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子无福:齐桓公废长立幼晚景凄惨

 齐家平国 2020-01-08

作者:王书敬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在国人传统思想里,“多子多福”的观念十分强大。但多子未必一定多福,也有可能给家族、国家带来灾祸,而且儿子越多,灾祸越重。若不信,且看“多子”的齐桓公晚年悲惨的境况。齐桓公在贤相管仲的辅佐下,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位列春秋五霸之首,成为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然而,晚年的齐桓公却亲奸佞、远贤良,废长立幼,叱咤风云的一代明君最终落了个国破家亡、活活饿死深宫的下场。

多子无福:齐桓公废长立幼晚景凄惨

一、宠信小人

齐桓公晚年特别宠信三个人,分别是:易牙、竖刁和开方。

易牙是一代名厨,被后人尊称为厨师的鼻祖,厨艺自然是相当精湛,深得桓公的信赖赏识。但是,再好的饭菜也有吃腻的时候。一次,齐桓公无意中说到,天下的美食都吃遍了,就剩没吃过人肉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晚,易牙就把自己的儿子蒸了进献给主子吃,把桓公感动得“不行不行的”,认为易牙“爱寡人胜于爱子”。管仲却不这样认为,说易牙的做法不合乎人情,因为“人情莫爱于子。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

多子无福:齐桓公废长立幼晚景凄惨

竖刁为了能进宫服侍齐桓公,自己动手,做了太监(据说竖刁长得比女人还要清秀,自宫后是作了太监还是男宠不得而知,这里面信息量太大),桓公认为这是忠心对待自己。又是管仲,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情莫重于身。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用自毁身体来讨好君王,不符合人情常理,也很难让他亲爱别人。

开方是卫国公子,桓公认为他“去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幸也。父母死不奔丧,是爱寡人胜于爱父母,无可疑矣。”还是管仲,深刻地分析道:“人情莫亲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有何于君?”况且千乘大国之封,谁会不动心?可开方愣是放弃了这些,专门来结交您,是因为他的欲望远远不止于卫国太子的水平。国君千万不可亲近这样的人,否则,必受其害。

多子无福:齐桓公废长立幼晚景凄惨

管仲的话是发自肺腑的,刚开始桓公也是相信的,曾经疏远了这三个人。可是后来管仲病逝了,能干的隰朋、正直的鲍叔牙也先后病死了,没有人给桓公扯袖子提建议了。更重要的是,离开了这三个人,桓公感觉生活很不方便,吃不好,也玩不好,于是恢复了三人的职位,让其侍候左右。齐国的衰败由此埋下了祸根。

二、废长立幼

如果仅仅是三个小人,任凭其如何兴风作浪,齐国这艘大船也不会因此倾覆。关键是晚年的桓公又给大船剪掉了船帆,为齐国的盛极而衰助了一把力。

齐桓公有三位夫人,六位如夫人,儿女众多。不过有意思的是,三位夫人都没有给桓公生儿子,倒是六位如夫人能干,都生了公子。长魏姬,生无亏;少卫姬,生元;郑姬,生昭;葛嬴,生潘;密姬,生商人;宋华人,生雍。按照西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制度,等桓公百年之后,齐国的君位应当传给公子无亏。然而,桓公非常宠爱郑姬,自然也就喜欢她的儿子公子昭,于是自乱章法,废长立幼,立公子昭为太子。这自然引起了无亏的母亲长卫姬的强烈不满,为了夺回本属于自己儿子的宝座和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耀,她决定反击,并且立即付诸行动。她通过近臣向桓公说了公子昭的许多坏话,于是桓公随口答应改立无亏为太子,然而废黜太子昭的命令又迟迟不予公布。桓公这种优柔寡断、朝令夕改的做法诱发起诸公子的野心,他们积极行动起来,纷纷结党营私,为争取太子之位明争暗斗,互不相让。

三、饿死深宫

风烛残年的齐桓公病入膏肓,病榻上的他失去了一切指挥和决策之权,也完全断绝了信息来源。他所宠信的易牙、竖刁等人早已封锁了宫庭大门,筑起高墙,假传桓公的命令,为宫廷政变做准备。卫公子开方则将齐国的一些领土拱手送给了卫国。

桓公躺在病床上,昏黄的双眼盯着房梁,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饥饿与干渴、愤懑与悔恨纷沓而至。这时,有一个宫女冒死爬过宫墙看望桓公,桓公仿佛绝处逢生,忙告诉她“我很饿,想吃点东西。”宫女说她做不到,桓公又说:“那就给我点水喝吧!”宫女说水也弄不进来。桓公不禁老泪纵横,喃喃道:“唉,圣人的见识就是高远啊,如果人死后还有知觉得话,我将有何脸面去见仲父啊!”他用衣袖蒙着脸,含恨死去。

多子无福:齐桓公废长立幼晚景凄惨

宫墙外,为争夺君位,诸公子指挥各自党羽拼死决战,国内乱成一团,没人顾及桓公的死活。直到三个月后,桓公的尸体腐烂透了,蛆虫爬出宫门,人们才得知一代圣主早已殡天。当上太子的无亏才对外宣布桓公的死讯,并将其父殡殓。

四、五子争位

易牙利用假传齐桓公命令的优势,残酷地杀戮反对自己的大臣,拥立公子无亏为太子。公子昭战败,逃到舅舅——宋襄公那里求援。于是宋襄公依仗桓公死前对自己的嘱托,纠结曹、卫、邾等国军队,浩浩荡荡杀奔齐国而来。齐人见势不妙,就杀了公子无亏,准备迎接公子昭即位。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岂能轻易将国君宝座相让,他们自动联合起来,抗拒宋军。由于缺少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很快被宋军击败。宋襄公于是拥立公子昭为君,是为齐孝公。

自己的君位是舅舅给的,按说外甥跟舅舅的关系应该是“杠杠的”,其实不然。原因是宋襄公看齐国霸主的地位几近全失,便跃跃欲试想当中原霸主了。齐孝公二年(公元前641年),齐孝公召集陈穆公、鲁僖公、蔡人、楚人、郑人在齐国会盟,借以重修齐桓公时旧盟,以便相互联合,共御外患。最应该来给自己捧场的人,齐孝公的舅舅——宋襄公恰恰是没有来。对于舅舅的不给面儿,齐孝公是很在意的,只不过自己即位时间不长,齐国内外斗争异常激烈,只能暂且咽下这口气。

多子无福:齐桓公废长立幼晚景凄惨

两年后,宋襄公会楚成王、齐孝公于鹿上(今安徽阜阳南),要求诸侯承认他为盟主。我组织会盟,你不来;你组织会盟,却让我去,舅舅的这种做派让外甥很气愤,但迫于情势,三国勉强结盟。不过甥舅的情分到此结束了。

同年秋,宋、楚、陈、蔡、郑、许、曹等国在孟地(今河南睢县)会盟,一心想做盟主的宋襄公却不料被楚成王拘禁,直到冬季才放回。老大没做成,却当了俘虏,这脸面可丢大发了。于是宋楚之间开战,结果是宋国大败。

舅舅限于危难时刻,外甥应该舍身相救吧?外甥齐孝公果然来了,不过不是来帮忙的,而是举兵来讨伐算账的。宋襄公在包括自己亲外甥的各诸侯国讨伐中死去。

公元前633年,当了十年君王的齐孝公去世。孝公的弟弟公子潘在卫公子开方的辅佐下,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齐孝公的儿子,自立为君,是为齐昭公。昭公卒,他的儿子姜舍被立为国君,但是姜舍和他的母亲在齐国地位不高,威信不够,因此公子商人乘机广泛收买人心,周围聚集了大批文武兼备的士人。姜舍即位后,姜商人立即弑君代立。可是杀死自己的侄子自立,这事自己都觉得有点太露骨,于是便假惺惺地将公子姜元请来继承君位。姜元哪敢接受,连连推辞,姜商人顺水推舟自登君位,是为齐懿公。

姜元虽然没敢接受齐庄公虚让的君位,但根本不愿甘为臣下,断然做不到口服心服,也不称姜商人为国君,私下里称之为“夫己氏”,意思是“那个跟自己同姓的人”(《左传·文公十四年》)。国内暗流汹涌,国外也不平静,鲁国、晋国相继讨伐。还是《诗》中讲得透彻:“谁能不相互谨慎小心,互存畏惧,而且不害怕天地间的规律呢?不怕天理,将靠什么来自我保护?他通过政变窃取君位,(即便)他谨奉礼仪来巩固自己的君位,还应担心能否有个美好的结局呢,更何况像他那样狂妄无礼,估计是不久于人世了!”

圣人的断言往往神准,齐懿公因争风吃醋被杀死在申池里,尸体则被抛进了竹林,这也算是因果报应吧。

齐懿公死后,公子元被国人拥立为君,即齐惠公。至此,持续数十年的五子争位总算画上了句号。齐惠公在位十年,采取了一些惠民政策,外交上也取得一些进展,但齐国的霸主地位已经完全丧失,要想重新崛起,谈何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