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爱的生活》:她为何要婚内出轨?

 昵称66397046 2020-01-07

早就买了一本短篇小说合集--《亲爱的生活》,是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米丽.门罗所著。我对门罗很好奇:这位凭短篇小说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作家,究竟会怎样描写女性。于是翻开了第一篇《漂流到日本》。外链包收录外链代发包收录外链论坛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对门罗有些意外,比起马尔克斯华丽的语言,她的文笔可以说是简单,跟我想象的有些出入。

然而,阅读进行中,这个用来“换换脑子”的小说,里面关于婚内出轨的描写,竟几度迫使我中断阅读,像见了鬼一样,把这本烫手的书扔掉。

艾丽丝·门罗

开篇就是火车站离别场景,这在我的意料之中--现代小说通常都是以一个突兀的场景开始的,目的是为了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不同的是:故事的三大主角,彼得、凯蒂、格丽塔,同时出现,均有互动。

作者并没有具体指明三人之间的关系,读者能猜出彼得和格力塔是夫妻,凯蒂是谁?读者要看到第四页才能弄明白。

故事平平淡淡,第一段,彼得送格力塔和凯蒂坐上火车远行,最后2句暗示了夫妻俩情感表达方式不同。

接下来就详细的介绍了老公的成长背景,他在婴儿时,由母亲从苏联抱着逃了出来;间或插叙了,妻子与母亲的相处;之后夫妻之间有大段的对话,证明夫妻俩的情感表达的确不同:丈夫是工程师,现实,包容;妻子是诗人,敏感、挑剔。

虽然妻子仍对丈夫存有爱意,觉得“他是多么英俊啊”,然而她的精神世界丈夫无法理解,俩人之间无法沟通,精神已经没有共鸣了。

然后作者愉快地讽刺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原来在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女性也是被轻视的。这不奇怪,在文化开放包容如美国,希拉里第一次竞选总统的时候,还要被嘲笑身材“臃肿”--身材关竞选什么事呢?这是典型的歧视女性。

这才讲述夫妻分别的原因--丈夫被调去北方工作,妻子和凯蒂要去多伦多帮朋友看房子--这时你才明白凯蒂是女儿。

作者用较长篇幅描写--女主角之前在多伦多参加作家聚会的情况:通过她的视角和经历,辛辣地讽刺了--原来作家也是这么的世俗、势力,对新人充满了冷淡和傲慢,女性作家之间也不团结。

由于误喝了含酒的饮料,受到冷遇地女主,索性自由自在,脱下鞋子,背靠墙坐着--体现了她对世俗的不屑,也说明女主在出丑了。

一个男人主动过来,把她从这场尴尬中解救出来,开车送她回家。他是个记者,举办聚会作家的女婿。

又是较长的篇幅--叙述了在回家路上两人之间的对话。记者,说话辛辣讽刺,有一个住在神经病院的妻子。她急忙也告诉他自己已婚,有个女儿叫凯蒂。

情节到这里,突变,“请原谅我刚才说话的语气。我在想该不该吻你,结论是不应该。”

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遇到了一个同样愤世嫉俗,还主动对她示好的男人,让她抑制不住的,对他幻想不已。

“在那之后的秋天冬天和春天,她几乎没有一天不想他。她对他如此渴望,几乎要哭出来。但当彼得(老公)回到家时,所有这些幻想都消失不见,蛰居起来。而日常的爱意凸显出来,和以往任何时候一样真实可信。”“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领令她鄙视自己的极度羞耻。确实是愚蠢。愚蠢。”

看到这里,我就像被人踩到了尾巴,啪的一声合上小说--这时我感到这本小说的可怕--这写的不就是已经结婚十年的我吗?写的不就是广大婚久女性吗?

婚后十年,谁能保证自己的思想没有偶尔开过小差呢?因为对方不是神,满足不了你所有的需要。当对婚姻失望时,精神出轨很正常。

她觉得自己很蠢,是因为生活已经磨砺了她--怎么能对只见过一面的男人就这么朝思暮想呢?她也明白,这个男人未必能如自己想象的美好,所以只是幻想。

丈夫要北上工作,而她也要去多伦多给朋友看房子,生活的变化给她提供了“大胆行动的机会”--她给记者寄了一封匿名信,里面只有三句诗:“写这封信就像把一张纸条放进漂流瓶--希望它能 漂流到日本”,附上了自己火车到达的日期和时间。

这封信其实就起到漂流瓶的作用:如果记者,能明白是她,与她心意相通,那就漂流到日本了。

女主带着女儿开始了火车之旅。在跟女儿讲故事的时候,一个漂亮的年轻男人,与女儿一起跟读儿童故事,这在一开始受到女儿的排斥--因为他夺走了妈妈的注意力,但他是在幼儿园表演幽默短剧的人,很快赢得了女儿的欢心,女儿后来跟他玩的很愉快。

女主发现他很热情,很会引领孩子玩耍,他对孩子们毫无保留--引出女主对自己的反思:自己对老公、女儿都是有所保留的,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与世俗对抗,保有一块自己的精神自留地。

下半天,女儿睡着了,女主与他聊天,喝着他的酒精饮料。两人聊到了宗教:女主心里不信教,然而周围的亲人给了她太多压力,让她无法挣脱;他则从小为家族表演宗教短剧,受到赞扬,但长大后他想表演真正的戏剧时,被家人称为“被魔鬼附身了”。

同样的痛楚,加酒精的作用,两人不禁互相索取安慰,就在女儿旁边--于是他们去他的隔间,在狭小的空间里滚在了一起,“令人惊讶的极度快感”,她感到“震惊,但又愉快,像一个角斗士”。

然而女主很快就回去了,他说“这么快”--本就是萍水相逢,只不过温暖了一场;女主的孩子永远是她的牵挂,也是她自由的枷锁

之后,特写女主发现孩子不见了的表现,从视觉和心理上细致描写,让你和女主一样,突然陷入巨大的恐慌--“她要疯了。她猛地掀开枕头,用力拍打毯子,努力回想之前。她边看边翻找各包间,没有。又是一阵恐惧,孩子是否走到别的车厢里或者夹在过道里。”

详细地描写了过道,过道是令人惊恐的。她十分担心女儿会害怕。

女主真的在火车过道里发现了女儿:女儿根本没哭--没人会对她解释,没有希望;但是在看见妈妈时她哭了起来--“只有在那之后她才可以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找回受苦和抱怨的权利。”

这一大段的描写让每一个做了母亲的人看到都揪心揪肺,心里十分难受--一眼看不见孩子时,做母亲的都会恐慌、害怕。照顾不好孩子时,都会自责自己不专心。

之后,年轻男人下车,女主要女儿跟他挥手,女儿却将头转到一边--她是意识到妈妈之前是为了他才离开自己的吧。

后面的旅程,女主出于内疚,一心一意的陪在自己孩子身边。下了火车,她们平静地往前走。此时还有几段全篇就结束了。

结局出乎意料:记者竟然来接她了,并坚定地吻了她--看来,两人还真的心有灵犀,灵魂上非常默契,这时女儿却挣脱了她的手,自己走开了--她意识到妈妈可能又要离开她了。女主没有试图逃开。“她只是站在那里,等着接下来一定会发生的任何事。"

这真是一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女主将何去何从呢?是为了女儿的愿望,继续和老公在一起,还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记者在一起?也许像漂流瓶一样,飘向任何方向!

生活是平凡的,庸常的,日升日落,周而复始,深处其间,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仿佛一切没有任何改变,然而,生活又像大海,一旦改变,从不给预警,看似平静的海面骤起波浪,足以让人人仰马翻。

我们的婚姻,就像《漂流到日本》,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到最后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