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三位最杰出的医学家

 xzjjm 2020-01-08

文/天一(原标题:扁鹊、华佗、孙思邈:中国古代三位杰出的医学家)

提起中国古代的医学家,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等。本文要介绍的是其中的三位——扁鹊、华佗、孙思邈。

扁鹊

1. 从一则故事谈起

上中学时,我们会学到一篇文言文,叫《扁鹊见蔡桓公》。有学者考证,扁鹊和蔡桓公的生活年代是有距离的,二人不可能见面。这里,我们按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记载,称为《扁鹊见齐桓侯》。但二者的故事情节都是一样的,说的是扁鹊到齐国,齐桓侯把他当作贵客来接待。扁鹊拜见齐桓侯之后,对他说:“您有病,在皮肉之间,不治疗将会加重。”桓侯说:“寡人没病。”扁鹊出去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钱财,竟想通过治疗没病的人来牟取功利。”五天后,扁鹊又去拜见齐桓侯,说:“您有病,在血脉之中,不治疗恐怕要加重。”桓侯说:“寡人没病。”扁鹊出去后,桓侯很不高兴。五天后,扁鹊又去拜见齐桓侯,说:“您有病,在肠胃之中,不治疗将会加重。”桓侯不作回应。扁鹊出去后,桓侯更不高兴了。五天后,扁鹊又去拜见齐桓侯,望见了桓侯退出去就跑了。桓侯派人询问其中的缘故,扁鹊说:“疾病处在皮肉之间的时候,汤药、热敷就能治愈;处在血脉之中的时候,针刺能够治愈;如果处在肠胃之中,酒剂才能够治愈;如果进入到骨髓,即使是掌管生命的神也不能救治他了。如今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因此不敢请求为他治疗了。”五天后,桓侯病重,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走了。桓侯最终病死了。

病人还未发病,仅仅有些苗头,扁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可见其医术的高明。

2. 传统诊断法的奠基人

扁鹊,秦氏,字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关于扁鹊的出身已无从查考,只知道他青年时曾经替贵族管理过客馆。客馆里有个常来的食客,名叫长桑君,医术很高明,扁鹊拜他作了老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医学水平也不高,百姓得了疾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因此扁鹊下定决心要用医术解除患者的痛苦。他努力学习,潜心研究前人的医学经验,总结实践经验,最终成为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他常常深入民间,积极为百姓治病,从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将其比作传说中黄帝时期的神医“扁鹊”,称他为“扁鹊先生”。后来,他的名字反而被忘记了,人们只称呼他为“扁鹊”。

我国医学上传统诊断疾病的方法—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诊脉搏),就是扁鹊首先根据前人的医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加以条理化而成的。这四种诊法中,扁鹊最擅长的是望和切。前面讲的《扁鹊见齐桓侯》,就是望诊的典型事例。

史书中还记载了两则故事。其一是,赵简子生了病,五天仍醒不过来,大臣们都很担忧,于是请扁鹊为他医治。扁鹊进到赵简子的卧室,诊断完病情就出来了。大臣向扁鹊询问病情,扁鹊说:“血脉正常,你惊怪什么?从前秦穆公也曾如此,七天后就苏醒了。如今主君的病和秦穆公的相同,不出三天一定痊愈。”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苏醒了。

其二是,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听说虢国的太子突然昏死了,他认为此事颇有蹊跷,就去看个究竟。当扁鹊跑到宫里的时候,大臣们已经为太子办理后事了。扁鹊问明太子的情况后,就仔细察看。他发现太子还有微弱的呼吸,两腿内侧还没有全冷,因而断定太子不是真死,而是得了“尸厥症”(类似于现代的假死症状),认为还有治好的希望。他给太子扎了针,太子果然醒了过来。扁鹊又在太子两腋下进行了热敷,不一会儿,太子就能坐起来了。虢国国君见状大喜,赶忙向扁鹊道谢。临走时,扁鹊还留下了药方,虢国太子按药方服用了二十多天汤药,很快就痊愈了。

这就是世代传说的起死回生的故事。因此,当时人把扁鹊当作神医来看待。但扁鹊却是一个很务实和实事求是的人,他没有因为自己的一点成绩而自满,也不炫耀自己的本领,他说:不是我有什么本领能够把死人救活,而是病人本来就没有死啊。

3. 破除迷信,预防疾病

为了能够迅速有效地为百姓解除病痛,扁鹊还研习针灸、按摩,也精于医治妇女、儿童的疾病。史书记载,他到了邯郸,听说赵国人尊重妇女,就做起了妇科医生;到了洛阳,听说周朝的人敬爱老人,就做起了老年病医生;到了咸阳,听说秦国人爱护小孩儿,就做起了小儿科医生。总之是随着风俗的不同而变换行医的重点。

扁鹊一生有很多时间都是背着药袋子,带着徒弟,在各处行走,为人们治病。他的医术精湛,得到治疗的百姓都非常爱戴和尊重他。现在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还存留着古人纪念扁鹊的古迹,如庙宇、石碑等。

为了人们的健康,扁鹊还提出了一套破除迷信和预防疾病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好好地保养和锻炼,有了病以后要赶紧请医生医治,如果拖延久了,病情就会加重,以至于到了不能医治的程度,齐桓侯就是一个典型的因“讳疾忌医”而亡的例子。他还说,相信鬼神和巫术,而不相信医生的人,是迷信思想在作祟,他的病是不会好的,只会越来越严重。

从扁鹊的这一思想中,我们能够看出他是把人的生理和心理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是互相影响的。这一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很大价值。

关于预防疾病方面,扁鹊提出要注意寒暑季节的变化,要节制饮食,心情舒畅,而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等等。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符合科学的。

不幸的是,扁鹊的医术遭到了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嫉妒,他派人刺杀了扁鹊。扁鹊虽然被害,但他在医学上的贡献却永远被人铭记。到了汉朝的时候,扁鹊的医疗理论和经验被总结成一部医学著作,取名《难经》。

华佗

1. “刮骨疗毒”的故事

提起华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小说《三国演义》里他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据说关羽镇守襄阳的时候,在战场上中了毒箭,臂膀红肿,甚至有生命危險,于是他请名医华佗为自己医治。华佗建议关羽服用麻沸散后再动手术,关羽认为不必。于是华佗将关羽的手臂绑缚在木架上,然后用刀割去腐烂的皮肉,一直刮到骨头上。关羽则与人对弈,谈笑自若。经过华佗的手术,关羽才保住了性命。

这个故事不见于史书的记载,应该属于传说的性质。罗贯中将其用在自己的小说中,主要是为了显示关羽的勇敢和坚毅,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直到明代,华佗仍是人们心中普遍认为的具有高超医术的名医,其中提到的麻沸散,就是今天所说的麻醉剂,它是华佗的独创,对后世有着重要价值。

2. 华佗高明的医术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期,是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从小就刻苦钻研学问,尤其喜爱医学和养生之法。后来,他去徐州游学,拜名医作老师。经过不断努力,华佗在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和针灸科等领域都有所建树。

华佗的外科医术尤其高明,因而被后世尊称为外科的祖师。前面提到的麻沸散,就是他为实施外科手术而发明的。我们知道,实行外科手术,就要进行麻醉,否则病人是难以忍受的。华佗总结前人的经验,利用酒能使人麻醉的特点,发明了“麻沸散”。病人用酒服麻沸散后,便会完全失去知觉,剖腹割臂也不会感到痛苦。动了手术以后,伤口用丝线缝合,再敷上特别配制的药膏,据说四五天就可痊愈。

史书中还记载了不少华佗医治病人的事例:

其中一则体现了华佗治病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找出病源,再对症下药,而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一次,郡守府中的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找华佗就诊,他们两个人都头痛发烧,病的症状相同。华佗仔细诊断后,说道:“倪寻应该把内热通过大便拉出来,李延应当把内热通过发汗排出去。”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的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因吃东西太多而生的病,李延则是受寒感冒,所以应当采取不同的办法。”二人按照华佗的诊断服了药,次日病就痊愈了。

另一则体现了华佗用心理疗法来治疗疾病。有一个郡守生了病,华佗认为他的病不是一般药物可以治疗的,而是只有在极其愤怒下才能治愈。华佗不给他开药方,而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却不加以医治。不多久,华佗便弃郡守而去,还留下一封书信来辱骂他。郡守因为华佗的无礼举动而大怒,命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情况,便嘱咐使者不要追赶。这让郡守更加愤怒了。盛怒之下,郡守吐黑血数升而病愈。

还有一次,华佗在路上行走,看见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吃不下,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便前去诊视,然后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喝,病自然就好了。”家人马上按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喝下后立即吐出寄生虫一条。他们把寄生虫悬挂在车边,然后到华佗家去拜谢。此时华佗还没有回家,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由此可见华佗在学医态度上的严谨和认真,他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3. 华佗和曹操

华佗医术高明,却不贪图富贵和名利。曾经沛国的相陈圭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聘请他去做官,华佗都拒绝了。华佗在今山东、江苏一带行医,为百姓治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如今,江苏徐州还有华佗墓,安徽亳州还有华祖庙。

当时,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他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请他来医治。华佗只要用针刺其穴位,曹操的头就不痛了。后来,曹操干脆想让华佗专为他一个人治病。华佗不是一个爱慕名利的人,他不愿意做曹操的“私人医生”,于是就借口妻子生病,告假回家了。曹操多次用书信召唤华佗,他就是不来。曹操很生气,派人前往察看,并嘱咐道:如果他的妻子确实生病,就赐赠四十斛小豆,放宽期限;如果他是在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最终,华佗被逮捕入狱。

在监狱里,华佗知道曹操不会放过他,于是抑制住悲愤的心情,整理了他的医学著作—《青囊经》,希望把自己的医术流传下去。临死前,华佗将这部医书交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而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取火把书烧掉了。

华佗死后,曹操的头痛终究没有去除。直到后来他的爱子曹冲病危,曹操才感叹地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华佗没有留下专门的著作,这是我国医学上的一大损失,但华佗的医学成就却得到了后人的肯定,特别是他创编的“五禽戏”,对人们强身健体有着积极意义。

4. 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华佗认为,人应该坚持体育锻炼,以此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他常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这两句话来说明自己的思想。根据这个原则,他创编出“五禽戏”这一体育活动。

所谓“五禽”,指的是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华佗把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卧倒身子、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动作联系起来,编成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得到舒展的体操。一般而言,虎戏可以强壮肢体;鹿戏可以活络筋脉;熊戏可以增长力气,促进血气通畅;猿戏可以使动作敏捷;鸟戏可以使动作轻快舒展。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和樊阿用这种方法来锻炼身体,增强了体质。吴普九十多岁时,听力和视力仍很好,牙齿也很坚固;樊阿则活到了一百多岁。华佗将这套强身健体的方法加以推广,使更多人从中受益。

今天看来,“五禽戏”是一套合乎科学的锻炼方法,是华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健身方法之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五禽戏也在不断变化,并形成了多个流派,但每个流派始终将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作为根本,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创编“仿生式”导引法,包含的种类较多,比如五禽舞、五禽拳、五禽气功图等等。

其实,五禽戏体现的是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其文化意蕴所在。华佗在创编五禽戏的时候,巧妙地结合了道家思想,注重以舒展动作来进行养生。五禽戏非常注重系统观、整体观,并整合了“物道”与“人道”,它將虎、鹿、熊、猿、鸟这五种动物作为主体,完美结合形态与意识,以此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不管是进行五禽戏的教学活动,还是五禽戏的练习活动,都需要做到“修身”与“修心”的有机结合,以此来体现大自然循环运动的规律。

孙思邈

1. 孙思邈和《千金要方》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他自幼用功,二十岁时就精通诸子百家学说。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要他为朝廷效力,他都没有接受,而是专心致力于医术的钻研,替百姓解除疾病的痛苦。

关于学医,孙思邈说过:有些人,仅仅读了三年的医书就骄傲自满起来,以为自己有了治疗一切疾病的本领,等真正实践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懂得太少了。因此,必须勤奋学习,还要弄清楚医学的源流,绝对不能道听途说,否则就是害人害己。

为了研究医学,孙思邈不仅对历代的医书、药方多加钻研,学习前人的经验,而且还四处采集单方,进行实验和总结。他治疗过很多麻风病病人。麻风病是一种很难治好的慢性传染病,为了找到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孙思邈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亲自照料病人,把每个病人的症状和医治过程中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这凸显了这位医学家的敬业精神。

孙思邈在医药卫生上也有贡献。当时山区的人很容易患“大脖子病”,从现代医学上讲,这是甲状腺肿大,原因是人的食物中缺乏碘所致。孙思邈的时代当然不知道碘这种物质,但他经过研究,知道用海带、海藻等富含碘的食物来治疗这种病。此外,对于妇女和小孩子的疾病,孙思邈也十分重视。他说,如何把小孩子抚育好,是很重要的问题;妇女的病和男子的病不同,小孩子的病和成年人的病不同,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他甚至提出应该为小儿病和妇女病单立一科。后来,妇科、小儿科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证明了孙思邈的这一主张是完全正确的。

孫思邈的重要著作是《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当更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此书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它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书中对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他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说:孙思邈论病的道理,不但根据《内经》,而且根据《内经》以后的医学家的学说。应用的方剂,除了古方以外,还有后来的方法。所用的药品,也并不完全根据《神农本草经》,而是同时采取杂方和单方中常用而有效的药品,所以一种病有几种治疗方法,也有用一个方法治疗几种病的。这是医学上的一个大变革,而孙思邈也成为我国医学史上一位富于创见的医学家。

2. 孙思邈的可贵品质

孙思邈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堪称典范,他的身上有着医学家可贵的品质,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医德”。

第一,他秉持医术精湛的原则。孙思邈把学习医学理论和“五经”“三史”、精益求精地钻研医术、具有高超的业务本领,作为其医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又说: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若能俱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第二,他主张公平公正原则。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同道和患者,是孙思邈强调的医德。他要求从事医学的人要以平等之心、平和的态度处理与病人的关系,不可盛气凌人。对待患者,不可分亲疏贵贱,而要尽力救治。

第三,他提出廉洁自律的原则。孙思邈对医者的行为规范有着严格的要求,认为他们必须廉洁自律,注意自身的修养。他对医者的衣着、语言、处方用药、出诊治病等做了高标准的规范,要求医者精神饱满、内省自律、庄重大方、待人宽容,更要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

今天看来,这些思想对医学工作特别是医生的道德品质仍有借鉴意义。

结语

虽然扁鹊、华佗、孙思邈所处的时代不同,所擅长的医术不同,对医学的贡献也不同,但他们都堪称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都具有献身于医学事业的可贵品质,心怀为百姓解除疾病痛苦的“仁心仁术”。扁鹊每到一个地方,就尽自己所能来为当地人治疗疾病,满足他们在医药上的需要;华佗和孙思邈拒绝做官从政的仕途之路,而是背起药袋,四处奔走,为百姓医治疾病。

其次,他们都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并有着实事求是的医学精神。扁鹊极力破除迷信,在当时的环境下,大胆地提出应该信医生而不可信巫术,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华佗则不顾守旧派的反对,用外科手术的方式替病人治病,为此,还发明了“麻沸散”;此外,他不盲从医书和经验,而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医疗手段。

最后,他们都能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成果,又善于总结和提高,从而促进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比如“五禽戏”实际来源于秦朝以来,迷信修仙的人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以求长生不老的方式。华佗抛弃了其中迷信的部分,去粗取精,对其加以改造和系统化,从而创编了这套合乎科学的锻炼方法。又如孙思邈,他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经验和成果,再加上自己的访查和实践,而写成《千金要方》一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来源:《月读》2019年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