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风俗(十八怪)新咏二十首

 仙人洞主晨曦馆 2020-01-06

    年关将近,思乡情切,忆起当年儿时所亲见东北风土人情,倍感亲切。结合传说的“关东十八怪”,赋诗二十首。将“关东十八怪”一一以图文注解方式评说。“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是众所周知的东北三大怪。如今这些老东北的民俗,大多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成了我和一些老年人的历史记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老东北过去那些鲜为人知的民俗风情。

其一:《咏糊窗纸》

冬至屋御寒,人人换棉衣。家家糊窗纸,窗缝无风袭。

昔日暖房技,今朝已不取。民生无小事,赞叹今胜昔。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窗户纸糊在外窗户纸糊在外

  解:“窗户纸糊在外”。过去东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东北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烟儿泡”雪。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窗户用纸是当地人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耐用,结实,亮堂,保暖,一般都能用一两年。现在偏远的东北农村也看不到了。

其二《咏苫草房》

一年一度秋风急,枯草已被风搬离。秋后稻香秸秆新,苫我房舍暖无比。

旧茅换下可取暖,顽童钻入藏猫迷。最喜爬高放眼望,家家户户新天地。

  第二怪:草苫土房篱笆寨

草苫土房篱笆寨草苫土房篱笆寨

  解“草苫土房篱笆寨”。草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现在这样的房屋很少见,土房早换成砖瓦房,墙也是红砖砌成。

其三《咏草泥烟筒》

铡刀切草段,黄土和成泥。烟筒傍山墙,堵烟好清於。

扒开捞灰膛,省钱又省力。风天要防火,家家要注意!

  第三怪:烟囱贴在山墙外

烟囱贴在山墙外烟囱贴在山墙外

  解“烟囱贴在山墙外”。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冬季晚上睡觉前,还要烧一遍炕,生烟出的差不多了,关上“插板”,这样火炕能一直热到天亮。风大的天气,为防止从烟囱里夹带出的火星儿引燃苫房草,一般不烧火,等风停了再烧。烟囱一般都是泥坯垒起来的。

其四《咏跳大神驱邪病》

装神弄鬼舞翩迁,神婆神汉演的欢,疾者不知何为此,唯有求者心稍安。

科学昌明百病医,破除迷信天地变。而今再无神婆汉,权当历史趣闻谈。

第四怪:除病驱邪萨满舞

除病驱邪萨满舞除病驱邪萨满舞

  解“除病驱邪萨满舞”。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其五《咏烤火盆》

木炭草灰留余热,老人盘腿围着坐。地瓜土豆穿串烤,香味扑鼻小儿乐。

顽童不知有利害,扔进黄豆爆灰落。奶奶嗔怪笑骂道,淘气给你一烟锅。

  第五怪: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上炕烤爷太火盆上炕烤爷太

  解“火盆上炕烤爷太”。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大人孩子都会。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用料一般选黄土,到处都有。后来有铁的、铜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家有老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等等。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让给长辈和年幼的孩子。现在的东北农村一般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等,铝合金门窗封闭的更严实,废弃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不过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不是语言能描述的。

其六《咏皮靰鞡

百褶不怕寒来袭,里层还有靰鞡。雪深没脚可到膝,抖落积雪不湿里。

莫嫌东北人愚笨,就地取材智无比。民间智慧人民创,社会进步谱新曲。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脚上踹百褶皮鞋脚上踹

  解“百褶皮鞋脚上踹”。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这种鞋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只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能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靰鞡鞋。东北还有一句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褶),说的就是靰鞡鞋。

其七《咏单腿驴》

儿时记忆时泛起,冰上娱乐最有趣。爬犁虽稳飞不快,比赛尤喜单腿驴。

驾驶技术不用教,摔打到位自出奇。叹惜孙辈无此乐,寒假探爷送此趣。

第七怪:双腿没有单腿快

双腿没有单腿快双腿没有单腿快

  解“双腿没有单腿快”。与“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说的都是和东北的冰雪有关的“怪”。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双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后来又出了一种木制的双脚同踏的蹲式滑具,两手握铁钎用力支撑,滑具可前后滑行,需掌握平衡。此滑具也叫单腿驴。

其八《咏冬钓》

河上冰雪盖,天地一片白。凿冰一口井,钓钩往里埋。

忽见绳索动,迅速往上拽。乱蹦是活鱼,钓者乐开怀。

  第八怪:冰上钓鱼单线拽

冰上钓鱼单线拽冰上钓鱼单线拽

  解“冰上钓鱼单线拽”。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

  “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钓上来的都是大鱼。

其九《咏女孩爬树》

林海茫茫采山货,男孩女孩多快乐。练就攀爬真本领,野猴闻风胆吓破。

姑娘光脚敢爬树,野果摘得满筐萝。羡煞猴王咂白眼,为何我就摘不过?

  第九怪: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大姑娘上树比猴快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解“大姑娘上树比猴快”。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捡蘑菇。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

  她们的胆量和技能,令男孩自愧不如。孩子们都是从小和大人们一起上山的,不分男女。所以在东北,有些地方女孩子爬树玩耍是很正常的事情。国内其他山区,也应该有这样的现象。

其十  咏东北姑娘喝酒两首:

《咏男女拼酒》

东北女人有多狂,喝酒不惧男儿郎。吆五喝六冲上炕,干杯吹瓶又何妨。

男欢女叫无禁忌,大碗一端灌进嗓。面红耳赤浑不觉,摇摇晃晃还较量。

《猜拳喝酒》

东北女人喝酒狂,大碗披尅上战场。哥俩好哇五魁首,都来了哇四喜旺。

男人猜令拳未出,女子先拳已曝光。输拳认罚一饮尽,眼冒金星脸放光。

第十怪:大碗白酒轮着喝

    解“大碗喝酒轮着喝”。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男人盘腿上炕,烫一壶酒,媳妇给炒几个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样,是典型的幸福生活。因为大雪封山封路,没特殊事情,很少有人走亲戚看朋友,一旦来了,主人肯定热情招待,说不完的话,喝不够的酒。过去东北人赶车出远门儿,也随身带着白酒,冷了下车跟着车马跑一段儿,跺跺脚,最好也啁上一口白酒祛寒暖身。东北人爱喝酒,讲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现在东北人喝酒,喝白酒,喝纯正的东北粮食酒的习惯还普遍存在。

其十一《咏欻嘎拉哈》

猪羊腿骨嘎拉哈,翻来覆去有变化。粮食口袋空中抛,手舞足蹈乐哈哈。

女娃最爱熟人赛,不赢钱来不玩赖。争个第一眉头开,回家报喜显能耐。

第十一怪:嘎啦哈姑娘爱

    解“抓嘎啦哈”。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嘎啦哈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布面内装粮食或者沙子的口袋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骨头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计标准,花样繁多,几人一起玩,乐趣无穷。过去嘎啦哈不仅仅是大姑娘喜欢,所有人都喜欢,也是进入冬季,北方室内活动中多人参与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其十二《咏抽旱烟袋的女人》

东北女人好奇怪,抽烟喝酒全都爱。旱烟笸箩长烟袋,牙黑口臭人不坏。

偶然有点小脾气,老头不嫌儿女爱。悠然自得玩小牌,胜似神仙好自在。

第十二怪:女人叼个大烟袋

解“女人叼个大烟袋”。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但更贴近现在的生活实际,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如今的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倒是城市里的吸烟女子越来越多了。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许还有抽烟袋的习惯。过去女孩子抽烟都是从小学会的,先是就着火盆,抽几口,把烟袋点着了,然后递给老人,一来二去就学会了。女人叼烟袋和过去的生活条件艰苦有关。汉族民间还有新娘子要给公婆行“装烟礼”,公婆掏“装烟钱”,等等和抽烟有关的习俗。烟袋曾经不但是女人,也是关东人人必备的器物。和烟袋有关的故事与传说,以此衍生出来的趣闻也数不胜数。

其十三《咏育儿》

棉被火炕当产房,亲朋好友来贺访。阵痛过后添幸福,声微气喘吻娇郎。

莫言十月怀胎苦,只盼孝子莫忘娘。襁褓经常梁上挂,悠车荡起入梦香。

 第十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养活孩子吊起来养活孩子吊起来

  解“养活孩子吊起来”。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的风,孩子睡得舒坦。摇车、摇篮,悠车等都是大致相同的东西,古时制作一般用桦树皮,长四尺,宽二尺,两端呈半圆形,状如小船。后来多选用椴木薄板,边沿要漆上颜色,绘制花纹,写上吉利话等等。为了避免孩子从摇车里翻出来,还要把孩子的胳膊肘,膝盖,脚脖子等地方用宽带子捆起来。悠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后来就越来越讲究了。比如结籽多的树木做料,如榆木、松木、隐喻着多生儿育女。比如借谁家有出息的孩子曾经睡过的摇篮等等。现在这样的养活孩子的方式也没了,有摇篮,也没地方挂了。过去裸露在房屋内的大梁,都用钢筋做成的房梁代替了,还吊了棚。

其十四《咏蒸豆包》

腊八过后年来到,勤劳农妇紧莳到。磨米拌馅蒸豆包,金黄满院香味飘。

一年收获喜乐会,巧妇比赛蒸花糕。松鼠耗子烙黏饼,三十年夜包饺饺。

  第十四怪:年节喜庆吃豆包

年节喜庆吃豆包年节喜庆吃豆包

  解“年节喜庆吃豆包”。“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说的就是东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鸡蛋,色金黄,有粘度,象征小日子团圆美满,所以过年时家家都要蒸上几锅。粘豆包皮用大黄米(学名糜子)面做成。也有用小黄米和粘玉米面做豆包,但都不如大黄米正宗。过去一到冬深天冷,家家户户却都忙着打糜子、淘黄米、压面子,准备蒸过年的粘豆包。一家做粘豆包左邻右舍的女人都来帮忙。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成为一种习俗。蒸好的粘豆包,个个金灿灿、圆鼓鼓、粘稠稠、筋道道,热气腾腾地喷香。东北人吃粘豆包要冻起来,这样贮藏的粘豆包不但没有一丝裂痕,而且色泽新鲜。

其十五《咏酿大酱》

烀黄豆,摔成方,纸包裹,高处放,晾干不拍毛长长。

四月里,备酱缸,多兑水,盐适量,缸里窖成百世香。

蘸青菜,调菜汤,四季用,臭中香,捞上一匙油汪汪。

农家酱,味道香,祖传技,无花样,最爱姥姥捣酱缸。


  第十五怪:家家户户有酱缸

家家户户有酱缸家家户户有酱缸

  解“家家户户有酱缸”。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东北的大酱在制作过程中,从选料、烀豆、做成酱块子、存放、下酱、打酱缸等等,都有很多细节的讲究。每家的酱都不一样,更离谱的是,几乎一个人做酱一个味儿,但共同的特点如童谣唱的那样,“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

其十六《咏酸菜》

入冬储藏忙,白菜成车装。萝卜入地窨,白菜渍满缸。

天寒不购物,家中无饥荒。猪肉炖酸菜,顿顿吃的香。

 第十六怪:不吃鲜菜吃酸菜

不吃鲜菜吃酸菜不吃鲜菜吃酸菜

  解“不吃鲜菜吃酸菜”。关东大地冬季严寒而漫长,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在外面会冻,放在屋子里容易烂。过去农村一般人家还挖很深的地窖,来储存新鲜的白菜和土豆,后来基本上没了。多年以前,东北的城市和乡村一到秋季都要买大量的白菜,场面很壮观,也是一个民生大问题,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类似“冬储办”。这些菜一部分用来吃鲜菜,大部分用来淹渍。东北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靠地窖这样的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过去东北城乡几乎家家都有酸菜缸。城市居民的酸菜缸都摆在楼道里。最近一些年,因为城市管理逐渐严格,由于楼道卫生和防火等问题,加上蔬菜品种一年四季都很丰富,城市的酸菜缸已经被全部清理掉了。淹渍大白菜成酸菜,在东北农村还普遍存在,有的人还专门租个山洞靠淹渍酸菜营生,形成了一个特色加工产业。和超市里卖的酸菜比起来,还是自家的好吃。

其十七《咏铁锅炖》

铁锅烹食真厉害,上贴饼子下炖菜。虽无山珍可下锅,美味飘香十里外。

家家炊烟袅袅生,户户放气排窗外。一声开饭饿狼抢,唯有父母乐开怀。

  第十七怪: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

  解“上贴饼子下炖菜”。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用料十分丰富,味道也一样,豆角绿绿的,绵而不过烂,土豆块已经到了被炖得没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也不错。当然主菜可以改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等,也可在锅边贴上一圈白面小花卷,吃起来特别有味道。现在东北这样的烹饪方式在农村见到的不多,反而城里人喜欢。

其十八《咏南北炕》

南北大炕热乎乎,老少几辈居一屋。幔帐隔帘小天地,夫妻爽快不敢呼。

小儿起夜用尿壶,男孩女孩皆同铺。有病不敢大声吟,害怕惊醒儿孙哭。

  第十八怪:南北大炕对脑袋

南北大炕对脑袋南北大炕对脑袋

  解“南北大炕对脑袋”。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有时祖孙好几代都睡在一个屋里的南北大炕上

  一般长者都睡在朝阳的南炕,少者在背阴的北炕。晚上睡觉,还要挂上帷幔,一般南炕老人的炕沿外挂蓝色的帷幔,北炕小夫妻的炕沿外挂红色的帷幔。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中间是空地,俗称“屋地”。所以出现“南北大炕对脑袋”的说法。

  现在人口越来越少,基本都分家另过,没有一大家子人睡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形了。火炕还有,但大致都是北炕,南面空出来,放点家具什么的,和城市里的卧室一样。过去取暖,主要靠烧火做饭产生的热量。现在的新房都在地面下也如炕一样搭建,为了干净,灶坑都设置在房子外面。

其十九《咏育儿》

儿饥怕误时,当众掀衣裳。白光昭日月,婴儿吃得香。

一朝有人笑,顿时骂你娘。东北豪爽女,嘴冷热肚肠。

其二十《咏嫁娶》

东北姑娘美,东北姑娘浪,东北婚礼不一样。

迎亲重仪式,婚宴讲排场,一生大事要闪亮。

彩礼必须给,多少好商量,高高兴兴进洞房。


解“东北结婚流程”。一对相爱的情侣经过一段的恋爱了解后,认为彼此都认可对方了,可以考虑下一步了,亦即将步入婚礼的殿堂了。这时就要选日子、会亲家、商量嫁娶事宜了这就是婚礼的前奏曲——东北俗称“订婚”。

结婚:1、 迎亲出发前需要准备的事宜。新郎要准备2根猪肋骨(离娘肉,寓意骨肉分离)、2条鱼(寓意新生活年年有余)、4根大葱(世代聪明)、4把粉条(世代风调雨顺)的物件,如果住的新房附近有井,一定要用红纸盖上,接亲的人员都要戴好胸花,包括新郎和新娘,接亲人员叫齐,数量上去时单数,回来时要双数(含新娘本人)的,当然人数也包括摄像师等服务人员在内。

2、 到新娘家迎亲的过程: 新郎先开口叫爸妈并敲新娘家的门,这时候可为难下接亲队伍,但不宜过长时间不开门。开门后,岳父母会来迎接男方成员,之后新娘家会款待男方的接亲人员。吃完饭后,新郎因要接走新娘,所以会有求婚的环节,结束后相互带胸花,并合影。之后,新娘的父母会面向新人坐好,这是新郎改口的仪式。新郎先改口,然后三鞠躬,给爸爸点上烟,给妈妈送上喜糖,这样父母给改口红包,完成这一系列流程后,父母会叮嘱你们一些话,并合影留念。紧接着,新郎和新娘要给对方吃鸡蛋和面条,吃过后,就给新娘换上新娘鞋(有新娘妹妹完成,若没妹妹就有同辈的亲属代替),换上鞋以后,新郎抱起新娘,送上喜车,上车的顺序是女方家先上,男方家后上。3、新娘接回以后,开始认亲,除了公公婆婆,还有其他近亲家属。接着是新娘改口,与新娘家改口的顺序流程都一样。然后,要挂钟(寓意有始有终)或挂竹幔帐杆子,是由新娘这边的弟弟完成,亲弟、堂弟、表弟都可以,挂钟完弟弟要把盒子带回女方家。4、下面,就是装箱,是有新娘这部的哥哥听从主持人安排来装箱。5、叠被子,由嫂子来完成的,新郎家或者新娘家的都可以。6、东北还有一个坐福的习俗,在新床上放一块红布,上面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分别摆成“早生贵子”四字。然后让新人坐在上面。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婚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各地方也有所差异,但是基本的程式还是这些。

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生活习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东北这块黑土地培育了出了坚韧不拔,豪爽大气,勇敢坚强,智慧勤奋的东北人,这是东北人的自豪,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骄傲。我祝福东北的父老乡亲永远生活幸福,民风淳朴,与时俱进,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