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榜单 | 真故2019年最值得阅读的10篇故事

 罗老七 2020-01-05

2019年,真故共发布了313篇原创故事,累计阅读总量破亿。真实故事计划秉持着观察、记录大时代的小小雄心,继续为读者奉上有时代感的内容表达。

在《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里,我们捧起一块粗粝的生命磨刀石,在《做豫章书院志愿者的这两年》,我们尝试凝视深渊背后。这些故事也成为200余万读者这一年集体旅程上的路标。

真故编辑部票选出2019年真故最值得阅读的十篇稿件,并给出了推荐理由。新的一年,和我们一起,通过故事与世界嵌入得更深。

N0.1 《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

北大硕士毕业,还是有很多想不清楚的问题,一来二去,就送了外卖。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张根

    

2019年初朋友圈被这篇文章刷屏,那时候还没加入真故,我一边看一边跟朋友截图,夸张根写得好。当时觉得他在这次体验中,一边琢磨怎么送好外卖,一边思考着四分之一人生的意义。过程痛苦但能输出为幽默的文字,很厉害。
一年过后再看,发现张根打动我的,其实是他辞职送外卖的这个行动。20多岁的年纪,容易瞎想,但解决问题光靠想是没用的。只要你能为自己负责,去做就好了,时间、老板、父母“绑架”不了你。正好2020刚开始,读完这篇文章后,去做那件被你压箱底的事情吧。

N0.2《我的老板庞麦郎》

导演贾樟柯曾为《我的滑板鞋》哭泣,说这首歌有一种准确的孤独。庞麦郎因为这首歌火遍大江南北,也一度回家锄草、喂猪。庞麦郎莽撞地冲击阶层和命运,却被人们当成笑话景观。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崔玉敏 /编辑:雷磊

    崔玉敏

《月亮与六便士》里,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优渥的中产生活,抛家弃子去南美一座岛上画画。他这样解释,“我必须选择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接触庞麦郎的过程中,我看到的也是这样一个人。他执着于唱歌、巡演,很少考虑世俗的物质和规则,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别人支持还是冷眼,唱歌对于他是受本能驱使的行为。

庞麦郎与世界、与白晓的关系也处在一种“摩擦”的状态。他从封闭、蒙昧的大山里闯入娱乐工业,之后的种种怪异行径,像一个人安全领域被入侵时的应激反应,一个小镇青年进入陌生系统后慌不择路的奔逃。

庞麦郎身上迷人的复杂性,是吸引我去挖掘的动力,也是我在写作中一度最为困惑、纠结的地方。感谢采访对象白晓的坦诚以对,也感谢我的编辑雷磊老师。稿件发出后,读者留言说,看到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庞麦郎,我觉得这就够了。

    张舒婷

这个世界有时是2D的。许多公众人物,在舆论场中就像一块人形牌,形象扁平。庞麦郎是这样的一个人,身上被贴满了“惊惶”、“偏执”的标签,无法动弹。《我的老板庞麦郎》的特殊之处是,它选择挑战2D,试图填充庞麦郎的立体世界,让被时空压缩的、真实的血肉回归到庞麦郎本身。


N0.3《很荣幸认识你,蒋红一,再见》

这篇文章写给逝去的爱人,全文不说“爱”字,却句句戳人。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 :张木

    崔玉敏

导演张木的妻子离世后,他保持她生活物件原貌、位置的不变,并把这些写进诗里。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鲜活的女性。最好的告别诗是:我爱你,也让世人知道,你有多么值得被爱

    成琨

真故很少有图片加诗歌形式的文章,但关于蒋红一的一个个片段,已然可以完整地拼凑出,她的童年、生活、爱情以及她离开后的故事,无需更多笔墨去描述。就像那个300块钱的多余粗俗的妆,张木心里和笔下的爱人是简简单单的。

这是属于蒋红一和张木两个人的博物馆。也许我们看到的是生死分离,但张木眼里,处处皆是她。死亡,永远不会让爱情结束。


N0.4《中年追星,就跟老房子着火一样》

粉丝追星的狂热,和中年的稳定平静格格不入,可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进入中年后,决定追星。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策划:张舒

    陈晓妍
这篇文章发出来的时候,评论区呈现两极化,有的人有同感,有的人不理解。但我想,这就是这类文章存在的意义,它让人明白,原来分寸感极强的中年人也能叛逆,人生的时钟也容许错位的青春。也许人不能彼此理解,但至少能看见并不相同的世界。
    张舒婷

梵高在不得志的日子里,给弟弟写过一句话:“在我们的心里或许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边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的一缕青烟。”对于大多数追星的中年人来说,外人连烟也看不到。这把火一直深藏在心里,与隐秘的耻感共存。人到中年,工作需要你,家庭需要你,唯独追星不需要你。在追星这件事上燃烧得再热烈,在外人看来好像也是无用之举,缺乏意义。

采访对象中,有个杨超越的中年粉丝。他今年35岁,妻子和女儿都不知道这个秘密。有天晚上,他突然给我传了许多照片,都是超越的周边、杂志。原来,为了给我提供资料,他将平时分散藏在不同角落里的东西,集合在一起分享给了我。那一瞬间,我仿佛走进他的内心,看到了那一把火。看着照片,就像在寒冷的夜晚,我们围坐在火边。

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内心的火——单纯为快乐而不是意义燃烧的火。

N0.5《追凶18年,不敢苍老的母亲》

六盘水的一起命案中,31岁的谢初明和她3岁半的儿子李明昊被害,法院判决结果显示,凶手是谢初明的丈夫。作为母亲和岳母,张琳合在双重打击中寻找到案情疑点,并开始了长达18年的奔走。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温丽虹

    刘妍

这是今年唯一一篇让我读了想哭的故事,如果拍成电影,也一定动人。

这个故事很难写,案子的真相至今尚不明朗,也因此,极大地增加了写作难度。温老师刚采访回来的时候,和我聊过受访者的一些事情,当时我们还认真地讨论,要如何写好一个谜案呢。

结果告诉我们,有时一个好故事,是不需要谜底的。这个故事最令人触动的地方就是没人知道真相,尽管如此,主人公张琳合还是要等。她要让自己健康地活着,直到真相大白。

我心疼这个陌生的女人,她像一块被遗忘在抽屉里无法上弦的旧手表,正在慢慢步入衰亡,还要一边等。酸涩的感觉一直抻着,到结尾处,“砰——”地一声炸开了。


N0.6《去雍和宫烧香的年轻人》

在超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中,面临着多重挤压,他们需要倾诉、缓解。位于二环边的雍和宫,刚好是其中的一个出口。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舒月/编辑:李一伦

    李一伦

故事将切入点放置在雍和宫这座寺庙,准确地描述了北漂一族的失落与迷惘的状态。作者的语言冷静克制,既不背离非虚构写作的准确,词句间也流淌着文学的美感。


N0.7《一个30岁深夜闲逛的男人,在想什么》

一个独居且有点病态的年轻人,在夜市摆摊的过程里,逐步找到了一些内心的慰藉。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 :永生

    李一伦

这个故事是非虚构写作大赛中情节较为薄弱的作品,不打起精神细看,很容易错过作者埋藏的细节。故事始终包裹在一种疏离,甚至闲散的氛围中,主角的隐疾被作者藏在寒冷的冰面之下。每当读到这篇作品,我都会想到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大双心河》。

    张舒婷

有时候进商城,我看到儿童区的四驱车赛道模型,都会停下来,看一会。一辆辆小车,没有目的地被放在这里,不知疲倦地跑,一圈又一圈,直到电量耗尽。这个模型,总让人觉得是生活的缩影。奔跑、竞争、重复、混沌。
《一个30岁深夜闲逛的男人,在想什么》里的主人公,我以为就像飞出轨道的四驱车,脱离之后,他在思考自己要去哪里,有怒气,没有底气,有迷茫,没有贪婪。他在人生的地图里闲逛着,也突然决定要去原始森林住几天。姐夫不放心,陪同他一起。
森林里人烟绝迹、寒气彻骨,异常孤寂。此时在他眼中,姐夫这个中年男人,“有时候像保镖,有时候却像是初次离家的孩子”。当我们对人生的既定路径提出质疑、溢出常轨时,每个人何尝不是初次离家的孩子,警惕又好奇那个截然不同、不曾踏足的世界。

N0.8《豫章书院揭露者的这两年》

豫章书院曾在2017年被媒体广泛报道,其以戒网瘾之名,对学生进行人身伤害的事实,震惊全社会。随即,豫章书院被有关部门依法处理。但是,这一事件的揭露者却在这之后遭遇一系列的冲击和报复,无形阴影,一直在这群发声者身后。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撰文:张飞/编辑:温丽虹

    温丽虹

去年10月份,豫章书院事件的披露者温柔时隔两年再次发帖,表示当时参与帮助受害学生的志愿者们事后两年来被疑似豫章书院利益方骚扰、报复。不久后,张飞找到我,说他采访到当时参与帮助受害者工作的志愿者之一陆颖刚,并发了我这篇故事给我。

推荐这篇故事,因为它在事件发生时向人群传递了一些信息,也因为这个事件之外,张飞关注到了事件中的陆颖刚本人。他做了努力去走近、理解陆颖刚,发现对方从很早就领悟外部世界有太多无可奈何,陆颖刚看透了接受了这些后,还保留善良本能,帮助旁人抵抗这种无可奈何。

陆颖刚他们是在退潮后溺水的人。

好在温柔两年后发出的声音,仍在微博、B站上被人们生生打捞起来声援。目前,志愿者们仍在尝试用法律保护自己,希望这次潮水退得比之前再慢一点。


N0.9《留在鹤岗的年轻人》

黑龙江省鹤岗市全国倒数第一的房价,在今年频频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资源枯竭,作为收缩型城市样本的鹤岗,被描述为一个萧条、无望的城市。在舆论放大的衰败中,鹤岗年轻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家乡,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