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图传》描绘的是“观音幻化,南诏立国”的故事,常被人们称为“国史画卷”,因作于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9年),又被称作“南诏中兴二年画卷”。  (《南诏图传》局部)
它是依据记述南诏起源及密教传人洱海地区的《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国史》等南诏图书绘制、撰写的。  (《南诏图传》(局部):祭柱)
《南诏图传》由“图”和“传”两个部分组成。“图”分9段,第l~6段为梵僧幻化的故事。  (《南诏图传》(局部):梵僧)
第7段为祭天(祭铁柱)的传说,第8、9两段为南诏诸王礼佛的形象及作画臣工的题名,后附“洱河图”。  (《南诏图传》局部)
全卷为纸本设色,线描彩绘。  (《南诏图传》局部)
“传”又称“文字卷”,它实际上是附在“图”之后的2000余字文字说明,是对“图”的文字解说。  (《南诏图传》(局部):二牛抬杠)
《南诏图传》就是以这种“图”与“传”相互印证的方式,详细地记述了佛教密宗传入南诏的经过、舜化贞的敕书以及有关“阿嵯耶观音”的神力。  (《南诏图传》(局部):阿嵯耶观音)
《南诏图传》的发现与研究证明,大理地区流传广泛的“观音十八化”佛教故事,早在南诏晚期就已出现。  (《南诏图传》(局部)男女衣饰及穿戴)
并且综合画卷和文字卷的内容,我们可以将画卷主题归纳如下:早在细奴逻称“奇王”之前,圣人“梵僧”就进入洱海地区传布佛教。 
(《南诏图传》局部) 在《巍山起因》中就记载了梵僧授记细奴逻的“圣人入国授记”故事。 
(《南诏图传》局部) 记录说,梵僧初入洱海地区传布密教之时,受到当地土著的强烈抵制,当地很多百姓对梵僧进行了百般凌辱。 
(《南诏图传》局部) 梵僧忍受了当地土著的种种伤害,并显示了种种异形,最终使他们“归心稽颡伏罪”,并熔化了铜鼓来铸圣像——阿嵯耶观音。  (阿嵯耶观音)
此阿嵯耶观音乃是梵僧所化,而“解熔铸,作此圣容所见之形,毫无差异”的老人,也是梵僧所幻化。  (《南诏图传》(局部)的老人铸圣像图)
而南诏末代王蒙舜化贞由于年纪尚幼,不了解佛教传人南诏的历史源流,他想虔心供养诸佛菩萨,却不清楚应该从何做起。 
(《南诏图传》局部) 于是他发布敕文,向“儒释耆老之辈,通古辨今之流”征询“崇人国起因之图,致安邦异俗之化”。故他手下的官员就作《南诏图传》并附加“文字卷”说明起因。  (《南诏图传》局部)
《南诏图传》之目的,就如“文字卷”中所言,是要通过对最早进入洱海地区传播佛教的梵僧、阿嵯耶观音的崇拜来安邦定国,淳化民情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