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阵磨枪!中医综合—中内超全、超精简总结都在这一篇,快速提分!

 康泰wjr图书馆 2020-01-06

中医内科学

高频考点章节重点知识汇总

近十年中内各病症出题次数

【由于推文字数不宜过多,本篇总结的,中医内科学重点病症中的重点知识点仅包含近十年全国统一卷出过题的病症的总结内容,仅用于帮助回忆与巩固复习,详细内容可点击文末链接查看往期扩展内容】

一.咳嗽

【历史】①张景岳——分为外感、内伤两类。②俞昌《医门法律》论燥病机创立凉润、温润法。③《医学心悟》:“肺体属金,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

【病因】外感、内伤;【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病位】肺—肝脾—肾。

【辨证要点】外感,内伤(实、虚)。

【咳嗽的转归】①内伤咳嗽。②肺痿。③喘证。④肺胀。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

外感咳嗽——新病、起病急、病程短、伴有表证。

内伤咳嗽——久病、反复发作、病程长、伴他脏见证。

【龙凤诀】

辨证龙诀:

咳嗽外感与内伤,外感风寒风热燥。内伤肝火痰湿热,内伤虚证肺阴亏。

分型凤诀:

咳嗽肺病气逆上,寒热三止与桑菊;凉温杏苏桑杏汤;

痰湿二平三子合,症稳六君杏苏陈;痰热郁肺清金方,

肝火泻白黛蛤散,肺亏沙参麦冬汤。

二.哮证

【历史】

①《金匮要略》:明确指岀哮病发作时的证治。

②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③《医学正传》区分哮喘;张景岳指出哮喘有夙根。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病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阻气道。

【病位】肺——脾肾。

【辨证要点】邪实(热、寒痰)、正虛。

【哮与喘的鉴别】(症状,有无复发)。

①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音,反复发作,发病有夙根。

②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

③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龙凤诀】

辨证龙诀:

哮实冷热寒包热,风痰虚哮并喘脱,哮虚肺脾气肾虚。

分型风诀:

冷哮射麻小青苏,热哮定喘越夏冬,寒包青膏厚麻助,

风痰哮证三子选,虚哮平喘固本安。

缓解肺脾六君用,肺肾生脉金水六。

回阳急救生脉饮,喘脱危证易反复。

三.喘证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①肺失宣肃,肺气上逆。②肺肾两虚,气失所主,肾失摄纳。

【病位】肺肾——肝脾(孤阳欲脱可及心)。

【辨证要点】实喘(外感、内伤)、虚喘。

【治疗原则】实喘——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

【实喘与虚喘的鉴别】

实喘——呼吸深长,呼快,气粗声高,伴痰鸣咳嗽,脉数有力。

虚喘——呼吸短促,吸快,气怯声低,少痰鸣咳嗽,脉浮大中空。

【转归】咳嗽、痰饮、喘证——转为肺胀。

【龙凤诀】

辨证龙诀:

实喘风寒表寒热,内伤肺郁痰热浊,虚喘肺虚肾虚脱。

分型凤诀:

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

风寒麻黄合华盖,表寒里饮小青专,得汗喘甚桂朴杏。

表寒肺热麻石甘,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

肺虛补肺生脉散,肾虚肾气参蛤散,肾阴生脉都气选,

上实下虚苏子降,阳虚水泛真武专,喘脱参附黑锡丹。

四.肺胀

【概念】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历史】《内经》首先提出肺胀病名。

《丹溪心法》“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

《证治汇补》分虚实。

【病因】久病肺虛;感受外邪。

【病机】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位】肺,脾、肾,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辨证要点】标实本虚。

【肺胀的危害】①心慌心悸。②面唇发绀。③肢体浮肿。④嗜睡昏迷。

【龙凤诀】

辨证龙诀:

肺胀痰热浊痰蒙,肺肾气虚阳水泛。

分型凤诀:

痰热越夏白皮桑,痰浊苏子三子专,

表寒里饮小青龙,饮郁化热石膏添。

痰蒙涤痰至宝安;平喘补肺肺肾虚,

病情稳定皱肺丸,喘脱参蛤黑锡丹。

心悸喘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五.心悸

【概念】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证同时并见。

【历史】

①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②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一者气虚,二者停饮也。”

③《丹溪心法》提出“责之虚与痰。”

④《医林改错》瘀血内阻。

【病因】外邪、药食、情志、体虚。

【病机】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②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理性质】①气血阴阳亏虚。②痰火、水饮、瘀血痹阻。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

【惊悸与怔忡的鉴别】①病因。②发病。③全身状况。④病情。⑤病性。

惊悸:外因,病来速,全身情况好,病势浅而短暂,多实证。

怔忡:内因,病来渐,全身情况差,病情较为深重,多虚证或虚中夹实。

【龙凤诀】

辨证龙诀:

心悸胆怯心血亏,虚火阳虚水凌心,实证瘀阻痰火扰。

分型凤诀:

心虚胆怯安神志,内有痰热黄连胆;心血不足归脾选,气阴两虚炙草算。

阴虚天王朱知柏,阳虚桂甘龙牡附,凌心真武苓术甘。

桃仁红花瘀阻桂,痰火扰心黄连胆,邪毒犯心银脉散。

六.呕吐

【概念】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病证。有物无声为呕,有物有声为吐,无物有声为干呕。(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病因】①外邪。②饮食。③情志。④脾胃虚弱。

【病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病位】胃、肝、脾、胆。

【辨证论治】辨虚实。

【龙凤诀】

辨证龙诀:

呕吐虚实分两端,实证肝犯外食饮,脾胃虚寒气阴虚。

分型凤诀:

外邪藿香浊玉枢,伤食保和大竹茹;

痰饮小夏合苓术,痰郁化热温胆属;肝气半夏左金疏。

再合柴胡小夏服,胆呕温胆左金助。

脾胃气虚砂六君,脾胃虚寒用理中,胃阴不足麦门主。

七.积聚

【概念】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积】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在血分,为脏病。

【聚】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在气分,为腑病。

【历史】

①《难经》“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②《医宗必读》分初、中、末三个阶段,“初者…则任受攻,中者…任受且攻且补,末者…任受补。”(难分宗阶:难经分积与聚,医宗必读分初中末三期。)

【病因】①外感寒邪。②饮食。③情志。④病后所致:黄疸、胁痛、久疟、久泻等病后。

【病机】肝脾受损,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病位】肝、脾。

【病理因素】①寒邪。②湿热。③痰浊。④食滞。⑤虫积。

【预后】④出血。②黄疸。③腹满肢肿(鼓胀)。④内伤发热。

【龙凤诀】

辨证龙决:

肝气郁结食痰阻,气滞血阻瘀血结。

分型凤决:

聚:肝郁逍遥合木香,六磨食滞痰阻痛。

积:积初血阻柴失笑,瘀血膈下逐瘀攻,积硬正损鳖甲丸。

正虚八珍化积施,重症切记图缓功。

八.鼓胀

【概念】腹部胀大如鼓,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历史】最早见于《内经》;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

【病因】①酒食不节。②情志。③虫毒。④病后续发。

【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位】肝、脾、肾。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

【辨证要点】本虚标实。

【鼓胀变证】①大出血。②昏迷。③虚脱。

【鼓胀合并症】①水肿。②黄疸。③内伤发热。

【逐水法主要适用于】①正气尚未过耗而腹胀殊甚。②水热蕴结与水湿困脾为主。

【逐水法禁忌症】

①鼓胀日久、正虚体弱。

②发热、黄疸日渐加深。

③消化道溃疡并发出血。

④有出血倾向者。

⑤利尿剂有效者应禁用。

【龙凤诀】

辨证龙决:

气滞湿阻瘀水留,寒湿困脾水热蕴,阴虚水停阳水盛。

分型凤决:

柴胡胃苓气滞阻,水湿实脾温而行。

水热中满茵陈蒿,瘀结水留需调营。

一贯六味主阴虚,阳虚济生附理苓。

九.眩晕

【历史】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无虚不作眩”;《素问玄机》从风火立论。(景虚丹痰)。

【病因】①情志不遂。②年高体弱。③久病劳倦。④饮食不节。⑤外感六淫。⑥跌仆损伤。⑦瘀血内阻。

【病机】①髓海不足,气血亏虚。②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病位】肝、脾、肾。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龙凤诀】

辨证龙决:

肝阳痰湿瘀血阻,肾精不足气血亏。

分型凤决:

肝阳上亢天麻饮,且赤便秘龙荟丸;半夏白术痰湿阻;

瘀血通窍活血汤,气血亏虚归脾汤;肾精不足左归施。

十.头痛

【病因】①外感。②情志失调。③先天不足。④房事不节。⑤饮食劳倦。⑥体虚久病。⑦外伤。⑧久病入络。

【病机】内伤为肝、脾、肾功能失调。

【辨证关键】①痛之久暂(分虚实)。②疼痛特点(分寒热)。③部位。④影响因素。

【辨证要点】

A.辨外感(痛无休止)与内伤(时作时止):①起病。②疼痛程度。③疼痛有无休止。④疼痛性质。⑤病性。

B.辨头痛与相关经络:

①太阳——头后部、项,羌活、川芎、蔓荆子。

②阳明——前额部、眉棱骨,葛根、白芷、知母。

③少阳——两侧、连及于耳,柴胡、黄芩、川芎。

④厥阴——巅顶,吴茱萸、藁本。

【龙凤诀】

辨证龙诀:

风寒风热并风湿,肝阳痰浊并瘀血,气血肾虚亦头痛。

分型风决:

川芎茶调风寒痛,巅顶疼痛吴茱萸,寒客少阴麻附辛;

芎芷石膏风热伤,羌活胜湿风湿侵,肝阳上亢天麻饮,

半夏白术疗痰浊,瘀血通窍活血汤,血虚头痛加四物,

大补元煎肾虚痛,气虚聪明人养荣。

十一.中风

【概念】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历史】

①唐宋以前以“外风”为主;唐宋以后特别金元,以“内风”立论。

②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说是“痰生热,热生风也。”

③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认识本病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病因】①积损正衰。②情志失调。③劳倦过度。④饮食不节。

【病位】心脑,肝肾。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辨证要点】(鉴别中经络和中脏腑的要点是:有无神昏。)

1.中经络。

2.中脏腑:

1)闭证:a.阳闭:瘀热痰火之象。b.阴闭:寒湿痰浊之象——口噤不开、双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等。

2)脱证: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二便自遗等。

【红研蜜语】鉴别中脏腑闭证和脱证的记忆要点是:找到闭和脱的动作感觉,不用死记症状。

【治疗原则】

①中经络: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

②中脏腑闭证: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

【鉴别】(只述得分要点)

1.中风与厥证:有无四肢厥冷、后遗症。

2.中风与痉证:中风神昏后抽,痉证抽后神昏。

3.中风与癎证:有无声音。

【龙凤诀】

辨证龙决:

中风分为中经脏,恢复后遗一并治。

中经风痰风阳扰。中脏阴阳闭脱证。

恢复后遗痰瘀阻,气虚血瘀肝肾亏。

分型凤决

◆中经络

中经络多风邪袭,半夏桃仁风痰予。

风阳上扰麻钩藤,镇肝熄风主阴虚。

◆中脏腑

阳闭羚角痰阻喉,阴闭苏合涤痰优,

戴阳参附合白通,脱证参附生脉救。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治颇难,肝肾亏虚左地黄。

气虚血瘀补阳五,痰瘀温胆四物逐。

十二.癃闭

【概念】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

【历史】首见于《内经》;《千金要方》世界上最早关于导尿术记载。

【病因】①外感湿热。②感受热毒之邪。③饮食不节。④情志失调。⑤尿路阻塞。⑥体虚久病。

【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病位】膀胱、肾,与肺、肝、脾有关。

【病理因素】①湿热。②热毒。③气滞。④痰瘀。

【治疗原则】实: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补脾肾、助气化。

【与淋证的鉴别点】①有无尿道刺痛。②尿有无变化。

【辨证要点】①首分虚实。②次了解病情之缓急,病势之轻重。

【龙凤诀】

辨证龙决:

膀胱湿热肺壅盛,肝郁气滞浊瘀阻,脾气不升阴阳衰。

分型凤决:

膀胱湿热八正散,心火上炎导赤施,

滋肾通关肾阴灼,湿热结焦黄连胆;

肺热壅盛清肺饮,尿赤灼热八正益;

肝郁沉香六磨汤,浊瘀阻塞抵当丸;

脾气不升补中春,气阴两虚参苓术。

肾阳衰惫济生丸,千金温脾合吴萸,肾阴六地猪苓辅。

十三.消渴

【概念】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症。

【历史】

①首见于《内经》;《古今录验》“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②《医学心悟》“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者为下消。”

③《医学心悟》又有“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病因】①禀赋不足。②饮食失节。③情志失调。④劳欲过度。

【病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位】肺、胃、肾,尤肾为关键。

【消渴转归】①阴损及阳,阴阳俱虚。②久病入络,血脉瘀滞。

【辨证要点】①病位。②标本。③并发症。

【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转化】

①肺痨。

②白内障、雀目、耳聋(杞菊地黄丸/羊肝丸/明目地黄丸)。

③中风。

④冰肿。

⑤疮疖疽痈(五味消毒饮)。

⑥厥证。

⑦内伤发热。

【龙凤诀】

辨证龙决:

消渴分为上中下,上消肺热津伤证,

胃热炽盛气阴亏,肾阴亏虚阴阳衰。

分型凤决:

消渴三消体羸常,肺热玉泉消渴方,二冬汤疗气阴伤。

胃热炽盛玉女煎,秘结增液承气汤,

益气生津白虎人;阴亏七味白术散。

地黄知柏肾阴虚,阴阳两虚肾气良。降糖活血消渴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