊天下被唐玄宗接见。

三字经里面还专门有李泌的传奇记载:泌七岁,能赋棋。少年神童就几岁开始精通琴棋书画,并且被当时的大才子张九龄、贺知章们所赏识。

李泌是道家学派的高人,少年时候的李泌就击败了全国的顶级高手们,入选皇宫给唐玄宗讲解《老子》,并在这个时候让当时的太子李亨对李泌敬佩不已。

是怎么样的一个神奇的人,让皇帝、太子、宰相、顶级文豪们粉一个少年?让一个少年给自视甚高、能去泰山封禅的唐玄宗解读道德经?

年青的李泌是有恃才傲物,比李白更狂,他一直不愿意当官,一直等到安史之乱后,山河凋敝,太子李亨继位后,第一时间找到了隐居山中的李泌,托人说动他回朝廷效力,唐肃宗都尊称他为“先生”,对他甚至言听计从。

而且李泌胆子也很大,唐肃宗一直要他做官,李泌坚持不做官,就做一个闲人,唐肃宗无可奈何,就以“山人”的身份来对待李泌,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言必称先生,从不直呼其名。这个是当时的顶级待遇。

唐肃宗本有想法废太子,但是李泌几句话就改变了肃宗的想法。可见肃宗对李泌的重视。

唐朝时候的天子是特别依赖谋略的,因为天子自己不直接掌握军权,军权分散在各个藩镇手里,藩镇也不是言听计从,经常讨价还价,甚至对抗。后来赵匡胤狠狠的吸取了教训,把全国80%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首都,天子直接管理,这个就是弱枝强干,外面的人谁敢不听话?中央有碾压性的实力来搞定不听话的地方势力。还有,宋朝把地方的财权、军权、行政权全部独立,垂直向中央汇报,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地方的力量,所以宋朝没有出现过地方官对中央的威胁。

在唐朝的时候,那就是天下是棋盘,藩镇是棋子,皇帝是棋手。皇帝就是靠谋略来通过拉拢、威胁、奖励等多种方式来合纵连横,有点像周天子,名义上对下面的诸侯是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但是诸侯不听天子的,天子也没太多办法。

李泌就是在靠谋略不靠武力的情况下,帮大唐续命了一百多年。

安史之乱的平息,李泌进行了战略规划,他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平叛策》,就是一举奠定了胜利的大局,这篇文章的意义相当于唐朝的《论持久战》,从战略层面上主导了战局,在他之前,唐军和叛军的较量是在一城一地的拉锯战,并没有天下一盘棋的战略统筹,是李泌给了唐肃宗一个全局战略。

李泌平叛三步走:

1

第一步,引狼入室,把叛军引入关中,然后命令郭子仪堵住叛军的退路,这样叛军在狭长的地带就成了一个长蛇阵,头在关中、蛇在洛阳、尾在范阳。这个就是行军的大忌。

2

第二步:直捣黄龙,当叛军主力离开老巢范阳之后,他就命令两路唐军突袭范阳,把叛军的老巢给端了。

3

第三步,聚歼,把丢了大本营的叛军拖一段时间,采取四面楚歌的策略,把叛军意志力消磨后然后调动天下勤王部队进行围剿。牵头、斩腰、断尾、灭身,这样就可以让造反部队彻底覆灭。可惜肃宗太心急,没有全部采纳李泌的意见,希望速战速决。

肃宗没有根据李泌的战略进行斩草除根,导致很多叛军逃了回去,最后留下了百年后患。但是肃宗对李泌还是非常佩服和依赖的,他们两个在一起商谈大事,累的时候李泌直接和肃宗睡在一起,肃宗用大腿给李泌做枕头。后来,两京收复以后,很多大臣羡慕嫉妒恨,在朝里流言蜚语满天飞,李泌担心节外生枝,再次以修道为名遁入山中。

后来肃宗去世,被李泌保住太子之位的李豫继位,这个就是唐代宗。唐代宗对李泌也是感恩戴德,信赖有加,也再次请了李泌出山。但是那时候的代宗已经没有实权,中央内部的权力被宦官李辅国掌控,宰相是元载,对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那个投机倒把的元载,元载他觉得李泌来了,他的光芒被李泌的谋略所暗淡,被抢风头是元载、李辅国们的大忌,他们就联手打压李泌,代宗虽然知道这其中奥妙,但是他也无可奈何,宽慰李泌:先生将就一点,出去走走也好。就这样,身怀绝技的李泌再次回山里修炼,这一去就是17年。

三起三落的真正大神是李泌,他在代宗去世后,想着有一番作为、重振山河的德宗继位,德宗和前面几个皇帝一样,马上相到让李泌复出。德宗有点心太急,他为了快点赚钱来平叛,他就在奸臣卢杞的引导下,启动征收:房产税、纳质钱和除陌税,这样其实更让百姓贫困潦倒,压榨了百姓的最后一丝利益。天下百姓本来还是心向唐朝,这样百姓也离心离德了,把唐朝当作了敌人。

泾原乱兵攻入长安的时候,打出的旗帜就是不乱收税,百姓瞬间倒戈,协助叛军一起进攻禁卫军,这个时候的唐朝中央是丧失了民心。接下来四个叛军将领称王,还有一个攻克了长安后称帝,一个在开封也称帝,历史上叫做四王二帝之乱”这个时候的中央丢了首都、民心和军队,可以说是亡国景象。

这个时候德宗流亡避难,身边也没多少支持者和部队了。就在唐朝奄奄一息的时候,德宗又想到了李泌,那个一次次帮助大唐起死回生的道士。

这个时候的唐朝是经济溃败、民生凋敝、内乱四起、天子权威扫地,外敌更是趁你病,要你命,一次次的入侵。

这个时候和周天子的春秋战国很像,那时候的老子、庄子、孔子、鬼谷子们都无力回天,但是李泌却做到了,不仅稳定了局面,还把唐朝续命了一百多年。

李泌是怎么做的呢?大家分析下,如果是你,你怎么办?历史上被低估的人很多,他就是道士下山的原型。三进三出,每次出来都是力挽狂澜。

1

第一招,就是帮德宗赚钱,他把库存多年的纺织用品来出来,重新染成新作品,然后和吐蕃去交易,那个时候,唐朝的丝绸纺织品是非常受蛮夷欢迎的,3匹纺织品就能交换一头牛,他一共从吐蕃换了6万头牛。

2

第二招,他鼓励戍边的军士开垦荒地,并给以非常优惠的政策,当时的老百姓是跟着利益走的,哪里的政策好,流民就会去哪里,更何况,李泌是当时的天皇巨星,有着巨大的明星效应,他一去德宗身边,很多的有才之士和大量的流民、流散的部队都往德宗身边靠拢,这样德宗的势力也就变得强大了。这个就是IP的力量,不需要一句话,只放风出去:我李泌回来了!天下英才汇聚而来

用了短短几年,本来荒芜的关中之地,又变得生机勃勃,大量的农民和士兵在这里安居乐业,仅仅团结在以德宗、李泌周围,势力越来越强大。

那个时候,对唐朝威胁最大的还不是藩镇内乱而是吐蕃。吐蕃和其他蛮夷不同,其他蛮夷是游牧属性,他们对唐朝的很多物产是很依赖的,过来只不过是掠夺财物而已。但是吐蕃不一样,他还有农耕属性,他的目的直接就是改朝换代,吞并大唐。

这就是德宗建中时代的唐朝版图,惨不惨?

那时候唐朝的对外关系主要是吐蕃-回纥-黑衣大食-契丹-南诏还有阿三。

实力榜排名如下

1

吐蕃,当时的美国,四处开战,以一挡三。

2

回纥,骑兵几十万,曾经羞辱过德宗,并把德宗的随从当着德宗的面打死,德宗和回纥是死敌

3

黑衣大食,如今的伊朗,和唐朝、吐蕃都打的好不热闹,被吐蕃搞得焦头烂额。

4

南诏,西南蛮族,如今的云贵高原,是一个墙头草,在大唐和吐蕃之间来回称摇摆。

外部强敌如云,并且50年就入侵69。在泾原之乱的时候,唐军无力对抗叛军,德宗仓皇出逃,为了能够重新夺回长安,德宗和吐蕃达成了一个交易:用安西、灵武等四个唐朝属地作为筹码去借吐蕃的枪杆子,如果夺回了长安,这四个地方就送给了吐蕃。

但是,吐蕃人却例用这次机会,不费吹灰之力就入关了,然后一路上对唐朝的百姓烧杀劫掠,所过之处,基本就是三光。然后等他们东西抢的拿不动了,就说累了,要回去了,就带着无数的战利品回去了。德宗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借来的吐蕃军团拿着大唐的财务和俘获的百姓默默流泪。花了那么大代价请来的救兵,一共就和叛军打了一仗,投产比极低。

吐蕃回去后,就派人来索要四地的地图、户籍数据,要德宗割让原来答应他们的条件。

德宗无奈,打算履约,在他询问李泌意见的时候,李泌瞬间爆炸:他指着德宗的鼻子骂道:安西都护府等西域将士,困守孤城二十年忠心不改,死心塌地效忠王室,如果今天就这么轻易的割让给吐蕃人了,以后天下谁还忠于大唐王室?

李泌就换了个条件,每年给吐蕃赠送一万段彩绢,土地就不给了。

后来吐蕃非常生气,后来唐朝派遣使团出使吐蕃,吐蕃安排两国使团在平凉川会盟,当唐朝使团过去的时候,就被吐蕃杀了大使,扣押了一千多人,史称:平凉劫盟。让大唐在国际上颜面大失。

然后吐蕃号称要起兵,直接灭了唐朝,取而代之。

那时候的唐朝王室,就一天到晚生活在恐惧之中,隔三岔五被藩镇、蛮夷威胁。所以中晚唐的天子寿命也都不长,太操心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个时候,德宗又把希望寄托在了李泌身上,因为当时的唐朝忠于王室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对抗吐蕃军团。

这个时候,李泌给德宗出了个唐朝版本的隆中对,这个可是比三足鼎立牛的多,因为他面对的是整个国际局势,要把当时的大国纵横韬略,用策略给大唐找出一条生路

那个时候,能对抗吐蕃的,就是控弦几十万的回纥。李泌的第一招,就是要联合回纥对抗吐蕃。但是回纥和德宗有很深的矛盾,因为德宗还是王子的时候,回纥大汗当着他的面把他的几个贴身心腹给痛打了一顿,2个直接打死了。这个在外交场合是极大的羞辱,所以德宗一直想着报仇。

那个时候,回纥也面临吐蕃的威胁,也有联合大唐的意思。但是双方都一直僵着,谁都不想开口。这个时候李泌出来了,那个时候困扰唐兵的一个问题就是缺战马?战马产地大部分被吐蕃和回纥抢走了,唐朝严重却马,这个也是唐军战斗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这样,西联大食、南通天竺、南诏,北合回纥。然后东边面对藩镇,就死守东部的关卡,不主动出击从,采取防御策略。

但是,德宗死活不愿意和回纥合作,李泌找了德宗十几次,都不欢而散,最后李泌向德宗辞职,说他已经尽力了,可能是唐朝气数已经,唯一的救命良方不被采纳,他要隐居修道去了。

德宗一听,瘫了,李泌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如果李泌也走了,民心和军心也散了,吐蕃一起兵,拿真的是完了。无奈,德宗牺牲了面子,同意了李泌的战略。

李泌为了和回纥保持紧密关系,采取了联姻,把咸安公主嫁给了回纥的大汗,公主和亲在那时候是比较管用的一个外交工具。

回纥大汗娶了德宗女儿,就成了大唐女婿,双方开始合作。另一方面,李泌让人送了大量的大唐特产给大食、天竺和南诏等国家,并承诺搞定吐蕃后,会给的更多。

李泌和其他四个国家约定好,一起攻击吐蕃,并瓜分吐蕃领土,其他四个国家想:如果我们不携手进攻,会一个个的被吐蕃灭了,与其等死不如团结起来赌一把。结果,大食从西、南诏从南、回纥从北一起向吐蕃进军,唐朝也让出了最肥沃的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让回纥作为进攻吐蕃的基地。这样,吐蕃和回纥在河西走廊和天山一带展开了为期几十年的血腥拉锯战,大大消耗了彼此的实力,让大唐的压力大大减轻。李泌用最小的代价重新奠定了国际格局,让大唐处在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

李泌的这一招,历史上叫做:困藩之策,把异族们给大唐的压力变为胡人们彼此争斗的动力,其他几个国家也结下了深仇大恨,你来我往近百年,大大缓解了唐朝的外部压力,这个也是唐朝王室在势力单薄的时候还能在内忧外患中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

李泌历经四个天子,从给巅峰时期的唐玄宗解读道德经,到肃宗时代提供策略平定安史之乱,再到代宗时代被排挤,最后到德宗时代力挽狂澜,制定困藩之策后给大唐减缓了一百多年的外部压力,让大唐有了相对从容的生存空间。

李泌帮德宗重新汇集了民心、军心,振兴了王室直属地带的经济,减缓了外部压力,让德宗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并让大唐得以延续一百多年,也为后来的中兴打下了基础。


大唐是很有韧性的一个王朝,国都6次被攻陷,突厥、契丹、吐蕃、回纥、南诏都羞辱过大唐。

安史之乱的时候,肃宗的嫡系部队无力剿灭叛军,他就和回纥做了个交易:回纥出兵攻打叛军,事成之后,东都洛阳放任回纥烧杀淫掠、财物随意拿走。后来,洛阳就这样被回纥血洗了一次,而这次也是历史上首词由皇帝认可的劫掠行动。

唐王朝的几个皇帝都做了一些背叛人民的事情,把城池和人民送给异族掳掠奸淫,这个也是百姓对中央心寒的一个重要原因,百姓觉得给这样的皇帝效命还不如根节度使靠谱。

大唐能在安史之乱后存续150年,内部是昨天说的藩镇之间的动态平衡,外部也是蛮夷之间的斗争平衡。

如有兴趣一起探讨历史和文化

梳理历史大脉络

扫二维码加联系人

后续建典易明史社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