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寒 |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太阳之子小屋 2020-01-06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

小寒,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俗话有讲:“冷在三九”,由于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该节气之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讲法。




一弯静水,一方天地
冬日的博物馆比平素更加静谧

清晨,行走在博物馆外
呼吸着冷冽的空气
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




提起冬天

首先想到的

便是晶莹剔透的白雪

宜昌的冬日并不算太冷

往往一整个冬天都不见半片雪花




宜昌雪景
摄影|Nine3


不过没关系

这座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中

连冬日雪景也一并收藏起来

远山肃穆,雪落无声

跟随行者的旅途

让我们一窥冰雪琉璃世界



《踏雪送梅图》

清代

横78.5厘米,纵133.6厘米

—————————————————————————————

《踏雪送梅图》为一副雪景图,描述的是冬天里的一位老者冒着酷寒,骑着毛驴的场景。后有一侍者,肩扛一枝梅,捂口喘气。题款:丁亥伏月立园叶道本。钤印白文二方。


叶道本,生卒年不详,擅画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他笔下的仕女,多采用白描手段,上述宋代院画的富丽,下承西画光影和透视的影响,颇具有艺术表现力。




自古以来,梅花与雪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梅花文化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期,人们对梅花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实用性上。唐五代时期,由于当时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的安定民生发展,梅花的栽培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种梅咏梅活动逐渐升温,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咏梅作品大量涌现。





宋、元时代,梅花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文化上,梅诗、梅文、梅书、梅画纷纷问世,其作品之多为历朝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

由于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赏梅景观的引导效应,使喜梅、植梅、赏梅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梅画作品日渐丰富,涌现出一批擅画梅花的大家,如高僧华光寺长老仲仁、赵佶、杨无咎、马远、赵孟坚等。《全宋诗》中,梅花题材的文学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词》中咏梅词1120多首。

明清两代是梅花文化的发展期,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焦宏、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徐渭、姚涞、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另一方面,书、文、诗、画等文化层面也有新的发展和提升。

在咏梅诗创作上,明清两代也是人才辈出,徐渭、高启、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无论在诗的意境、内涵或是审美观念上都有独到的创新成就。在绘画创作上“扬州八怪”等,尤以金农、李方膺为代表建树起座座咏梅画梅的高峰。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