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学而篇》(十五)

 好运常在 2020-01-07

《论语·学而篇》(十五)

第二段,再看“令色”。“善其颜色,少能有仁也”,这个就是说外表上装出一副慈悲仁厚的面貌,只有外表,但是没有内容,内心却是另外一样,没有仁慈恻隐之心。“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就是外表装成谄媚巴结、迎合别人的一副面孔,但是其目的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的人就是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如果一个人本性没有迷失,即使是对自己有利益的事,他也不会因此去谄媚巴结别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说一个君子人在利益和欲望获得现前的时候,他首先看它是不是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道义,纵然有这个机会,也不肯去获得。小人则无所顾忌,他不顾道义,只顾自己的欲望,这就是小人。而“巧言令色”者,实际上就是麻木不仁的这一类人。他不知道通过巧言令色所获得的利益,实际上通过正常的手段和方法也同样能够获得,没有必要通过谄媚、巴结、伪装去获得。这个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我们看了这一句话,就知道这一句话首先教导我们要能够时时反省自己,这一个巧言令色的人是不是我们自己?比如说我们总是想装出一副仁慈的样子、装出一副很有修养的样子、装出一副很关心人的样子,但是心里并没有这种恻隐的实际,这很可能就成了巧言令色之人。另外我们著书立说,写了很多的东西,但不是自己的心得报告,也就是说自己并没有亲证到那个境界,很可能都是道听途说,这样的人也属于巧言令色之人。如果我们是这样的,就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学君子、学圣贤之道,并不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别人,说某人是巧言令色、某人是小人。如果我们这样学,孔子也会掉眼泪了。

“鲜矣仁”,这一个“仁”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仁字“从人从二”。看到这个字,就联想到儒家讲的三达德:“智、仁、勇”。也就是说圣贤人教给我们的修学纲领都非常简单,一点都不复杂。你抓住这个纲领,就很容易契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想获得三达德,有“智、仁、勇”的品质,要从心地上来下功夫。在下面有几条小注。

朱子曰:圣学不外求仁”,“圣学”就是指儒家的教学,儒家的教育宗旨就是在“求仁”。当然这个仁“从人从二”,说的是两个人相处之道,要推己及人。实际上这个与仁已差了一层,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是视人如己,这两个人是一个人,把别人视作和我是一体的,这才叫“一体之仁”。那怎么样才能够把别人和自己视为是一体的呢?那就要从孝悌来做起。所以圣贤之教,宗旨是求仁,“行先孝悌”,也就是在实行上要以孝悌为基础。所以圣贤求仁从哪里学起呢?就是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来学起。

其贼之者,以巧言令色为甚”,“贼”就是贼害的意思,破坏仁道、破坏孝悌,障碍我们求仁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巧言令色。所以一个人不诚实,处处想欺骗别人,在做学问上就很难前进。这个就是讲“巧言令色”和“求仁”是很远的,相差甚远,而且是“贼害”求仁道的。后面还说“但务巧令以媚人者,必非诚实之士”,这个不仁之人心术不正,专门用巧言令色来谄媚巴结人、讨人喜欢,这样的人是假仁假义,不是真正的仁,所以一定不是诚实的人。

故学,必先诚意正心也”,也就是说一定要从诚意、正心来学起,来提升自己的修行。所以修身前面的四个步骤,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问一问自己的存心。存心能够正,这个事情才会有好的结果;存心不正,这个结果也一定不好,这就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这一章主要告诉我们在言语上、容貌上应该保持真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