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电”击碎经典认识顽固的硬壳——“不可能”

 高原猎鹰 2020-01-09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从简单的观察开始,然后是对比,测量,观测,试探,实验,最后是汇集资料分析研究并总结规律。后来就是不断的观测、试验、实验,分析研究,再总结。每一个周期都可能产生新的发现形成新的认识,但是新的认识很难与旧的认识相抗衡,特别是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成果的旧认识更是在人们心中形成了非常坚固的硬壳——习惯性认识,习惯性认识是阻扰和压缩新认识生存空间的硬壳。新认识没有更坚硬的物理工具是无法生存的。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正确与否关键是基础认识,基本物质是基础性认识的关键节点,电是认识基本物质的必备工具,电的硬度就是基本物质的硬度,任何坚硬的事物或错误认识都很难经得起“电”的冲击,因此我也想到了用电来攻击经典认识。要击破击碎经典认识必须从经典认识认为“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开始,用实验产生了经典认识认为“不可能”的现象或事物才能击碎经典认识顽固而坚硬的外壳。下面我就开始发动正式的攻击:

  大气中脉冲放电永远是不同的曲折放电,似乎“不可能”有人观察到直线型的脉冲放电,雷电、各种电学实验中的脉冲放电都很难见到“直线放电”。这是我挑战的第一个“不可能”。

  通过我对物质特别是基本物质建立的新认识,这种“不可能”完全可以打破,我应该可以实现连续的直线脉冲放电。空气中存在的气体分子质量都并不是很大,如果我将放电的元素变成远远大于气体分子中的氮、碳、氧的铜、铁离子,然后进行更加有效加速,质量与速度都较大的铜、铁离子就应该可以撩开空气分子产生一条直线的通道进行放电,这种想法应该是可以的,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大气中产生铜、铁等重离子。在大气中产生负离子并进行加速是不可能的,加速负离子往往会将负离子上的电子拖出来无法实现对整个负离子的加速。于是我想到了产生正离子来实现有效的加速。产生正离子的方法此前只有化学方法、电解液体和气体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在实现直线脉冲放电中都不可取,电解固体产生正离子成了我唯一的选择。

  于是,电解固体(导体)产生正离子实现直线脉冲放电的方案在我的新物理认识基础上形成:用带重金属针尖的较大球型导体作为正电极,再用光滑的较球型导体作为负极,正电极重金属针尖正对负电极。这样就可以用球型导体上大量的正电荷对针尖上的重金属原子产生较强的极化分裂作用,即将针尖上的金属原子核外电子强力地吸掉而产生正金属离子,正电极大量的正离子同时又对针尖上失去电子的金属离子产生强推力给金属正离子产生脱离针尖的能量而产生一般正离子放电;而对面的球型负电极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正电极针尖原子的电离和加速正离子的作用,并给正离子确定了一个具体的直线运动方向,由正电极的推力和负电极的拉力共同对一般放电脱离出来的金属正离子实施了有效的加速作用,高速运动的金属正离子可以有效地撩开大气中的各种较轻的气体分子进行脉冲放电,直线脉冲放电产生。但是由于正离子在大气中会消耗能量而降低运动速度,因此直线脉冲放电的距离与大气密度有关。速度降低后的正离子脉冲放电会回归曲折型放电。直线脉冲放电实验视频如下:

  直线脉冲放电的雏型:

  直线脉冲放电的变形。

  直线脉冲放电原理很简单,并没有什么不可能,人类的发现就是在解决各种“不可能”的活动中发展和进步的。本文就只讲述这第一个“不可能”的实现,下一篇再讲第二个“不可能”的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