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防范误导的问题。 有人说,古玩有的是,只怕你没有钱。事实绝非如此,古玩流传于世的很少很少。有人说,收藏就要收官窑瓷器,收精美而完好无损的珍稀器物。事实上,流传于民间的官窑瓷器十分的稀少,完好无损又精美珍稀的古代器物能有幸偶遇一二件便是万幸,十分罕见。. 至于收藏的回报,確有大得惊人的。比如我1995年在长沙市花鸟市场附近一家工艺品商店与店主闲谈,恰逢有福州寿山石商人送货,二三百枚寿山石雕刻,有薄意,有印材,有盒装,有散装,琳琅滿目。我同店主是朋友,他示意我选几枚,价格由他去商定,包我不贵。我看中一件小小的寿山薄意雕刻,铭刻有”石卿作”款字,觉得工艺不错,意境很妙,七砍八砍,花36元钱买下了。我当年尚为“石外汉“,虽也十分钟爱这石寿山薄意,遍查资料,不知石卿为何许人,以为是个无名小辈,又因钻研作文的心思全在瓷器、玉器、杂项以及历史文献文书上,竟没有将这小玩艺当回事。今年五月我学会了电脑操作,知道在电脑上查找资料了,偶然发现寿山石薄意雕刻大师石卿的大名。这才知道,这个石卿不单有名,且是个大家。凡他亲手雕刻的寿山薄意,收藏界视为收藏珍品,近年来价格扶摇直上,动辄上万元一石,有点石成金的美誉。赶忙找出“石卿作”,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爱其不忍释手了。又比如我1996年巧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烈士原形李白的家书,竟被古玩啇贩当成一般的民国实寄封,仅以15元人民币成交!2008年中国”移动”筹办电讯历史展,北京来人征集,转让价40000元人民币。我的那只哥釉大瓶,有人至少十次上我的七楼恳求让给他,想想自巳年近70,该有个可靠的人传承了,即使优惠价让给了他,回报也是10000元的许多倍。 收藏的回报肯定是丰厚的,有人却将这种知识型付出的回报夸大宣传成“只要买进古玩,就一定会发财”的纯投资理念,可靠的鉴赏和认真的研究拋在一边,与正统收藏宗旨是不相符的。这种误导性急功近利的纯投资理念支配的收藏行为,乱买乱卖的可能性最大。 有一位收藏者听说钟増亚的画值钱,便四处张罗,看见钟増亚的画便买。有一张四裁的仕女画被人指认为赝品,他沉不住气了,立即张罗转手。5000元买进,为保血本不东流,竟然4000元让给了另一位慧眼识真的收藏者。结果证明,此画不单不假,竟然还是钟増亚的精妙之作,价值至少20000元。 还有一位更离奇,前几年听说竹雕刻笔筒赚钱,他根本不懂竹雕,竟也跟着四处收买竹雕刻笔筒,半年下来,真还寻购到了十七八只。其中一只农户家只要他200元钱,他是勉强买回来的。笔筒上隐约可见一群人喝酒聚会的场面,深雕五六层次,但脏兮兮、黑乎乎,像是被人做了手脚,几名刚入道的同好也认为作了旧。这位老兄于是急着挽回200元“损失”,开价500元出卖,一位行家还价300元,他乐哈哈地扔下就走,唯恐行家反悔。第三天,行家携带擦拭清理得很漂亮的竹笔筒找上门来,打听它来自哪里。这位老兄试探着问了问,才知道竹笔筒竟是明末清初的东西,刻的是“曲水流觴”。后来又知道,这个笔筒至少可以卖到几万元,他气得一个晚上没睡着。 “真正的收藏家,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亿万富翁的”,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是针对“只要买进古玩,就一定会发财”的误导性纯投资理念而说的。 误导的另一种形式是炒作。如今现代书画家的作品价格,哪怕是三流甚或不入流画家的作品,动辄便要几千几万元,一二流画家的作品则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元司空见惯。相映成“奇”的,是宋、元时期书画价格不如明、清时期书画价格,明、清时期书画价格不如近现代书画价格,原因之一就在于炒作(或称宣传)。我认识的书画家中,有一位实在功夫平平,一年前,至少我是没有见过、听说过他的书画有人肯花钱买的。然而就是他,省外一些书画大展都参加过,名片上头衔一大堆,如今也有人花钱买他的画了。 “鉴定难论”也是一种炒作宣传。人人都说古代书画不好鉴定,人人都说近现代书画好鉴定,殊不知比如齐白石、徐悲鸿、关山月、吴昌硕、启功等人的作品照样滿天飞,不少就能以假乱真。其实真正的古代书画是好鉴定的,元代画家朱润德的一件手卷,重现民间后,不是从市到省到北京,凡见到的专家没有一个否定的吗?近现代书画家的作品,不是有不少人的作品为真伪之分而对簿公堂吗? 这种误导倒是给真正懂古代书画的收藏家创造了机会,文化功底不深厚的年轻的收藏家们眼光都盯在近现代书画上,古代书画价格相对而言平缓下来了,正是收藏的好时机。 误导方式很多,误导方向常变,误导的门类很多。比如突然传言什么什么东西北京上海大抢购,长沙随之便有不少人见这种东西便买,到头来堆了一屋子,竟没几个人认为是好东西,人家的囤积倒是清了仓。 还有个人的误导、书报的误导、荧屏的误导,如何识别,都是很重要的。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