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明崇祯青花瓷重要还要以家庭和睦为主。投入收藏明崇祯青花瓷时,要让家人知晓,家人不同意时,要多沟通、讲解,使其懂得明崇祯青花瓷的内涵、价值和升值空间未来,让她觉得收藏是值得的一件事情。本人从99年开始收藏,历经二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尝试过其中的乐趣和坎坷,抱着快乐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你会发现生活越来越美好…… 闲暇时节,或独自一人,或邀上三两知己好友,细细把玩品评,便可使人恍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遨游于岁月长河中。如追溯历史,自有文字记载的商周以来,玩古物一直是帝王、宦官、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直到清末,几乎在任何一个有学问、有身份、有地位的文人官员府第,墙上多多少少会挂上几幅名人字画,厅堂上多多少少会摆上一圈红木桌椅,案几上多多少少会供上一些陶瓷、玉雕、奇石作为摆设。 缸口外敞,平沿,深腹,腹下渐收敛,平底,近足处露胎,砂底无款,修胎平整无痕。品相完整,釉色白净,砂底细腻白中泛红,抚之温润如玉为岁月沉着之包浆,胎与釉衔接处火石红明显,只见胎体便知崇祯之典型。肥厚白釉之下透出上等浙青料之翠蓝色,隔着中间的釉面气泡小而均匀,似蒙上一层浅薄的雾气,柔丽温和。纹饰描绘山间麒麟大象,双勾外轮廓线填以青花晕染,颜色深浅有分,线条流畅自然,麒麟大象憨态可掬,一幅可爱灵兽的画面。 撇口,长颈,撇足,细砂平底。花觚器型高大,胎体坚密,釉面白中微泛青,细润均净,青花色泽鲜艳,层次分明,山石云纹与人物刻画生动。流畅的行云纹、飘逸的柳树枝条、暗刻弦纹为崇祯时代的特征。花觚的形制来源于青铜孤,是盛酒器皿,随时代的转变花觚由实用器变为陈设器,也是佛前供器之一。经嘉靖、万历朝的发展,花觚造型多样化,流行民间故事、花鸟动物等题材。 老的传世品必定会有一些运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年月的消逝中天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运用痕不相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对比僵硬,仔细调查,能够区别。假如器物入过土,也应有土侵和灰皮等被腐蚀的痕迹。新出土之物,闻之应有土香气味。如今也有人工用酸腐蚀等办法来做的,但不像真实的土侵和灰皮那样深化肌理和无规律可循,闻之则有异味。 崇祯的青花瓷相比嘉靖、万历砂土更白润,形制更秀雅。在明末内忧外患,国力渐衰的国情下,她是如何发展出风格的翠蓝青花瓷器呢? 葛士恒介绍,崇祯年间的民窑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撇口,束颈直腹,撇足,下腹突出一道装饰带,形制类似花觚而有不同,细砂平底,无旋纹痕,底心略内凹。暗刻卷草纹装饰带分别辅予口沿一道,腹部两道。青花发色翠兰,图案分三道装饰,上部绘制枝头花鸟,画法明显受到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影响,小鸟生动传神,枝蔓错落有致。下腹饰有灵芝卷草纹,近足处绘有火焰纹。此件胎土细致,器形秀雅,用于花插养神修心。 洪武朝时,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料呈色艳丽,国产料呈色暗淡;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器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淡雅,青花上有“铁锈斑”;成化到正德前期用对等青料,发色淡雅秀气;嘉靖到万历前期官窑器多用进口回青料,发色艳美,蓝中带紫;万历后期至崇祯用石子青或浙料,除个别发色艳丽外,通常都清淡无华;在清代,顺治前期多用石子青,后期多用浙料;康熙前期连续顺治,青花色泽暗淡,偶有清淡。中期多用浙料和云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蓝,层次分明,晚期呈色偏淡;雍正、乾隆时,色泽不如康熙,层次也削减;晚清各朝均有所让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我国各地古玩文物交易也日趋红火。古玩又称古董,其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陶瓷、奇石、玉器、铜器、书画、老旧家具、今古钱币、竹木根雕、古旧书籍、日用物品……总而言之,凡今天以前的东西,只要你觉得有意思收而藏之的,似乎都叫古玩,没有一个特别的定义。 俗话说只要与商家接触混熟了。就能看到真明崇祯青花瓷了,也能学到一些专 业知识了,喜欢的想买时,商家不但关照价格,而且会许诺保真。这才是收藏明崇祯青花瓷的正路。但是需要提醒收藏爱好者们的是,历史上的古玩行业讲诚信,极少买假、卖假,而当代的古玩业界由于一些假专家的误导,把明崇祯青花瓷的真伪是非颠倒了。因此市场的假明崇祯青花瓷相当畅销,造成了市场的严重混乱,使太多的爱好者认假不认真,买假不买真,藏假不藏真,把真与假的标准搞錯了,这才造成了无德且不讲诚信的商人可以放心的公开卖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