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学而篇》(一)

 好运常在 2020-01-07

《论语.学而篇》(一)


007《半部论语治天下》学而篇 来自群书治要学习平台 09:47

《论语.学而篇》(一)

《论语·学而篇》一共是十六章,《群书治要》中选了其中的九章。

《学而篇》讲的主要是入道之门,就是说你修道的入门之处、积德之根。也就是你要修德,要积功累德,它的基础是什么?这一篇文章所讲的内容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首先看第一句话。

《治要》上第一句话: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也就是有若。“其仁之本与”,通行本都多了一个“为”字,“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君子”,在古代指在上之人、在位之人。后来成为有德、有位之人的通称,也就是“有德,堪在位者”,这样的人称为“君子”。在《论语》中,这个“君子”,两种意思都有。第一种意思是指在位的人,第二种意思就是指有德行的人。这里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在学道的过程中,虽然还没有像圣人那样成为得道之人,但是他在努力地求学,所以他也是一个觉悟的人,不迷惑的人。这个“务”是“专利”的意思,觉醒的关键就在“专一”,佛教讲精进,精一不杂的意思。


一个人做学问能不能成就,关键点就在于能否专一。所以古人成功的关键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看在《六祖坛经》上记载,法达法师读《法华经》读了十年,十年专攻《法华经》;而无尽藏比丘尼一生读《大涅槃经》,所以他一生的功力用在《大涅槃经》上。因为他们专心到一定的程度,后来遇到了六祖,一经点化就开悟了。所以中国古人,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在求开悟。那么怎么才能悟人呢?那就是要专一,把你的心力、精神集中在一部经上。

我们看在历史上,刘宝楠父子对《论语》作注解,作了《论语正义》。这一部书就是刘宝楠父子两代人,经过了七十多年才完成的一部注解;焦循作《孟子正义》,给《孟子》做注解,也是父子两代人才完成的。这两部注解传承久远,非常权威,成为后代人研究《论语》、《孟子》必读的注释,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专心。那么在佛教之中,我们知道周止庵居士一生研究《心经》,而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他给《金刚经》做了一个注解,也是非常权威。后代人如果想要研究这些经典,都不能够不参考。所以这告诉我们,古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因为他能够“专”。而我们现在人做学问之所以不能成就,毛病就是出在不能够专一上面,希望广学多闻,希望能够知识很广博,这都是习气使然。这种好高骛远的做法,不但不能够达到求学的目的,反而使人偏离了方向。

一般人不能够专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喜欢追求名闻利养,因为你看你讲的东西很多,这个也能讲,那个也能讲,人家提到这一部经你好像知道,提到那一部经你也懂得,这个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名利,想让别人赞叹自己。所以孔子早就提醒我们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做学问求学的目的,都是要提升自己的学问、道德,提升自己的修养。而现在人做学问的目的就大相径庭了,都是“为人之学”,讲出来都编成书,一部一部,著作等身。别人一介绍,你看过多少多少著作,说起来很好听,但是自己没有开悟,这个就是我们做学问,追求在名闻利养上了,没有追求真实的学问、真实的修为。

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实修,特别是儒释道三家,都是心性之学。这个心性之学就是你通过潜移默化地学习熏陶,使你的心性有提升。有提升,心清净,自然就会有悟处。圣贤人的经典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你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通的,你怎么会看不懂呢?而我们现在的障碍就是要求多,要求名闻利养,这一下就把悟门给堵住了。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呢?你看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叫“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说明我们在研究,用的心意识,那能研究什么呢?所以古人是离心意识,用的是参究,就是离文字相,不要去研究,研究就落在分别之中,落在意识之中了。

点击关注群书治要学习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