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悟空——传统中国对个人的要求

 昵称535749 2020-01-05

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是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对他的解读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的解读。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是个中国传统的儒家时代。而作者在文章中也说到儒道释三家合一。也就是作者创作的是一个儒家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自由主义的英雄。或则现在中国人思维上的英雄。

在儒家的思维里面,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人是他这个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不能脱离他的社会关系来谈这个人。比如在狮驼岭里面,前来报信的时候就有一说,行者道:“我们是东土大唐来的,特上西天拜佛求经。适到此间,闻得公公报道有妖怪,我师父胆小怕惧,着我来问一声:端的是甚妖精,他敢这般短路!烦公公细说与我知之,我好把他贬解起身。”那老儿笑道:“你这小和尚年幼,不知好歹,言不帮衬。那妖魔神通广大得紧,怎敢就说贬解他起身!”行者笑道:“据你之言,似有护他之意,必定与他有亲,或是紧邻契友。不然,怎么长他的威智,兴他的节概,不肯倾心吐胆说他个来历?”也就是对于任何一个人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对他采取行动。如果不知彼,就采取了行动,往往不知道得罪了谁。

而传统儒家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描述是从母亲怀胎开始的,也就是虚岁计算的,三岁前,是一个无法独立生存的生物人,需要父母的喂养。到了七岁前,则是小孩的童年,这个时候的孩子是个猫嫌狗厌的年纪,经常会闯祸,也就是一个大闹天空的年龄。而从七岁开始,需要让孩子开蒙,就是开始教孩子一些社会上的规矩。开始控制人欲,培养他的社会性格。而到了十五岁就开始行冠礼,就是代表他已经成年了。开始作为一个社会人开始独立的行使成年人的权力和义务。

而在所有的中国小说中,比较特殊的就是孙悟空,他是个天生地养的猴子,无父无母。也就是因为天生地养,造成了他有生无养的状态。而他刚开始学艺的地址是,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而在灵台方寸山,和斜月三星洞。就是心字,也就是他学的东西是自学的,这也是后面他的师傅菩提老祖在传给他功夫后,再也没有出现,也就是这个人在这个小说中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这里只学了术,没有给他道。只有天性,没有天道。这样往往会走向魔到,就比如在天龙八部里面,扫地僧规劝慕容博和萧远山的说法,每一个功法都要配套一个佛经,这样才不会走火入魔。也就是在孙悟空学艺归来,已经开始是一个独立的生物的人。但是却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人,最后是成佛还是成魔,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大闹天空——童年时代天性的爆发,如果从人的成长阶段来看,那么大闹天空的阶段的孙悟空就像一个三到七岁的小孩,不信道,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做任何事情,都不考虑后果。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如果任意发展下去,会成魔的。在这个时候他杀人放火,吃人,这些妖怪的恶都做过。也就是在成人的世界里面,任何人的行为都会受到社会条件和自己思想的限制,没有人可以随心所欲的。也就是过去的一句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生不如意则十之八九。这个时候的人需要管教。犯了错误需要付出代价。就出现了如来佛祖用五指山压了五百年。就像现在由于对孩子的保护过了,导致了老师不能惩罚孩子,结果造成了在小学里面开始出现了学校暴力,孩子之间出现了互相欺负,不爱学习等现象。如果不加以管教,那么这些孩子到了社会上,基本上就会废了。所以现在开始讨论把惩戒权还给老师和学校。

唐僧——孙悟空道德上的父亲,修行路上的领路人。在中国传统的小说中,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比如,宋江,刘备,唐僧等,在武功和才能上都不是最优的,但是往往却成为了领导者。这就是说,传统上,中国对领导人的要求,一个是德,一个是给这个团队指明方向。宋江的德是孝义黑三郎,及时雨。他给梁山这个团队指出了招安这个方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不能造反做皇上,那么招安是他们最好的出路,除此之外,要么一辈子为匪,成为社会的边缘人,要么在某次的行动中被官军剿灭。而刘备的德是广布仁义,他的方向是光复汉朝。唐僧的德是适合佛教德要求,最后成佛。

唐僧和孙悟空的三次冲突——从外面的教化到内化为自己的要求。在孙悟空拜唐僧为师后,双方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冲突,在这些冲突过程中,孙悟空逐渐,收掉了自己的野性。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第一次是刚刚把他从五指山里面就出来消灭六贼,唐僧说了他几句,他就不愿意听了,文中写道:

三藏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悟空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三藏道:“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行者道:“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据花果山称王为怪的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说这般到官,倒也得些状告是。”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象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  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浩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撇得那长老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道:“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罢,罢,罢!也是我命里不该招徒弟,进人口!如今欲寻他无处寻,欲叫他叫不应,去来,去来!”

在这个情况下他的老邻居,龙王对他进行了规劝:

却说那悟空别了师父,一筋斗云,径转东洋大海。按住云头,分开水道,径至水晶宫前。早惊动龙王出来迎接,接至宫里坐下。礼毕,龙王道:“近闻得大圣难满,失贺!想必是重整仙山,复归古洞矣。”悟空道:“我也有此心性,只是又做了和尚了。”龙王道:“做甚和尚?”行者道:“我亏了南海菩萨劝善,教我正果,随东土唐僧,上西方拜佛,皈依沙门,又唤为行者了。”龙王道:“这等真是可贺,可贺!这才叫做改邪归正,惩创善心。既如此,怎么不西去,复东回何也?”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唐僧就绪绪叨叨,说了我若干的不是。你想老孙,可是受得闷气的?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故此先来望你一望,求钟茶吃。”龙王道:“承降,承降!”当时龙子龙孙即捧香茶来献。  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什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行者道:“怎的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龙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行者见他催促请行,急耸身,出离海藏,驾着云,别了龙王。

也就是龙王指出了你是想有前程还是做妖仙,自己裁处。同时,唐僧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可用的惩戒手段来管控孙悟空,这个时候,观音送来了紧箍咒。

也就是这个时候的孙悟空一言不合就离开团队,他对自己在这个团队可以得到的好处没有清晰的概念,龙王给他指出了这个好处。观音给唐僧控制的手段。当他回去,戴上了紧箍咒,就代表他愿意接受这个道德的要求,开始磨练自己的内心。

第二次是三打白骨精后,他再次离开了团队,回到了花果山,再次成妖。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心已经不在花果山了,而在唐僧身边了。他对自己的定位已经不再是花果山的妖王了,而是唐僧的大弟子。在书中这样写道:

那猴才跳下崖,撞入洞里,脱了妖衣,整一整锦直裰,束一束虎皮裙,执了铁棒,径出门来。慌得那群猴拦住道:“大圣爷爷,你往那里去?带挈我们耍子几年也好。”行者道:“小的们,你说那里话!我保唐僧的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倒不是赶我回来,倒是教我来家看看,送我来家自在耍子。如今只因这件事,你们却都要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待我还去保唐僧,取经回东土。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共乐天真。”众猴各各领命。  那大圣才和八戒携手驾云,离了洞,过了东洋大海。至西岸,住云光,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净什么身子?”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八戒于此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更无他意。

也就是这次回到花果山,是和自己的童年告别,从此后,他已经变成了成年人,不再,也不能回到自己的童年。童年只能存在自己的梦里了。

第三次是:真假孙悟空,从外面的教化,内化为自身的要求,赶出了自己内心的魔障。第三次由于孙悟空再次打死几个贼人,唐僧再次赶他走,他已经没有再会花果山,而是去找观音诉苦。

正讲处,只见白鹦哥飞来飞去,知是菩萨呼唤,木叉与善财遂向前引导,至宝莲台下。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菩萨教木叉与善财扶起道:“悟空,有甚伤感之事,明明说来,莫哭,莫哭,我与你救苦消灾也。”行者垂泪再拜道:“当年弟子为人,曾受那个气来?自蒙菩萨解脱天灾,秉教沙门,保护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经,我弟子舍身拚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只指望归真正果,洗业除邪,怎知那长老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菩萨道:“且说那皂白原因来我听。”行者即将那打杀草寇前后始终,细陈了一遍。  却说唐僧因他打死多人,心生怨恨,不分皂白,遂念《紧箍儿咒》,赶他几次,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特来告诉菩萨。菩萨道:“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万望菩萨舍大慈悲,将《松箍儿咒》念念,褪下金箍,交还与你,放我仍往水帘洞逃生去罢!”菩萨笑道:“《紧箍儿咒》,本是如来传我的。当年差我上东土寻取经人,赐我三件宝贝,乃是锦襕袈裟、九环锡杖、金紧禁三个箍儿,秘授与咒语三篇,却无甚么《松箍儿咒》。”行者道:“既如此,我告辞菩萨去也。”菩萨道:“你辞我往那里去?”  行者道:“我上西天,拜告如来,求念《松箍儿咒》去也。”菩萨道:“你且住,我与你看看祥晦如何。”行者道:“不消看,只这样不祥也了。”菩萨道:“我不看你,看唐僧的祥晦。”好菩萨,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霎时间开口道:“悟空,你那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你只在此处,待我与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孙大圣只得皈依,不敢造次,侍立于宝莲台下不题。

警察和贼的区别。贼可以不考虑后果,拿着抢,想打谁就打谁。而警察只能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武力。包括对于犯罪分子,在法律没有定罪之前和法律许可的范围,比如正当防卫外,都不能随意杀了他。这是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的法律和规矩。看来这些规矩控制住每个人的自由。但是这确是一个社会运行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在西游记的社会里面,妖是神仙体系的挑战者,如果作恶可以被杀,被杀是你功德。但是却不能伤人。这也是传统上中国神仙有神仙的系统,人有人的系统。神仙不能干涉人的系统。如果干涉人的系统了,那么就是妖和魔,就会被神仙清除。

而在这次之后,孙悟空就彻底的把佛教的要求内化成自身的要求了。如果用儒家的说法是,存天理,去人欲。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儒释道三家都认可的英雄了。

结论:孙悟空是一个中国传统人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春期有叛逆,但是随着个人的长大最终都会从青春期的叛逆成长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是一个在社会的关系网中存在的人。

而如果用个人自由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他是个悲剧的英雄。最终除去了自己天然的个性,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自在状态走向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一个人。磨去了性格,失去了个性。

但是什么是一个社会需要的人,你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的一生是否可以随心所欲。这个心是天然的无善无恶的心,还是在社会的法律道德约束下的,并把这些要求转化成自己内心要求的心。这些就是评价孙悟空这个人的根本差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