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谐医患关系的务实途径

 褦襶子 2020-01-05

       ——没有耐心看完此文的医疗界的读者或医生的亲属,直接看文末规避职业风险的建议。希望能够有效降低良医遭遇职业风险的机率。

最近医患间的悲剧频发,现行医保体制下长期积累下的医患矛盾,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条件下到了临界点。面对“特色”的强化,绝大多数舆情都跟风嗅屁,中规中矩地表态,可没有多少人敢触及这种矛盾的深刻社会根源。更没有多少降低悲剧发生机率的合理化建议,缓解一下此类矛盾。余虽不愿嗅屁,可也不想且不敢探究什么根源。这里仅就减少悲剧发生略抒管见。

昨日,陪老父到本市一家顶级三甲医院急诊就诊。门诊室的门掉了一半,另一半门锁与把手悬垂欲落。急诊室的大夫大多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医生,各自的座位上放着“普通内科”、“骨科”等牌牌,患者进入几无人抬头。咨询这科,被告知得看那科,到那科大夫一问,又说不属于他这科。整个急诊室问了一圈,也没有找到个能够诊治家父急症的大夫。正当笔者情急欲发难时,一位仿佛主事的近中年大夫将老父安置到诊床上,手诊检查了一番,然后告知需要做心电,排除一下心梗。做完心电,说是看不出什么问题,为了保准起见,建议抽血化验“心梗两项”。可是心血管科医生说她快要下夜班了,问是否等夜班医生来了再给开验血诊断。笔者强压怒火,请救先开吧,抓紧验血。

既然怀疑可能是须要争分夺秒的心梗,还能等夜班医生来了后再检查!抽完血被告知需要二十分钟出结果。于是在走廊一角给老人家找了个座位等结果。心血管科医生找到笔者说她要下夜班了,让结果出来向夜班医生咨询。

心梗两项验血结果出来了,夜班医生说从结果看不出问题,可是老父的前胸还是隐隐作痛。于是笔者妹妹主动申请个体温计,一量体温37.4度,有点低烧,又被心血管科医生支到内科。内科医生正在一个小本子上记着什么,将老父推给对面的一位医生。这位医生又例行程序手诊一遍,然后告诉还得抽血,需要做个血常规和CT,看看是不是有炎症。于是不到半小时,又回到验血处抽血。护士不知忙什么去了,一个男医生手慌脚乱将抽血针在老父的上肢血管里活弄半天,也抽不出血来。护士回来,将针拔出,重新找了条血管又扎了一针,总算把血抽了出来,这回被告知得半个小时后,到三楼自动机器上取结果。

在一楼急诊CT检查室,原来多年电子屏幕显示的按医生诊断或预约自动排号没了,偶尔从CT检查室的扬声器里听到喊患者的名字,可是发现后来的患者都进去检查了,还没有叫到老父。于是到CT检查室问询,这才等前一个患者检查完,给老父做了检查。又得两个小时后到自动机器上扫码取结果。

拿到结果找到接诊医生,医生说从CT与血常规上看不出太大问题,怀疑是肺与气管有炎症,见医生迟迟没有诊治意见,笔者问那怎么办呢?是吃点消炎药?见医生没有反应,笔者又问吃点头孢行吗?接诊医生这才出声说“可以”,并在挂号单后面写上了一种头孢的药名,意思让到药店去买,说她们医院的药是“××××”,笔者理解就是不是很好。

近来听说,所有公立医院都不许加价售药,没了可观的药物提成,药价是降下来了,可是许多常用药都常常断流。当时夜幕已经完全降临,妹妹领着老父跑了很远,才买到消炎药“头孢克肟”,当晚给老父用上了。

不知是最近民航总医院杀医案的影响,还是笔者触景生情联想过于丰富,原本这家常去就诊的医院,设备齐全。医生接诊态度大都挺积极的。可是昨日,不只是笔者感觉,常到这家医院就诊的老父与妹妹都感觉急诊的医生有情绪。在等候CT结果时,与共同候诊的患者交换看法,常来这家医院的患者都有相同的感觉。过去这家医院的急诊,老中青医生配备齐全,一进急诊大多数情况下就会有医生上来问怎么了?哪不舒服?或者在哪个医生旁稍逗留,就会被问询病情,指导就医。可是昨日看到的这家本市最好的三甲医院急诊,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年轻医生。工作状态没有了往日那种“悬壶济世”的体贴。当日候诊的年长患者大都觉得这种情形似曾相识,仿佛穿越回到文革时期的医院。

或许有医生看到此文,会给他们的同行找到种种理由,会有一肚子苦水诉。其实医疗行业与笔者所从事的教育行业一样,在社会公信力跌到谷底的当下,敬业的与不敬业的都有一肚子委屈。可是消极执业能解决这种困境吗?或许下次患者这种情况下在医院出意外,所有被患者家属撞到的医生都可能成为类似民航总医院杀医悲剧的主角。

笔者绝对相信医疗行业与教育行业一样都存在相当一些受体制累的良知敬业者。可是在改变不了大环境的情况下,这样消极执业只能让悲剧的风险倍增,医患矛盾愈演愈烈。

昨日陪老父就医,急诊的小医生与另一个老年患者对话就让笔者很不舒服。患者的理解能力千差万别,听不懂医生的病情介绍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如果文化基础差的患者,即便医生自以为通俗到家,患者也未必明白。所以,医生这个职业,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还需要必备的心理学知识与较强的沟通能力。而这方面是目前中国大陆医疗行业与教育行业执业者普遍欠缺的。医患矛盾,除了公信力缺失外,很大程度上源于沟通不畅。

当然,医生也是人。也有人生理上的极限。工作一天,反复面对同类患者(分科)重复相同的内容,容易产生极强的表述疲劳感与接受疲劳感,患者听不懂病情介绍的情绪冲动,往往冲击医生的精神承受极限。所以在医疗体制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医生从规避职业风险的角度,充实必备的医患关系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意识地提升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是降低医患悲剧的务实有效手段。

其实人的疾病康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状态。如果到医院就医,没等病看出个所以然来,先憋了一肚子气,三分病都能气出七分病来。笔者有个长辈,全国闻名的名医。其实知道内情的故人都知道其医术平平,没有什么特别的医术,可他非常受患者欢迎。主要原因就是他深谙医患交流技艺。病人一被他接诊,安全感倍增,仿佛性命得有所托。也因此被他治愈的患者非常多,被本地医学界奉为名医。许多绝症患者,临终前都将家人叫到跟前,当着家人与病友、医务人员的面感谢他,感谢他让自己安详地走向人生的终点。这位老医师退休后还被本地许多医院返聘,直至病故,基本没有与患者发生过大的矛盾冲突。

前些年,笔者因脑梗住院。负责笔者的就是一个白求恩医大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医生。她每天查房,都对她负责的患者嘘疼问感,逐个量血压,查看病灶部位。还让患者加她微信,要患者有事随时问询。即便她休班,半夜患者发微信,都能得到她及时的回复与安排。同病室被其他医生负责的患者都问笔者与该医生是什么关系。尽管笔者一再声明不相识,病友们都不相信。

数年后听说她这种做法,受到其他(她)同事的非议。她这么做,其他同事要不如此辛苦,就相形见绌,可能被患者投诉。渐渐地她也入乡随俗了。这个逆淘汰的环境,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可是笔者要提醒刚刚入职医疗行业的年轻医生,除非你改行,否则是你的职业安全重要,还是同事关系重要。“同流合污”到是没有同行非议你了,可是当你遭遇医患危机时,那些因你“同流合污”不再非议你的同僚,能保护你吗?两弊相权择其轻,作一个良心医生,于己于人都弊大于利。不要觉得良心得不到好报,“得不到好报”比丧失良心“遭到恶报”强多了。

但是医生每天接诊的病人较多,逐个细细体会患者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通俗介绍病情,达到沟通顺畅也不现实。这会大大降低接诊效率。所以,从保护医生与患者(包括患者家属)的角度,各大医院,应该抓紧为门诊部、住院部、手术室、电诊室等各业务部门配备具有医患关系心理学方面专业知识的心理医生。在医患交流出现障碍时及时介入,如此不但可以将病情清楚地介绍给患者,反馈患者病情自述的不准确,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并能有效降低医患矛盾激化的机率,减少医患(包括家属)之间悲剧的发生。同时还能提升医生接诊效率。

规避风险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秉承良知行医。尽管身在江湖,可两弊相权,医疗界的职业风险全在你的选择中。如果说除此外还有什么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那就是钻研点医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敦促本院为各部门配备专业的医患关系心理学医生辅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