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菩提树下

 小玮看世界 2020-01-08

菩提树下大街,与其西边相接的617日大街一起构成了穿越柏林城的重要长街。而这条大街似乎是一条时间线,与一座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这张图大国崛起片头的一张截图,这张照片的底部中央就是勃兰登堡门,上面的胜利女神正对着的就是菩提树下大街。当时的柏林还是空当宽阔的,正如这个刚刚兴起的国家的历史是一张白纸,而这张白纸究竟会被书写上什么?在当时的德国没有人能回答,就是胜利女神也不知道,她的命运和这个国家百年的命运究竟会是怎样,风云就如柏林那时晴时雨的天气让人难以预测。


菩提树下大街的最东端是德国历史博物馆,自1987年成立以来在这里一直注视着路过大街的人和车,虽然时间如人流与车流一样流走,但是它飞逝时还是留下了一片片羽毛,被人们拾起最终汇集起来留在了这里。


德国人的祖先日耳曼人,正如柏林博物馆的这张照片所显示的那样是生活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最早的日耳曼人发源于波罗的海沿岸,确切的说是南岸和北岸。而那里的天气寒冷多雨,接近于北极,并且冬天日照时间非常短,比如瑞典首都冬天每天的日照时间基本不超过5个小时。这样的天气并不适合人们居住,寻求更合适的栖息地就成了生活水平提高的必须,这样的话古人傍水而居,沿着易北河南下逐渐抵达了现在德国的位置。


接下来就是关于德语的介绍,从上面的介绍你可以了解到日耳曼人的来历,既然与瑞典人是同样的祖先,那么体现在语言上就是相似的结构。德语属于盎格鲁萨克森语系与英语是姊妹语言,同属西日耳曼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和丹麦语属于北日耳曼语。虽然盎格鲁萨克森语系衍生出了很多种类的语言,但是现今留存下来并且能被广泛使用的并不多,甚至很多语言都没听说过。


德语还分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低地德语历史更为悠久,和荷兰语、英语更近,而高地德语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接近奥地利和瑞士一带的德语,相比于低地德语而言高地德语更显得有些贵族化的意味。因为英语和德语的极高相似度,几乎所有的德国人都会说英语并且多数说英语的流利度不亚于英国人和美国人以至于很难分辨是否是德国人在说英语,所以英语对德语的影响在德国是一个很被广泛讨论的话题。

这张图展现的是18世纪德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他们认为地球是分四个部分: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欧洲是王室骑马的那个雕像,在其之前有地球仪象征权力;亚洲是骑骆驼的选帝侯的雕像;非洲的是那个狮子的雕像;美国最早是被当做印度的,骑在鳄鱼身上的自然就是印度人,可见当时德国人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虽然对世界的认知在现在看来比较简陋,但是对于一个几乎是内陆的国家而言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了。


皇室的餐具,现在看来仍然熠熠生辉。


1861年,没有汽车的菩提树下大街,道路两侧就是著名的洪堡大学,当时的菩提树下大街似乎与今日的菩提树下大街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当时这里不是德意志,而是普鲁士。


1870年9月2日,在法国东北部的一座城市色当普鲁士的士兵战胜了强大的法兰西军队,拿破仑三世,这位声称“到普鲁士去散步”的皇帝,却被普鲁士的军队活捉。分裂了无数年的德国统一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扫除。之后的1871年,凡尔赛宫庄严肃穆,在为炫耀法国君主风采的镜厅内出现了普鲁士人的身影,一个欧洲中部的国家就此崛起。


德意志第二帝国国旗,在当时的国旗上还能看到现在德国国徽的影子。

说到这里来说下德国国徽---山雕的来历。这是德国不同时期的多个山雕版本,从神圣罗马时期至今,当然这些还不是全部。


在欧洲的古代时期山雕被视为是上帝的信使,在希腊的神话中山雕更是被视为宙斯,同时也是勇气与强大的象征,在国家徽章中黄色象征帝国皇权,而黑色的山雕则是为了与其背景形成更鲜明的反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的国徽是山雕并且反差非常的鲜明。

现在德国国徽使用的是1928年魏玛共和国的国徽而国家机构使用从2006年新设计的每个翅膀5根羽毛的山雕图案正如下面两张图:

而新到来的德意志帝国却不意味着这片几百年都饱受凌辱的国家从此以后就能和平的发展下去,这个被西方其他国家仍然要忍受腥风血雨。


勃兰登堡门被誉为德国的国门,面向菩提树大街背向六月十七日大街,这里也见证了一座城市以及一个国家几百年来跌宕起伏的命运



守护者这扇国门的女神---和平女神已不是原来的和平女神,1806年拿破仑入侵普鲁士,从这里取下了和平女神,下面这张图就是1813年的勃兰登堡门,门上没有和平女神。


而归功于普鲁士将军Ernst von Pfuel和平女神不久之后由于普法同盟又回到了柏林,但这时的和平女神和原来的已经有所不同,被换成了带有普鲁士山雕和花环簇拥的铁十字勋章,但是铁十字勋章是军人的荣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是一种战争的象征。


1900年的勃兰登堡门,和现在的勃兰登堡门相差不大。只是在当时没有汽车路上跑的全是马车,然而和平女神却不能守护这篇欧洲中部领土的和平


二战之后的勃兰登堡门,因为空袭勃兰登堡门被炸毁了很大的一部分,和平女神被完全摧毁,又一次被取了下来,修复一个雕像不是很难,但是战争对于一个民族的创伤却不止于此

1989年,勃兰登堡门,3月18日广场几乎没有人,冷战分裂下的柏林一道厚重的墙阻挡生硬的分开了这座城市,而这座墙正是图片里的厚墙,和平女神修复好了,但是“初愈”的和平女神看到的却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飘摇,最终勃兰登堡门又回到了它最原始的样子,但是门上的几块熏黑的石头却依然显示着它不堪回首的岁月,而如何不让和平女神再次陷入战火则是德国人永远要思考的问题。


在距离菩提树下大街不远的地方是御林广场,被称为柏林最美广场,属于1688年腓特烈城的一部分,在17世纪的时候这个城区曾经居住过大量的法国移民,建立这座广场的初衷是为了体现宗教自由和公民权利。


当时的御林广场同时属于路德教区和法国改革教区,所以在这里同时建立了两个位置相对的而且长得基本差不多的教堂:德国大教堂和法国大教堂,但是早期的两座教堂是没有教堂上的圆塔的,而中间的柏林音乐厅则是1817年开始建设的。


面对着柏林音乐厅左手是德国大教堂,在这里德国联邦议院举办展览介绍德国民主发展历史,现在已经是一个体验德国民主的展馆,民众可以在这里体验议会选举的过程,作为展览重要的宣传是关于政治平等,女性参与选举的历史是展览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德国大教堂内部,内部装修的比较简朴,一进入教堂入口便可以看到圆塔内部。


与德国大教堂相对的就是广场右手的法国大教堂,想想一开始小玮也没明白这两座双胞胎教堂有何区别。。。。。。这里在19世纪的时候曾经被用作柏林法国教堂学校,在教堂的北侧是男校,而南侧是女校,此外当时这里还是一些教堂和教堂学校管理者的住处。


1987年纪念柏林城成立750周年时在法国大教堂的圆塔内放置了一个由60个钟组成的大钟琴,这些钟里最小的钟也足有14公斤。


而在御林广场中间的就是柏林音乐厅,现在所看到的音乐厅是重建之后的音乐厅,最早的音乐厅已经被一场大火烧毁,而新的柏林音乐厅也就是现在的音乐厅尽量的利用了之前被烧毁的音乐厅建筑之中可以使用的部分,而即使是重建之后的音乐厅也有将近两百年历史。在建筑外侧众多的雕塑是一大特色,最上端的雕塑是驾着格里芬拉动的车的阿波罗。


柏林音乐厅内部,可惜当时到达那里的时候正在装修无法入内,只能趴着玻璃看啦T_T,但是感觉看着还是很有音乐氛围的,比较像电视里看到的金色大厅。


在节日庆典的时候御林广场也是庆典的一个重要场所,这是小玮在脸书上一个柏林人的群里看到的照片,这应该是圣诞节时的照片。


继续向东北走来到菩提树下大街的东端,博物馆岛上矗立着柏林大教堂,现在的柏林大教堂气势恢宏,但是最早的柏林大教堂却不是这样,最早矗立在柏林大教堂这个位置的是15世纪选帝侯城堡的皇家教堂,当时的教堂也比现在的要小得多


1821年的柏林大教堂,当时的柏林大教堂从外表上看还不算大,甚至连还不及德国一些小镇的一座教堂那么大


而19世纪的扩建使得柏林大教堂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年建造柏林大教堂从1894年到1900年建造时间用了6年,算是德国人办事儿比较神速的一回,想想2011年去慕尼黑圣母教堂看到它们修教堂的一个塔貌似到现在都没修好。。。。。。当然和德国的大多数地方一样这里在战火中也没能幸免,最后也是经历了一番重建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柏林大教堂的大门


而说到博物馆岛,这个岛的面积是0.86平方公里,有好几个街区那么大,而光是这一座博物馆岛上集中了五座博物馆,下面这座博物馆是五座博物馆中的国家画廊。而柏林总共有100多家博物馆,普通的旅游者很难一次性逛完


柏林有旅游通票专门让来看博物馆的旅客在几天的时间里不限次的进出博物馆,和伦敦比较相似,最好到柏林能花几天的时间来细细的看博物馆,甚至即使是一个博物馆也也可以花几天的时间来细细品味。


而柏林的标志当属柏林电视塔,368米的高度让它成为了柏林第一高以及欧洲第四高的独立式建筑

在柏林城内很多的地方都能看到柏林电视塔,而在柏林电视塔上也能俯视柏林,然而一张参观票即使是比较便宜的也得14欧,好像跟中塔的参观票差不多,于是觉得看看饱饱眼福也就心满意足了。。。。。。


德国和欧洲的焦点,本行是发射,偶尔要发个威震下天也是正常的



一个剪影囊括了柏林两大标志性的建筑,菩提树下大街,柏林以及德国标志性建筑的汇集之地,更是德国历史的缩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