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高明的用人之道: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HNYZL 2020-01-08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孔子在这里说,孟公绰这个人,要他做赵、魏大国中的大老,是十分合适的人选,其才能、学问、道德,都适合担任此职。但是如果滕、薛两个小国家请他做大夫,要他在实际政务上从政,则十分不当。

这是孔子在用人之道上的一些体会与建议。关于用人之道,历史上很多圣贤智者均有自己的心得。比如孟子认为“用人不可学非所用,用非所长,而是要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拿破仑说过,最难的不是选拔人才,而在于选拔后怎样使用人才,使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因为发现人才,识别人才,选拔、推荐人才,都是为了善用人才。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刘邦择将,三人而已,这就是领导用人的奥妙所在。“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可谓人人皆知,但不见得人人都能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大凡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明此意:要以人的长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并能用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正是中国管理者们从古至今一直在汲取并不断实践的用人之道。

最高明的用人之道: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唐代陆贽说过:“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唐代韩愈在《送张道士序》中也说:“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俗话说:“人无弃才。”关键在于知人善任。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知人善任是领导艺术,也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在洛阳的庆功宴上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大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刘邦比项羽强就在于他能够用人,善于用人。

刘邦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不是全才,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的下属。他之所以能打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是因为重用了一些某些方面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刘邦表现出了一个统帅最值得称道的品格和能力。

最高明的用人之道: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许多成功人士都善于识人,又能够把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这是管理好下属的良方。许多领导者常感叹手下无人可用,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是手下没人,而是没有把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现实中,有许多人担任要职出类拔萃,但是要他改做实际工作,去执行一个任务,则未必能够完成。有的人,学问好,有见地,能提出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但让他去实际从事行政工作,却发现其无法胜任。有的人,实际工作做得很好,将他提拔到高一级的地位,反而让他无所适从。所以作为领导,知人善任是一门学问;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对自己的认识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身为领导,对部下首先要有透彻的了解,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以达到人事相宜的效果,教育的原理也是一样,因材施教才能各尽其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说人的智慧水平有差别,有上、中、下三等分。中等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等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教导方面,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点的要求。但中等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等人以下,只要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等人以上的人会是一样的。

管理学上一条著名的定理是“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知人善任,让自己的下属去做他们适合的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人才如花,艳花大多不香,香花大多不艳,艳而香的花大多有刺。艳者取其艳,容其不香;香者取其香,容其不艳;艳且香者取其艳香,容其有刺。要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就要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并且能够笼络人心,留住人才。对于有能力的人,要安排合适的岗位发挥他们的长处;对犯错误的人,要悉心教育;对待有大功劳的人,要重奖,要提拔,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力量。

苦无伯乐,乃千里马之大不幸。而遇一不能善用人才的领导,却是人才之大不幸。因为,人才也只能在泥沙遮不住珍珠光彩的信念中埋没一生,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嘲中抗争一生。而对领导者来说,善于用人,则家业兴盛;埋没人才,则既压抑了人才的发挥,也不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最高明的用人之道: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