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liubazhang 2020-01-06

原创:姚保寅星际智汇

简介

人工智能与基因工程和纳米科学,并称为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可适应未来“快速、精确、高效”的作战需求,使武器装备对目标进行智能探测、跟踪,对数据和图像进行智能识别以及对打击对象进行智能杀伤,大大提高装备的突防和杀伤效果。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大力推进武器装备的智能化战略,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1

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发展,融合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医学和哲学等多门学科,并在自动推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运动控制、专家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人工智能对人的智能进行模拟、延伸和扩展,以实现某些机器智能或脑力劳动的自动化,并使之具备感知、决策和反馈的功能。

人工智能的基本内涵

目前,模拟人类思维结构、人类语言、视觉和听觉成为现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未来战争中,为了提高武器的作战效能,协同作战、体系化作战已成为发展趋势,需要武器装备像人一样相互协作,自动识别、智能决策,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势在必行。美X-47B舰载无人攻击机拟于2018年左右装备航母;美军计划2035年将首批完全自主、高智能的机器人士兵投入实战。人工智能对军队组织形态、作战方法和战争观念等,都将产生广泛而全面的冲击。

2

系统基本模型

基于人工智能的武器装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具备感知、决策和反馈能力——感知自身状态及战场环境变化,实时替人类完成中间过程的分析和决策,最终形成反馈,实施必要机动,完成作战使命。

如下图所示,一种典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武器装备利用类似人的视觉、听觉等传感器,对目标进行和战场环境进行跟踪探测,所得信息与C4ISR提供的信息通过类似人脑的自载计算机进行处理,进行分析识别、思维判断和自主决策,对目标进行智能打击。

一种典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武器装备

3

人工智能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

根据上图所示系统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模式识别(智能感知)、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深度学习(智能决策)和运动控制(智能反馈)等几个方面。

(1)模式识别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

模式识别是计算机模拟人类感觉器官,对外界产生各种感知能力的技术途径之一,包括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文字识别等。模式识别技术有助于武器装备获得自动目标识别(ATR)能力。

模式识别中的机器视觉,可通过光学非接触式感应设备,自动接收并解释真实场景的图像以获得系统控制的信息。例如DARPA的“心眼”项目和“图像感知、解析、利用”项目开发的机器视觉系统,具有“动态信息感知能力”,对动态物体的解构,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别技术,将图片中的信息转化成计算机的“知识”。在实际作战中,模式识别系统通过观察目标的视频动态信息,借助神经网络、专门的机器视觉硬件,可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自动识别出潜在威胁,为目标打击提供参考信息。

(2)专家系统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

专家系统ES(Expert System)是一类具有专门知识的计算机智能程序系统,运用特定领域中专家提供的专门知识和经验,采用人工智能中的推理技术来求解和模拟通常由专家才能解决的各种复杂问题,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分支。专家系统一般由知识库和数据库、推理机制、解释机制、知识获取和用户界面等组成。 

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

DARPA于2007年提出“深绿”系统,可预测战场的瞬息变化,帮助指挥员提前思考,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计划,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决策选择而非方案细节制定上。

整个系统由指挥官助手(人机接口)、闪电战(模拟仿真)、水晶球(系统总控,完成战场态势融合和分析评估)、“深绿”与指挥系统接口四部分组成。其主要特点有三点:一是基于草图指挥,包含“草图到计划”(STP)、“草图到决策”(STD)两个模块,实现从战场态势感知、作战方案制定到作战行动执行、作战效果评估,全部实现“基于草图进行决策”。二是自动决策优化。决策通过模型求解与态势预测的方式进行优化,系统从自动化接口的“指挥官助手”进去,然后通过“闪电战”这个模块进行快速多维仿真,再通过“水晶球”模块实现对战场态势的实时更新、比较、估计,最后提供给指挥员提供各种决策的选择。三是指挥系统的集成,负责将决策辅助功能集成进一个名为“未来指挥所”的指挥信息系统中。

“深绿”概念示意图

3

人工智能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

(3)深度学习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

深度学习技术基于多层网络的神经网络,能够学习抽象概念,融入自我学习,收敛相对快速。它模仿人脑机制,可以完成高度抽象特征的人工智能任务,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检索、自然语言理解等,深度学习具有多层的节点和连接,经过这些节点和连接,它在每一个层次会感知到不同的抽象特征,且一层比一层更为高级,这些均通过自我学习来实现。代表项目有DARPA启动的应用于合成孔径雷达“对抗环境下的目标识别与自适应”项目,应用深度学习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有望在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中自动定位和识别目标,增强飞行员的态势感知能力。

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的目标识别和定位,有望实现武器装备的自动目标识别和实时态势感知。采用了包含多个隐藏层的深层神经网络模型,利用隐藏层,通过目标特征组合的方式,逐层将目标信息的原始输入转化为浅层特征、中层特征、高层特征,直至最终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和作战态势感知。

(4)运动控制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

运动控制技术集人工智能感知、决策和反馈于一体,包括单体运动控制和群体运动控制,主要应用于机器人和无人系统。单体运动控制以美国的四足“大狗”机器人和双足人形“阿特拉斯”机器人为代表,它们自带大量传感器,用于监测身体姿态与加速、关节运动、发动机转速以及内部机械装置的液压等参数。通过先进的学习算法,机器人能够不断累积经验,自主避障,穿越越来越复杂的地形,具备在高危战场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大狗”机器人的结构和传感器分布示意图

群体运动控制又包含无人系统集群控制及无人和有人系统编组协同技术。无人系统集群控制由无人系统根据任务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自主形成协同方案,具有分散性和非线性,使武器作战效能成倍增加。2014年,美国成功完成无人艇“蜂群”技术的作战测试。13艘无人艇组成的集群自主发现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并成功完成对目标舰船的拦截。2016年10月25日,美国军方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试验,用三架F/A-18战斗机释放了由103架“灰山鹑”微型无人机组成的机群。其机群决策系统展现出的出色的相互协调能力令人关注,专家分析这一系统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投入使用,执行侦察任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计算机处理速度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前沿基础技术的发展应用,将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武器装备向着更加自主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纳米电子技术和微(纳)机电技术的进步,推动纳米合成孔径雷达以及智能化微机电导航系统的发展,有望使武器装备的制导、导航、推进等各方面发生质的变化,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武器装备整体更趋小型化。

“灰山鹑”无人机集群实时控制图

4

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关键使能技术,影响一个国家的格局甚至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将显著提升武器制导精度、命中精度、毁伤能力、反应速度等。各国都会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逐步把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引进到未来武器系统的研制中去。(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姚保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