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风华》中明朝监国制度:皇帝分权的无奈之举,更是权宜之计

 思明居士 2020-01-06

《大明风华》第10集的时候,朱棣遭到了刺杀,皇帝第一个怀疑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儿子太子朱高炽。于是就将原本属于朱高炽监国的重任交给了朱高熙。朱高熙兴高采烈的来到太子府,开始着手接过太子的权力,而朱高炽已经猜到了皇帝的想法,早早的就将所有的文书准备好,让汉王朱高熙装箱带走。

在正史中,永乐一朝关于监国的记载一共是8次,太子朱高炽6次,长孙朱瞻基1次,赵王朱高燧1次,并没有汉王朱高熙监国的记载。

《大明风华》中明朝监国制度:皇帝分权的无奈之举,更是权宜之计

大明风华中汉王朱高熙

朱高炽六次监国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开始准备迁都北京,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让北方安定,先后发动了五次针对蒙古的战争,而在明成祖远离京师的期间,先后六次让皇太子朱高炽监国,时间长达九年零八个月

朱棣在第一次任命朱高炽监国的时候,就曾经说“唯文武除拜,四姨朝贡,边境调发,上请行在,余常务不必启闻。”就是说,除了大明王朝的人事任免、外交、军事行动这三项需要和皇帝商量以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由朱高炽全权处理。也有人说,永乐时期的民政成就,其实都是朱高炽的功劳。

朱高炽的第一次监国从永乐七年,为期一年零十个月;第二次监国是从永乐十一年,为期一年零九个月;第三次从永乐十五年开始,这次时间长达三年零十个月;第四次是永乐二十年三月,持续九个月;第五次是永乐二十一年,为期四月;第五次是永乐二十二年,为期四月,也是在这一年,朱棣在北伐过程中去世。

《大明风华》的故事开篇应该发生在朱高炽第二次监国之后,也就是永乐十二年。在电视剧中,朱高炽被取消监国资格的原因是因为行刺,而史书记载,这次取消其资格是因为朱高炽迎接皇帝迟缓而被罢免。

《大明风华》中明朝监国制度:皇帝分权的无奈之举,更是权宜之计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

朱棣为何对朱高炽百般刁难?

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棣对朱高炽百般的刁难。朱棣遇到刺杀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凶手是太子。如此猜忌之下,朱高炽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存在虎口之下,生怕一不小心就被皇帝砍了脑袋。剧中,无论是杨士奇被下狱、解缙被杀,还是重用汉王、赵王,都是为了抑制太子朱高炽势力的发展。

监国让朱高炽太子的地位稳如泰山,但同时监国也将皇帝的权力分割,对于皇帝来说这是一种权宜之计,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比如说,南北朝、唐朝的时候,就发生过因监国而导致监国者权力泛滥,最后篡位的事情。

皇帝对朱高炽的刁难,其实并不是没有原因,就像《大明风华》中朱棣对朱瞻基说的那样:你知道这些年啊,各省、道、府、县,各地方官,都出自你爹门下,不是太子府属官放出来的,就是每年通过科举你爹一手提拔上来的。别看你二叔、三叔耀武扬威,大明最有实力的,就是坐在你眼前这个太子爷

正是因此,皇帝不得不对朱高炽加以限制。也就有了朱棣制定太子监国的仪制,详细规定了太子监国各方面的权力。君主专制之下的监国,虽说是拥有比较大的权力,但是最高的决策拳依旧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依旧可以轻而易举的制衡监国权力。就像开篇提到的在《大明风华》中,汉王构陷太子,导致了监国权力的转移。在真实的历史上同样是如此,甚至是比影视剧中为我们展现出来的更为血淋淋。

这种打压表现在多次大案上,比如说解缙之案、耿通之案、黄杨之案等等。名为夺嫡之争下的政治风波,其实就是大明董事长和大明CEO之间的权力交锋。

《大明风华》中明朝监国制度:皇帝分权的无奈之举,更是权宜之计

影视剧中的朱高炽

大明监国制度的作用

“国朝六飞在狩,必有居守”,监国制度在明朝是一项非常成熟的制度了。在整个明朝期间,监国制度对大明王朝的继承者和无数关键时期,甚至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对监国者的影响。就拿朱高炽来说,无论是居守北平城,还是监国南京,朱棣都会委派很多的名臣贤士来辅佐朱高炽。在这过程中,无数的文臣儒士都簇拥在太子府周围,这些人就会被打上“太子党”的标签。同时,朱高炽太子的地位也因得到了众多文臣支持而得以稳固。

其次是对大明非常时期的影响。在非常时期,由监国者代皇帝行使权力,可以有效的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虽然朱高炽在位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他的在位期间为“仁宣之治”开了一个好头。而这些功绩,其实都离不开监国期间的锻炼。《大明风华》中为什么汉王会处心积虑的夺取太子监国的位置?其实就是因为监国象征的是皇帝的继承者和代理者。监国制度也是加强皇位继承合法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明朝的监国制度,其实并不是独立发展的。他的发展和东宫制度、内阁制度、两京制度等等都密不可分的,他们是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

《大明风华》中明朝监国制度:皇帝分权的无奈之举,更是权宜之计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

监国制度和其他制度

监国制度和东宫制度

明朝监国的主体是太子,所以说,监国制度与东宫制度必然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东宫的属官在太子监国期间,有着重要的辅佐作用;而太子也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提拔自己东宫的属官,两者相互促进。东宫属官和太子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像上文提到的永乐十二年,在朱高熙的构陷下,黄淮等大臣下狱十余年,牵连到东宫属官达上百位。

监国制度和两京制度

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北京的大变动时期,这时候的监国制度和两京制度的配合最为紧密。朱棣迁都北平,不仅仅是为了继承朱元璋的意志,更是考虑了历史、地理、军事、政治、文化等等各方面的因素之后做出的重要决定。

朱棣为了北伐,经常往返于两京之间,并且长期在北京居住。这时候,行在北京和监国制度在此时就配合的天衣无缝。当南京为首都的时候,朱棣北巡由皇太孙朱瞻基随行,则朱高炽监国南京;朱棣远征漠北之地的时候,就会将皇太孙留在北京,太子朱高炽依旧监国南京。而定都北京之后,太子则监国北京,太孙则可以随皇帝远征。

《大明风华》中明朝监国制度:皇帝分权的无奈之举,更是权宜之计

《大明风华》中太孙朱瞻基

大明王朝其他监国情况

皇太孙监国

明朝一共出现了三位皇太孙,朱允炆、朱瞻基和朱由校。皇太孙制度对于皇帝和太子之间有着微妙的链接和平衡的作用,这在《大明风华》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皇太孙为平息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和猜忌出了很大的力。这种继承制度,可以保证统治阶级内部的顺利继承,从中可以看出,明朝十分重视对继承人的培养和对嫡长继承制的遵守。

朱瞻基在朱棣的培养下,利用监国制度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在朱瞻基留守北京的时候,当时的朱瞻基只有十三岁,虽然需要朱瞻基做决定的事情不多,但是如此也充分锻炼了朱瞻基的政治才华。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削弱太子监国的权力,而在北京的朱瞻基更是成为了前线、南京之间的弹簧,对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起到了缓冲作用!

藩王监国

土木堡之变之前,英宗在出征之前让郕王朱祁钰监国,但是朱祁钰并没有什么实权,也没有真正的替代英宗进行执政,当时明朝的所有政事,都由朝廷内阁和六部决策。

当土木堡之变发生后,英宗被瓦剌俘虏,朝廷出现了权力真空,当时的太子只有两岁,不可能在大变之下迅速稳定人心。而当时监国的朱祁钰,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稳定军心民意的最合适的人选。朱祁钰就这样被众人捧上了皇位。

《大明风华》中明朝监国制度:皇帝分权的无奈之举,更是权宜之计

影视剧中朱祁钰

结语:明朝监国和清朝监国

明朝与清朝的监国制度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皇帝在外出的时候,对权力分配和制约的不同。

明朝有太子监国、皇太孙监国、藩王监国,他们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着一定的权力,就拿朱高炽来说,他的权力当时非常大,除了外交、军事、人事任命,其他的行政职权几乎都可以自行决定。

而到了清朝,在皇帝出行的时候,即使有太子听理,比起明朝时候的太子,清朝的太子基本上是一种象征性的“吉祥物”。以至于后来,康熙直接连太子都不立了。清朝如此集中的皇权,即使是皇帝出巡的时候,也少有监国的事情。

监国制度,在清朝发挥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