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宏罗观史 2020-01-06

当我们需要建设一座摩天大楼,打造好根基十分重要。当这座摩天大楼用来比喻帝王的霸业,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四个著名成语“一鸣惊人、绝缨之宴、问鼎中原、因猎求士”皆与其有甚深渊源。而历来为人谈论颇多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道出了楚庄王实力暗藏的一面,特别是他在继位之初的“三年不鸣”,有人觉得那是他之前信心不足的表现,但在笔者看来,如果没有楚庄王的“三年不鸣”,也就不会有他后来一举称霸中原的“一鸣惊人”。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楚庄王因有“三年不鸣”故能成其“一鸣惊人”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楚庄王:“贪玩”与“昏庸”间的三年不鸣 只是“无为而治”下的善巧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一成语仅从字面意思来解,是借以比喻平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突然一下子就做出惊人成绩的人。

对于这一成语的出处,标准的说法是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述的一段战国时期齐国齐威王被淳于髡问及的一段对话。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探析,它最早的蓝本却是来自战国时期韩非记载的春秋时期楚庄王的典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历史雷同事件记载,这点并不奇怪,也许是当时齐国的齐威王也被问及到这个隐语,而后齐威王突然想起当年楚庄王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于是就脱口而出回答出了和之前楚庄王一样的话语而已。

回到楚庄王时代,很多人不明白,既然楚庄王具备“一鸣惊人”的潜质,而他却在继位之初的前三年丝毫“不鸣”,而且满满被人贴上“昏君”、“糊涂”、“堕落”帝王的标签。难道在“一鸣惊人”前的楚庄王果真就那么差劲吗?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满满被人贴上“昏君”、“糊涂”、“堕落”帝王标签的楚庄王

很多时候,当你撕开一个历史事件的表象,深入到这一表象背后所掩藏着的社会现实,往往就很容易发现,这些事件的最终结果与前者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单独偶成,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是同样的道理,甚至可以说楚庄王在继位之初三年内的“不鸣”,非是他不能“鸣”,而是他不愿“鸣”,且故而为之。

确切来说,楚庄王的“三年不鸣”,这完全就是由楚庄王本人自导自演巧设的一盘“迷局”,是为后来的“一鸣惊人”奠基的,只不过,他在“假寐”的同时,又渗入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大智大慧。

历史最终的结局也证明:年轻睿智的楚庄王,他用三年看似少不更事的“贪玩昏庸”形象,换取了三年后的朝纲朗清,以及一帮忠正良臣的辅佐,并以“无为而治”的方式终结了朝纲权臣之间的派斗,从他自己则得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最大收效。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残局之楚:弱冠即位的楚庄王 接替的只是楚国“内忧外困”的一堆麻烦

现在,我们将时光调回到春秋时期的楚国时代。

最初的楚国位于江汉流域,在世人的眼中,一直被视为南方的蛮夷之邦。西周初年,楚人的祖先熊绎被成王封为子爵,但他对周天子的态度并不死心踏地,总是时叛时顺。到春秋初年,周天子的王权开始衰微,楚国君主熊通(楚武王)于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并与周廷分庭抗礼。直到楚文王时期,使得楚国实力进一步大增。此时的强楚,已经成为中原诸国的心腹大患,当时齐桓公打出的“尊王攘夷”的口号,实际也正针对的是楚国,号召联合中原诸国的力量一起来抑制日益变得强大的楚国。

公元前632年,楚国在与晋国争霸的“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北进中原的图谋从此受挫。后来,到了楚庄王的父亲商臣(楚穆王)时期,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但还未来得及与晋国一较高下,公元前613年,商晨暴病而亡。 接着,由商臣的儿子熊旅继位,他正是历史上后来位居春秋五霸之一地位的楚庄王。

这时候,楚庄王年龄尚且不过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晋楚争霸:晋国趁楚国内乱之际拉拢邦国孤立楚国

  • 在国内形式上:

楚国由于前国君商臣突然病亡,给楚庄王留下的则是一堆烂摊子。楚国内部四分五裂,朝廷实权掌握在一帮权臣手里,楚庄王无非只是个名义上的君主。

此时的楚国内政一度陷入混乱,国内矛盾重重,各支持势力之间都在为各自的利益心怀鬼胎。另外,作为楚庄王的老师斗克和公子燮趁乱掌控了实权,两人为所欲为,并掀起了一场叛乱,控制了尚且年少的楚庄王,甚至在楚庄王身上曾因此而发生了一场有惊无险的劫持事件,后来在楚国庐邑大夫戢梨和叔麇衷心保驾下,用智谋诱杀了斗克和公子燮,这才使得楚庄王脱离叛臣之乱。

  • 在外部环境上:

楚穆王霸业未成却突然病亡,而在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号召下,楚国虽然此时已是国力疲惫,但中原诸国对它的堤防和继续削弱政策并未解除。

特别在这时候,晋国也正好趁着商臣亡故,新君年少的机会频频动作打压楚国,它将一些原本已经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拢了过去,并立下盟约。

楚庄王的继位,面临的正是这些内忧外困的一大堆问题,加上他年纪尚轻,刚开始朝廷的权力把持在一些佞臣手里,虽然贵为国君的他并没有多少实权,在政治作为上,稍为的一不留神没准就得罪了哪方利益而自身不保。

聪明的楚庄王其实从一开始也是看透了这样的局势,为了缓解朝中实力派对他的警惕以及外部环境对楚国的高压监视,楚庄王决定先暗自观察,后再伺机而动,于是,他就自导自演了一部麻痹各方敌意的大戏,这便是“不鸣则已”,楚庄王上任的前三年,他一直在装傻卖昏庸,以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来掩盖他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真正意图。从而为三年后的“一鸣惊人”埋下巨大伏笔。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少主临朝:虽“贪玩堕政”三年 梦醒时分使出的“杀手锏”让所有人备感意外!

话说国家新的君主临朝,一切都百废待兴。面对新上任而又缺乏经验的年轻君主楚庄王来说,是否能够统治好这个国家一切都有待考验。

然而,此时楚国的内外形势一点都不好。在朝堂之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朝廷对外的策略上,来自内部各种主张的声音都有。特别是晋国借机挖楚国“墙根”拉拢楚国附属国的事,楚国的不少大臣纷纷向楚庄王提议,要求向晋夺回属国,继续一路北进争霸天下。

接下来,楚庄王开始了他人生“演戏模式”的混沌三年。

令朝臣们所有人倍感失望的是,国家本来就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而这个新任的君主楚庄王居然“年轻而不修正业”。

自打从他上任三年来,从来都没有发过一个号令,反而整日只顾贪图玩乐,也特别不爱过问政事。在白天,他常常带着一波随从外出狩猎,在晚上,他又开始了歌舞升平,喝着酒看着歌舞。而这还不够,楚庄王为了自己可以玩乐的无所顾忌,居然破天荒地向大臣们下了一道死命令,他在宫门口挂起了一块大牌,上书:

“进谏者,杀毋赦”。

意思就是说,谁要是再拿国事来劝谏自己,就得判谁死罪。于是,大臣们一个个吓得再没人敢多说啥了。

就这样,时间一晃三年过去了,楚庄王毫无作为,楚国争霸中原的实力一点都没长进。朝堂上下,有人清醒有人醉,清醒的人因怕杀头不敢去劝谏楚庄王,而反倒让一些奸佞之臣的献媚风占据了上风,似乎楚庄王倒也很爱吃这一套。

话说,面对再昏庸的君王,到了国之将推之际,历史上总会出现那么几个不怕死敢犯颜直谏的臣子!

有一天,心牵社稷的大夫申无畏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希望可以借着自己的善巧言说劝醒楚庄王。于是,申无畏大着胆子求见了楚庄王。当时,楚庄王搂着姬妾坐定,漫不经心地问申无畏,来此是想喝酒,还是想听音乐或者看歌舞什么的?还是有什么话想说呢?申无畏说,他是听说了一些闲言碎语,而又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所以才来找楚庄王寻求答案的。楚庄王确定申无畏不是来劝谏自己的,就饶有兴趣地请申无畏说出来给他听听。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申无畏请教楚庄王“这是什么鸟?”

申无畏请教楚庄王:“人们说世上有这么一只大鸟,它色彩斑斓,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可是,三年里没有人见它飞过,也没有人听到它叫过,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立刻听出申无畏是借谈鸟来讽刺自己三年不理朝政,专司玩乐。于是就笑笑回答申无畏说:“我知道这是一种什么鸟。别看它三年不飞,可它飞必冲天;别看它三年不鸣,可它鸣必惊人。不信,你就等着瞧吧。”

申无畏见楚庄王已经完全领会了自己的意思,于是就躬身退了下去。

可是,过了好久,似乎楚庄王忘了申无畏曾经暗喻自己的话,一点欲改观的动静都没有,依然和之前一样我行我素,整天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乐而仍然不自醒。

然后又有位耿直的大臣苏从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打算就是豁出性命也要试着劝谏下这个糊涂的君王。

苏从哭着求见了楚庄王。楚庄王对此感到十分奇怪,就问苏从:“你为什么要哭?”苏从答道:“我哭,一是自己就要死了,二是楚国将要亡了。”楚庄王听了有点不太高兴就问道:“你死与楚国灭亡有什么关系呢?”苏从回答:“只要我来劝谏大王,按照之前大王下的死命令就注定了我今日必死无疑,而我死后可能就再没有第二个人会来劝谏大王您了,到那时候,一切就都由着大王的性子,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这不正是楚国将要亡国的节奏吗?”听罢,楚庄王终于怒了,厉声喝道:“你明知劝谏要死,何苦还要送上门来自己找死?”苏从镇定回答:“我不怕死,我死后还可以落个忠臣的美名,可楚国亡了,大王您就是亡国之君了。”说完就横着脖子等楚庄王派人来砍。见此状,楚庄王倒是煞有介事,他慌忙站起身来,一本正经的对苏从说道:“大夫之言,可谓忠言,我听你的”。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楚庄王:整顿朝纲,亲近贤臣远离奸佞

自从这件事后,说来也怪,楚庄王一改往日的态度,俨然换了另外一个人一样,他亲近贤臣远离奸佞,重用了敢于向自己进谏的臣子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撤职了一帮整日专门围绕着他拍马屁的臣子。朝廷上下,顿时一片清朗!

想想“堕政”三年背后的楚庄王,若不是趁着大家看他“昏庸”玩得不亦悦乎之际,实为留心观察朝野动态,他又怎会在听完苏一番善言劝谏如梦方醒后,就立马十分准确而毫不含糊的对朝臣来了个全盘撤换。显然,他是对朝廷上下的文武百官们作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的。只不过他的“隐忍”功夫和“装蒜”功夫实在太过令人高深莫测罢了。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一鸣惊人:从楚国“贪玩君主”到”春秋霸主”的华丽转身!

当楚庄王在安排好楚国的执政班子之后,从来都不喜欢过问军政要务的他,当亲自上手起治国安邦的一档子事,却对国政军法要务竟是如此的娴熟。

楚庄王开始每天发号施令,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之后又伐宋败晋,而且一度将军队直逼周廷“问鼎中原”,后来在王孙姬满的劝阻下,楚庄王意识到天下大势未得便搬师回朝,不过也着实让周天子吃惊不小。

不得不承认,楚庄王是个悟性很高的君王。尽管当初王孙姬满只是为了挽救大周危局巧说劝他收兵。然而,楚庄王却从中真正认识到了楚国的弱势。

接着,楚庄王在之后平定了斗氏之乱后,就开始罢兵息战,与民休息。

他重视发展国内农工产业,继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另外还请了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为相。此后,楚庄王一直注重发展楚国实力,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使得国内粮食连年丰收,这一系列的发展民生,与民休息政策使得楚国再次强大起来!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楚庄王拜隐士孙叔敖为相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郑,晋国派兵救郑,而此时的楚国已经非昔日败军之楚,它国富民强,兵强马壮,于是,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大败晋军,从此取得了争霸中原的绝对优势而“一鸣惊人”。

自此后,楚庄王以“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的赫赫军功一举成为春秋时期继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之后的第五位霸主!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于无声处见惊雷:论楚庄王“假寐”背后的绝世之智!

对“三年不鸣”的楚庄王后来的“一鸣惊人”成就,不少人只是认为楚庄王是个“很有悟性、知错能错”的君王,因为他刚开始糊涂,可是后来经过忠良臣子劝谏幡然醒悟,于是他“迷途知返,亡羊补牢”,经过一番奋起直追,才有了后来在楚庄王执政史上的崛起之楚。

当然,对于如上看法我们并不反对,毕竟,从现象上来看,确实如此。

然而,如果从历史的借鉴意义来讲的话,那就再也不能是一言谈资那么随意,我们必须要透过历史的现象看清事物本质的面目。

只看历史的表象,楚庄王似乎是被申无畏、苏从这帮善于进谏的忠臣劝醒的,但透过表象后的本质,实则,楚庄王自从登上王位的那一天开始,曾经目睹过残酷宫廷政变(因为楚庄王的父亲商臣就是一位弑父夺位的君王)以及权力纷争的他,心里已然是十分明白“皇帝实际是个最危险的角色”,没有十足的洞察力和朝廷上下的君臣一心,他可能就不太好坐稳。一面是楚国内忧外困的局势,一面是手中无权的自己,而他还年龄尚轻,眼前的局势也不明朗,朝野上下几股势力还在内斗,外部更有晋国等中原诸国唯恐楚国的强大成为一只威胁别国利益的猛虎,欲合剿之而后安……

面对楚国的“残危之局”,楚庄王自己要下的博弈之局,也只能是“以退为进,暂匿锋芒”。

因此,在楚庄王刚刚继任时,他就开始以“装糊涂”、“卖昏庸”、 “秀贪玩”的方式:对内,缓解纷争;对外,缓解提防;而他自己,难得糊涂之中,洞观时局,善辩忠奸,以韬光养晦的方式寻求伺机而动的绝佳机会。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楚庄王出征

最后的历史走向也证明,上任三年,看似每天沉迷于酒色玩乐,甚至下了一道“死命令”关闭了一切臣子忠言直谏之路的楚庄王确实是有意而为之的给自己卖傻。楚庄王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来善察朝廷之内文武百官的忠奸秉性,谁正直,谁小人,谁可近,谁可远,谁可封,谁可撤……三年后,他果断重用了一批人,当然也解除了一波人的权力,从而,令自己真正掌握了实权!而外部,其它国家对楚国的堤防也开始放松警惕,不再逼得那么紧了……无形中给楚国重振国力留足了空间。

这些,都为楚庄王后来“于无声处见惊雷”而称霸中原的“一鸣惊人”提供了极好的先决条件。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楚庄王于清白装糊涂间“假寐”下的绝世之智,可谓英名盖世了。

结语:

楚庄王,继位于楚国国公势力非常强大的时期,甚至其中的一支已经强大到了足以与他分庭抗礼,而朝廷内部更是贤愚混杂,明争暗斗之风难以阻止,朝廷之外原本势力已衰的晋国更是借着楚穆王去世的机会频频动作欲借此打压楚国。

自古安邦必先定国,定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肃清异己,整顿朝纲,安定国内民心。

刚刚上台的楚庄王意识到一时气候不成,但事情还必须做。怎么办呢?

孔子曾言:“知人固不易矣!”,想善察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原因在于人人都有一道防线。那如何突破这道防线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对方丧失警惕,自动将防线拆除。如何做呢?老子早就说了:“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的形象出现在国人面前,此举虽令忠良痛心,使奸邪快意,但这也正是楚庄王为突破自身困境使出最绝妙的一招。

这正是楚庄王为善辨忠奸使出的“智而示之愚”的帝王韬光养晦的统御之术。当然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了。

由此看来,楚庄王“三年不鸣”非但不是他人生的败笔,而是突破局限、解除束缚、出奇致胜的人生最大胜局!

深论|楚庄王被误解千年的“三年不鸣”实为争霸中原的最大胜局

楚庄王从刚上台时的少不更事,专司妓乐,到后来“一鸣惊人”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风云人物,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转变中,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历史过往,都值得后人深刻回味与反思。

参考文献:《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楚世家第十》、汉.桓谭《新论》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