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岩松:教会孩子如何体面而有尊严地输

 玉鸭熏炉闲瑞脑 2020-01-08
在我们当前的国内大环境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崇尚成功,向往成功,鄙视失败。广为传播的网络文化和不少媒体中,到处都在教大家如何成功,成功学是许多人最欢迎的内容之一。
古代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之说。于是,输就成为一件难以面对的事,“宁愿死,不能输”,是当时许多勇士的信念。因为在那种环境里,失败意味着人人可以贬低你、摆布你、支配你。
“我是你手下败将,无话可说,任由处置。”这是当时许多战败者的声音。
这样的长期环境影响下,人们不敢输,不敢失败。因为失败就意味着死亡或成为俘虏任人宰割,失败会招致耻辱。很多人也就把失败等同于死亡,等同于耻辱。
“强者为主,弱者为奴”,是当时人与人关系模式的写照。过去是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竟争环境,一山不容二虎,生存资源匮乏。可选择的余地太小,甚至根本没有选择。
弱肉强食,这是野蛮的动物式的生存竞争方式。

我们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很多父母的思维还停留在以前的时代里。

由于心中没有安全感,对瞬息万变的新环境无所适从,家长意识依然停留于“一言堂”,甚至很多学校也是一样,统一思想,学生不能太有想法。
许多大人宁可固守着过去的一套“稳定”,也不敢出来“冒险”。因为冒险难免会遇到失败,这样的他们自然也会担心孩子失败。
于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允许不听话,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允许与父母顶嘴。他们会对孩子说:“我们以前从来不会与自己的父母顶嘴的!你怎么能同我顶嘴?

他们认为父母就是孩子的权威,就是孩子的天,永远都是。因为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怎么可以对父母说不?说不,就是杵逆。杵逆就要挨打。
所以,父母打孩子有无数种理由,只要孩子没有按照父母期望的表现,就是杵逆,就是错,有错误就得挨打受骂。
这个教育理念延伸开来,就变成了父母觉得“你这样不对”,那你就是错了;孩子的行为让父母操心、让父母不开心了也是错;甚至父母自己心情不好都成了孩子的过错。
现实中并不缺少一些父母自己心情不顺就打骂孩子出气的例子。
于是,这些孩子只得每天战战兢兢地看着父母的脸色行事才能得以完好成活,活成了一具没有自己意愿的空壳。这样长大的孩子是不可能在灵活多变的现代社会很好地立足的,只会被时代无情地抛弃。

接受失败很难,但不接受失败只会断了本来可走之路。

由于长期形成的文化观念影响,失败者成为一种无能与耻辱的代名词一代一代传下来,至今依然让我们的家长对失败心生惶恐,避之不及。
父母们把自己的恐慌与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自然也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让孩子赢。
因为父母无法接受孩子失败,孩子也不敢冒险有自己的主张与行动,让自己创造力萎缩、甚至失去了自己。
其实,以前恶劣的生存环境威胁早就不复存在了,曾经的弱肉强食的恶性竞争不再占主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优势来成就自己,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不是别人走了这条路我们就无路可走。
这个社会正在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姿态,给我们以更多的机会,给我们孩子以更多的灵活发展空间。这也需要家长拥有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思维,才能让孩子拥有更多可走的路。

父母要学会放下心中对成功的执念,允许孩子试错和失败,而不是在恐惧失败的焦虑中人为制造竞争感。

这种人为制造的竞争感,会让孩子对世界充满了敌意。满眼望去,到处都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孩子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使用各种手段不断地去打败他们,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自我成长。于是心态失衡了,由羡慕到嫉妒到恨。
之前就有网传一位第二名的学生杀死第一名的消息,这位学生说:“杀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
韩国影片《天空之城》中,也反映了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感带来的人心扭曲。剧中有个车教授,他认同的理论是这样的:
生而为人,必须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这是由人类自私的基因决定的。为了成功必须要战胜所有的竞争者,即使他是你的兄弟,友爱与竞争比起来是一个次之的答案。

而在这种教育氛围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免会变得扭曲。
剧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英才,因为父亲坚信棍棒底下出人才,对他实施了最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母亲为了激励英才延续父辈的成功之路,以“为你好”的名义,用各种手段对他实施强烈的控制,她甚至斥巨资请来专业教导团队每天监测英才的学习进度。
英才终于不负众望考上了父母期盼已久的首尔医科大,走时留下了一个iPad,里面有他三年来的日记,其中一段日记这样写道:
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就像生活在地狱,你们需要的录取通知书我已经给你们了,而我要和你们断绝关系,这是给你们最好的复仇礼物。
儿子“成功了”,那个为他辛苦了19年而品尝到仇恨苦果的妈妈,却在一个雪夜举枪自杀了。
这种人为制造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父母的焦虑引发的教育心态扭曲,导致了孩子对人生和学习的曲解,与他们心灵成长的扭曲。

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与自己竞争。

其实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外界的敌人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这种想象有时会把我们自己逼疯。因为人生不可能总是赢,你打败了这些人,还有其他的人比你更强,你只能不停地消灭一个又一个敌人,这样的人生有多糟糕疲惫,多糟糕。
比如,有些家长群里父母不断地孩子的成绩与排名进行攀比,这成为了一些父母自己的价值感体现。在这种唯成功论的环境里,一些父母的焦虑感就会被无限放大,并因此传染给孩子。不少家长和孩子因此而出现了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如果转换成另一种思路,人生里没有失败,失败只是过程。孩子与自己竞争,感觉到自己有能为力,最后都会成功。那么父母就可以不那么焦虑,可以坦然地接受孩子的失败,并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教会孩子体面而有尊严地输

白岩松曾在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的演讲中说:
如果我们不能教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体面有尊严地输,并且把体验有尊严地输上升到一种叫“第二种成功”的概念的话,我们怎么可能发生巨大的变革呢?
强调自主创新,我认为在中国这个国度里创新是必须要提出来的,但是它和我们整个民族的基因是相对抗的。
我们必须改变民族基因,因为我们的民族基因里叫枪打出头鸟。我们所有的民间说法,都是与创新相违背的,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躲在后面。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包容错误的环境吗?
我们有“漂亮的失败也是一种成功”的环境吗?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我们怎么可能创新呢?每个人都要做看得到的成功,不敢去做有可能面对失败的尝试。创新就不可能。

真正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你面对失败的恐惧。
怕输是每个人的本能。但只有学会接受人生有输有赢的现实,正确面对失败,才能克服对失败的恐怕,活出那个更好的自己。
学会体面而有尊严地输,其实就是接纳自己可以不那么完美,接纳自己的不足,坦然接受自己目前的状态,并向更优秀的人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样才有力量走出失败,继续前进。而不是贴上一个失败者的标签,然后心安理得地躲在这个标签里,放弃努力。
失败并非就是坏事,因为失败也是成功之母。失败里面有很多经验教训让孩子来吸取,当他们吸取够了其中的营养,就走出了失败,并拥有了更好的战斗力。
穿越失败,心灵就会产生力量,人生就获得一种蜕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