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原故事丨兴安名镇博克图

 于赐小鹰 2020-01-06
 

百年机车库(左)和水塔(右)

呼伦贝尔日报2月19日刊报道称,博克图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当我看到这条消息后,心情格外兴奋,既惊奇又欣慰,惊奇的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竟然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而欣慰的是,这个小镇恰好是我出生的地方,这里曾是我童年生活成长的家园,为此我感到很自豪。

我出生在镇上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常年奔波在这条具有百年历史的铁路线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离开小镇,但是在后来,不论是求学或工作出差时,每当火车路过此地,我都会聚精会神地多看几眼这里独特的风景,因为这里毕竟还有儿时的记忆,印刻在幼小的心灵之中。

前几年,我曾坐汽车几次路过小镇,那里的自然风光确实很美也很独特,当我站在起伏的山顶时,眼前便出现了山峦丛林的画面,烂漫的野山花点缀在灌木丛中,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时而从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寂静的山谷顿时轰鸣起来,穿越在翠绿的大山之间,就像一条铁龙,在S弯道上行驶,形成如此柔美动感的曲线。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岭上一户农家乐饭店,主人热情朴实,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土特产品,不一会儿工夫,便端来一盆热乎乎的小鸡炖蘑菇,品尝之余,也不时涌来一股怀旧的思绪。

小镇是沿滨洲铁路两侧,分布在群山怀抱之中,房屋一般都坐落在山坡上下,当地人称为东沟西沟、上坎下坎。1900年,中东铁路修到境内,设立车站后,随即涌入大批俄国移民,他们在这里建了不少俄式风格的木刻楞房屋或俄式砖房。由于其墙体是由落叶松原木组成,当地人叫“木头垛”房子。跨度大,高台阶,有的带阁楼,门窗及屋檐儿都雕刻着各种图案,非常美观大方,据报道,俄式木刻楞及日式砖房等,现存还有60多处。

由于当地俄侨人口多信奉东正教,所以在“上坎”山顶上建造了一座教堂,当地人叫“喇嘛台”,其后面是他们的墓地。当时我家正好住在“上坎”这个地方,在我的记忆中,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天夜间,教堂被一场大火烧毁,火借风势噼噼啪啪烧了一夜,此景至今还有记忆。据说当时神父在大火中仍然为信徒祷告,所以,他们为这位神父专门创作一幅油画,叫《烈火中的祷告》,以纪念这位虔诚的神父。

兴安岭隧道

博克图,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的峰顶南麓,当火车西行至东坡时,由于岭高山岩陡峭,火车要在此停车,增加补给,加挂机车头,然后进入环形盘山道,也就是“兴安岭螺旋展线”,列车在此缓缓盘旋而上,当迂回爬行一定高度后,便进入了著名的兴安岭隧道。

兴安岭隧道,始建于1901年,全长3077米,是当时中东铁路的咽喉工程,因地势复杂,工程量大,几经周折后,据说是一位俄国女工程师,受命参与了该项工程设计与施工。她采取两侧对向,而且同时开凿的方案,历时两年多,就在双向挖掘接近闭合时,洞体两端毫无动静,此时她精神崩溃了,深知责任重大,如果偏离方向,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自己也将成为历史罪人,因此她选择了自绝之路,可是就在她自尽的第二天,隧道分毫不差地贯通了。后来,为了缅怀这位长眠于异国他乡的女工程师,人们在山顶上建了一座石碑,上面没有名字,也没有任何碑文记载。后来,据说这位女工程师名叫沙力娃,因而取名为沙力碑,这位俄国女工程师的传说故事,也由此成为当地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大兴安岭隧道,已有百年有余的历史,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老隧道的附近又兴建了另一座隧道,形成复线铁路,成为唯一连接大兴安岭东西铁路大动脉。

百年机车库,是火车头进行检修的地方,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在半圆形多个机库前面,有一个圆形可转动360度的“转盘道”,由于蒸汽机车驾驶室在前面,如果需要进入某个机库,就必须将机车开到“转盘道”上,然后通过“转盘道”转动,将车头调转到对应位置,与道轨相接后,再开进车库内。如果调转车头方向,也同样通过转动“转盘道”的方法,把车头调转相反方向,这就是百年机车库的最大看点。这座百年机车库是当年中东铁路主要设施之一,也是滨洲线上最大的机车库,历史悠久,具有超时代的工程设计水平。

20世纪初博克图火车站

百年机车水塔,顾名思义,就是给机车头加水的地方,当地人叫“水楼子”。为了给机车加水,将水事先打压输送到水塔的水箱中,然后再输送到机车的水箱,后来蒸汽机车被内燃机车取代之后,水塔也就退出了历史。

如今,博克图已成为大兴安岭上的百年历史名镇,不仅有大自然的秀美,而且更有丰富的百年历史遗迹,这里的人们正以淳厚朴实的风采,热情洋溢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

身边的呼伦贝尔

故事中的呼伦贝尔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文艺副刊《北国纪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