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陇地貌的形成与先民源流初探

 星三 2020-01-06

​沙陇位于潮南东南部,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属大南山余脉的延伸地带。大龙溪水系、小龙溪水系源出于雷岭芒官坪与惠来之大山,蜿蜒北流,贯穿沙陇南北注入龟海。两宋年间,沙陇已有土著先民居住,元、明以来,诸姓氏祖先相继辗转迁入创居,他们艰苦地开拓垦荒,繁衍生殖,创造了沙陇的历史文化。 

 

   沙陇地域,隋唐以前并没有现在这么大,在葵和公路两侧及浩华路浩溪路段的楼房建筑清基中,挖出的泥土多呈灰黑色,并渗有海贝碎片,这些泥土,土质粘软,是龟海污泥的长期沉积而成,厚度达5—8米。可以说明,在现浩溪后溪,后埔仔寨后,仙家北面以及珠埕、合力、敦灶、长厝、芝兰、东华、望上等地方,古时候以前还淹没于漫漫的龟海之中。 

 

   在沙陇内围地带,由于龙溪水系长年的洪患,上游的洪水夹带着大量的流沙泥土,冲积于沙陇一带。洪峰一来,泛滥成灾,溪河常为之改道。古时之沙陇,有三年水流东,三年水流北之说。洪水把沙陇分划成沟壑支离,溪河如织,沙埔沙垄起伏的地势。也形成了像沙陇粮所的牛地埔,兴陇地域的鲤鱼埔、沙田埔、铺园埔,东波地域的陈苏埔、陂尾埔,华瑶的上园,溪西七头埔、大路西等沙聚高地。这些经洪水冲积而成的沙埔,在未有先民移居沙陇之时,埔坡也已经基本形成。就沙陇先民创村建寨来说,大都建于这些埔坡之上。铺前仔地势为沙陇内围最高点,地下埋藏着二至三米沙层,兴陇的溪拍寨,华瑶的上园等,以至陈苏埔,其村寨都建于龙溪冲积的沙埔上。明隆庆潮阳县志中,把沙陇的名称写为砂垄。从这点可以说明,远在明隆庆以前,沙陇的名称因地形地势,沙埔遍布,垄丘鳞次的地貌而得名,沙陇就是沙的陇,而且这个名称一直相延未变。 

 

   沙陇地域范围东南部,地处惠潮交界,历史上曾有几度归属变迁,据广东通志第一百一十六卷载,“潮阳幅员逾二百里,其西南旧界至海丰之龙江(现隆江)。明嘉靖四年(1525),割潮阳的酉头(靖海镇)、大坭(现隆江镇)及隆井都(现井都镇)之三分之一置惠来县,而以田心、双山,茆洋为惠潮界”。田心与沙陇,古属惠潮接壤之地,而以古茆溪为分界线。龙溪下游偏东水系古称茆港,茆港源出自黄岗山,合田心水于北洋寨前之大港,后经茆港,过望上桥蜿蜒注入龟海。据广东通志载,有茆溪者源发于黄岗山,南岭逶迤而北十余里合于心江(田心水),又十里经茆港,为总汇诸水泄之江。唐时,架石梁三间,跨之下可舟行茆溪,居民田洋赖无水患。说明明代潮惠二县以及峡山都、隆井都以茆港溪为分界。而在惠潮边界上的石坑、龙秋口二村,在历史上曾有惠属、潮属与惠潮共属的记载,清末民国期间,石坑一直为惠来县辖属,直至1961年,始归沙陇管辖。 

 

   沙陇的先民,在中原汉人未移入沙陇之前,沙陇地域已有土著的夷人居住。这些土著的民族是秦汉百越的遗裔,他们在这埔坡之地,依赖龙溪的水源,顽强地生活着。据史载,北宋年间,太祖派潘美,道州刺史平营军兵马都监王继成(王审知孙)带兵平定广南东路,即粤东地区,时此地仍为蛮夷之地。他们原来的生产技术相当落后,以后随着中原战乱和灾荒,中原汉人南迁。最先见于史载的中原汉人南迁大潮,是晋代永熙年间(291—306),西晋八王争霸,连年混乱,持续达16年之久。中原汉人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纷纷南逃江浙,古称过江南迁;以后又经多次战乱,江浙的汉人再度南移福建。在这些南移的人群中,有仕族黄、陈、林、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这些仕族都是因避战乱或南调任职而迁居,与一般的庶民逃难不同。入闽的仕族与庶民,又再度南迁进入粤东地区,从福建入潮的汉人统称为福佬。福佬迁入粤东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同时传播儒学,教化蛮人,土著民族也逐渐为汉人所同化,使古称海气瘴昏的蛮夷之地,经过汉人的倡儒传教,启迪文化,成为名扬中原的海滨邹鲁。 

 

   沙陇的先民入居最早的姓氏仍无证据可考,有的姓氏迁入沙陇,中途再迁外地,砺青中学校址,古时就是陈姓、苏姓居住的陈苏村,现在兴陇铺前仔还有陈苏村陈氏后裔。东波许厝围仔,历史上也曾有许姓居住过。沙陇的先民,追溯祖先,源远流长。就潮阳地方而言,较先迁入居住有唐朝的洪圭,字大丁(746—826),福建莆田人,进士出身,官工部尚书,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被贬为潮州刺史,因见潮阳地旷人稀,山水环绕,沃野广袤,遂举家定居潮阳铜盂岐北。至清初年间洪氏又由岐北分裔迁徙芝兰创业。 

 

   吴驹,号升乔,福建晋江人,生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授承事郎,唐景福元年(892)任潮阳县令,后定居于胪岗乡,卒后葬于胪岗山南麓,现墓仍在。至明正德年间,吴敦敬由胪岗迁徙沙陇溪西旗杆巷,为创沙陇吴氏一世;至六世吴丽峰因故于明天启四年(1624)又由溪西迁至永安创业。 

 

   石坑村方氏先祖方廷范,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登进士,赠金紫光禄大夫,由河南固始县迁居福建莆田,为迁莆田始祖,生仁逸、仁岳、仁瑞、仁逊、仁载、仁远六子,皆登进士。传至五世方麟之(仁远曾孙),又由福建莆田迁于惠来东陇,为创东陇一世。传至十世方守正,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迁居石坑,为石坑方氏始祖。 

 

   唐朝年间,华瑶王氏先祖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入福建泉州,至唐昭宗景福二年(893),王审知为刑部尚书兼威武节度使,后晋封为闽王镇福建五州。其曾孙王坦由泉州迁漳浦。又由漳浦迁徙之海阳登瀛。宋建炎二年,潮州前七贤之一王大宝,高登进士第二名,官居礼部尚书,与其弟大鼎、大圭、大纲四人,先后入仕,裔孙又从登瀛迁金玉柳岗。大纲为入潮五世。传至八世王南波及九世王师程,号云谷(宋进士,官惠州知府),于南宋淳右元年(1241),由柳岗迁入潮阳县治,为王氏入潮阳一世。至二世王德辉,号晦齐,于元初年间,迁井都古汀;后其曾孙王刚正,号华隐,于明永乐三年(1405)从古汀迁徙华瑶,初居上园,为创华瑶始祖。 

 

   北宋末年,任职广东三泊漕运货泉都运使原福建解元郑徽,途经潮阳,为潮阳山水民情所钟,后告老由福建莆田迁徙潮阳,初居县治西门外,后落籍神山,为神山郑氏始祖。至十一世郑福生,号盘畴,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移创沙陇东波。 

 

   敦灶、珠埕萧氏先祖萧洵则于宋端平二年(1235)举明经授治潮阳。他为官清正,礼士恤民,以德施政,深得民心。任满期间,百姓攀辕挽留。萧洵感潮人人情厚朴,潮地山灵水秀,于南宋宝右年间,由福建漳州落籍县廓涂库。至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萧素位、萧素直兄弟迁居敦灶村,素直次子存诚于明嘉靖年间迁居珠埕。 

 

   兴陇的黄氏,为宋御史黄王禹后裔,其三世祖,号玉江,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由福建闽县迁入兴陇溪拍定居,至今已有600余年之久。黄氏是现有入籍沙陇最早的姓氏。 

 

   明朝初年,是闽人南迁的一大高潮。其时政权刚刚建立,即奖励人民开垦荒地,并减免赋税。福建的汉人纷纷南迁入潮。随着龟海海潮外移,沙陇地域的东北部地区逐渐积聚而浮现大片盐咸涂滩。这一时期的新寮、东寮、望上、珠埕、敦灶等地方的先民相继至此开基创业。它们筑堤设围,蓄淡拒咸。沙陇地域的先民,经过数百年的开拓创业,逐渐形成了以沙陇为中心的卫星拱卫村落,至今成为有八万多人口的大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