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镜头里的1979:40年前的中国旧照,每一张都珍贵

 物道 2020-01-07

    物道君语:

    最近看到一组照片,仿佛看见了祖母珍藏的老相册。

    人们穿着制服在工作,中学老师留着长发在讲诗歌,小孩子们坐得齐整整,面对镜头,没有摆拍,没有美颜滤镜,他们的眼神干净。

    这组照片拍摄于1979年。

    1979年,数数已经过去40年了。

    时间真的太快了,我们已经步入2020年代了,

    不知道那时候的你,出生了吗?

    那时的你,在做什么呢?

    这组照片的摄影师是一个女摄影师,名为伊芙·阿诺德,在她的摄影作品里一起回看40年前的中国吧。

    谢谢有人记录下那时的中国,有些场景,可能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

    伊芙·阿诺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摄影社——玛格南图片社的第一位女摄影师。

    但她第一次拿起相机时,已经34岁了。天赋从不泯灭,无论你何时开始。

    她给玛丽莲梦露拍过肖像照,并因此成名。别人只是拍出梦露的性感,只有她看见梦露的娇媚、迷茫与慵懒,那些不经意流露的表情。

    这或许和阿诺德的摄影风格有关,她总是会静静在一边,给一段安全的距离,等待拍摄对象自然而然的样子,而不是去要求人家做出什么动作或表情。

    她有一句名言:“一名摄影师,只有在心怀同情,关注镜头前人们的时候,才能真正完成影像的记录。”

    阿诺德一直有一个愿望,她想来中国看看。

    于是,从1964年开始,她每年都会申请签证,希望能通过。

    等了大概15年(也有十年之说),她终于收到签证通知。而且,她还可以以旅游者的的身份,在中国呆六个月,在旅游局的安排下,去任何她想去的地方。

    1979年,伊芙·阿诺德已经67岁了。在很多人眼中,当是饴养天年的老太太,她却带着两个行李箱,经过一趟24小时的旅行,来到了北京。

    有意思的是,两个行李箱中,一箱全是满满的胶卷,另一箱是牛排和奶酪,是她想送给中国的“公关”礼品。

    后来她拍的照片,结集出版成摄影集《在中国》。

    ■ 《在中国》的封面(左)和封底。

    100年后,让人们看看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

    阿诺德在中国呆了五个月,每天都特别忙,几乎没有停过:

    “早上5点钟起床,用暖水瓶里的热水泡一杯茶;6点开始拍摄;中午吃饭时休息一个小时,继续工作;在夜里继续记录生活,如专业的戏剧演员或者天真的小朋友在公社或工厂演出。”

    ■ 重庆 孩子们在表演

    ■ 北京 纺织厂托儿所

    ■上海 少先队活动

    ■ 在西藏的一家西式医院里,测量婴儿体重

    在苏州时,阿诺德因为肺炎,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

    但她还是心心念念着拍摄,身体一有好转,就拿着相机去街上转悠。

    当她看见有一位脸色苍白,穿着黑衣服的老太太时,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

    这时,老太太也发现了她。还和旁边的翻译说“这个女人长得可够怪的!”确实,对那时候的中国人来说,外国人、女摄影师还是很少见的。

    阿诺德说:“女性年轻的时候美丽是一种快乐,老了依然美丽,就是一件艺术品。”

    后来,这张照片被选为了她的摄影集《在中国》的封面:“100年之后,让人们看到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

    再也不会有的生活

    最喜欢看阿诺德照片中的普通人了,就像看见自己长辈的年轻模样,看见儿时熟悉,但今天再也不会有的生活了。

    留着长发,穿着绿装的语文老师,指着黑板在教诗歌,墙上挂着算盘。这样的教室,已经很难见到吧。

    京剧演员们正在化妆间化妆,那时我们还很期待看戏。

    这一幕,让人想起了电影《芳华》,她们是多少男孩子心头的白月光啊!

    ■ 舞蹈演员在排练

    人们学起了交际舞。

    ■ 重庆 周末

    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学素描。

    北京一户人家,女主人是会计。屋里没有暖气,只好生着炉子。

    ■ 北京 一户人家

    那时候,结个婚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也许不是婚姻复杂,是人心复杂了。

    ■ 北京 人民公社 新婚夫妇的房间

    武汉的公园,一个军官和他的妻儿在散步。

    夏天,大家去海边游泳,也穿上比基尼了。原来夏天的海边都是在“下饺子”。

    ■ 青岛 海边

    以前去百货大楼、外贸商店是一件多么幸福且郑重其事的事。

    ■ 上海 外贸商店

    那时候的广告牌,看上去非常实在了。

    那一年,买菜买肉等等都需要凭票才能买,但不妨碍市场的鲜艳多彩。

    ■ 北京 农产品市场

    村子里突然响起了广播,带着乡音的普通话,配乐来来去去就那几首,却像过节一样让人期待。

    ■ 公社里 广播主持人

    那时候,人们向往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在工厂的工作被称为“铁饭碗”。

    ■ 工厂工作人员

    ■ 中药房称药的女服务员

    这是在做面条的工作人员,看上去就是纯手工制作,不知是不是更劲道?

    中国人不只骑自行车

    曾经,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总是“穿着蓝制服,骑着自行车”。

    可是,伊芙·阿诺德的摄影,打破了这个认知。

    在内蒙古,她拍下穿着粉红色长袍的女兵,策马奔腾在一片苍茫的绿野上,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 内蒙古 训练中的草原女民兵

    还有女民兵报靶员,穿着草原色的长袍,带着子弹带,脸色线润,眼神冷静,当真是“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 内蒙古 女民兵报靶员

    ■ 西双版纳雨林 少数民族

    阿诺德拍下了藏族妇女的劳作方式,铁锨上拴着绳子,一人铲土,另一人就拉绳子帮她。

    伊芙·阿诺德觉得很震惊,“一是中国在过去30年里已经走了多远,飞机、空调火车、拖拉机、油井、远洋轮船、电视机、西药知识;一是为了摆脱沉重的体力劳动——中国有千百万人还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他们还要走多远。”

    在她的镜头下,年轻人们似乎不像现在的90后这么焦虑,眼神干净,关键是发量也让人羡慕。

    看完只想说,没有ps的年代,原来爸妈们年轻时的颜值这么高!

    弹吉他的年轻人,原来文艺青年一直如此。

    还有草原上的汉子,站着就挺帅。

    不像名人的名人

    阿诺德还拍了不少名人。例如,叼着烟斗在画猫头鹰的画家黄永玉。

    ■ 79年的黄永玉先生

    正在拍电影的演员陈冲,放在今天,便是顶级流量了。

    ■ 电影演员陈冲

    可是,她并没有给名人以不一样的视角。“她的视点是平等的,不仰视国家领导人,也没有俯视老百姓,她的镜头中宋庆龄如同一位退休女工,廖承志挂着眼镜像小镇的退休教师。”

    这就是阿诺德拍照的风格,不用闪光灯,只用自然光,只呈现最真实的样子,最素颜的中国。

    长城上的时尚

    中国第一场时装秀

    那一年,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也来到中国,举办了第一场时装设计表演。

    阿诺德拍摄下那个春天在长城上的皮尔卡丹秀。

    古老的长城上,高挑的模特,彩虹般绚丽的衣裳,深蓝、黑色、素白色的围观人群,强烈的反差,极为耀眼。

    人们的眼光里,有好奇、兴趣、犹豫、困惑。或许在隐喻着什么,但也仅仅就是一张照片而已了。

    时至今日,这样的场景再也见不到了。我们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紧跟时尚潮流,也少了这样的好奇与向往。

    ■ 北京 长城上的皮尔卡丹秀

    40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呢?

    曾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

    “罗曼·罗兰说过:童年时呵化窗上的冰花一角,看到的庭院角落,是人生中看到的最真切深刻的景象,但是它却安睡在记忆的最深处,被眼前的光怪陆离盖的严严实实。”

    这些照片,让我们又看见旧时庭院中的一角,真的怀念那时候的干净。

    不禁想起了伊芙·阿诺德在摄影集《在中国》里的一句感慨:

    “那里有贫穷、有自私、有繁重的体力劳动,但人们有工作,有饭吃,那就是希望。”

    你看,就算过去了40年,你长大了,你变老了,可我们对生活的期盼倒是一点没变:

    有饭吃,有事做。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