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光辉rlbr1vjwmb 2020-01-09

唐僖宗年间爆发的王仙芝和黄巢起义摧毁了唐朝的统治根基,让各方藩镇节度使由此坐大,进而导致了唐朝的灭亡。然而作为起义的主要领袖,黄巢的结局众说纷纭。他虽然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长安城,建立了大齐,还改元金统,但终究没能将这个政权延续下来。黄巢在以李克用为首的各方藩镇节度使的围攻下,节节败退,先后丢了长安、关中、陈州、封丘等重要战略要点,逃入了山东境内。而在这逃亡的过程中,庞大的起义军也分崩离析。除了战争中死亡的,大部分都投降了唐朝的藩镇节度使,这也使得黄巢一步步的走向了绝路。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关于黄巢之死,在史书上的记载存在很大争议,在二十四史中作为唐史重要依据的两唐书的说法都是矛盾的。而作为古代皇帝重要执政参考的史书《资治通鉴》上,也采纳了不少别的史料,这其中的说法与两唐书也有不同。再加上后来在敦煌出土的部分文物资料,五代到宋朝的很多文人笔记中的资料,让黄巢之死更显得扑朔迷离。在我看来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残唐五代十国时中原战乱频发,大量历史文献散失殆尽,很多文史资料中记载都源于道听途说,所以出现了不少自相矛盾的说法。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普遍的认为黄巢之死的说法大概这么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黄巢在山东兵败自刎,头颅交给外甥林言献给唐朝,用来保家眷的性命。这种说法来自于《新唐书》。

第二种说法是林言在黄巢兵败后发动兵变,杀了黄巢及其兄弟,并把家眷献给了唐朝。这种说法来自于《旧唐书》,被《资治通鉴》等重要著作采纳。

第三种说法是黄巢被部下尚让杀害,然后把头颅献给了唐朝的武宁军节度使时溥。这种说法来自于敦煌文物资料,其中的《肃州报告》的残卷有所提及。

最后一种说法是黄巢出家为僧,这种说法主要是宋朝文人笔记中提到。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上述的四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各自提出的证据证明,可仍旧无法确定黄巢之死的最终结论。一般而言两唐书是二十四史中唐史的第一手资料,可信度应该是最高的。可由于《旧唐书》诞生于后晋战乱时代,散失资料过多,编者又采纳了不少道听途说的内容,所以可信度就下降了不少。而《新唐书》是宋仁宗时期由宋祁和欧阳修主编的,编撰过程中又对《旧唐书》资料进行了大量删减。这种删减一方面是处于对新的文史资料的修改,另一方面也是从宋朝大臣主观上判断唐朝历史的角度出发。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因此两唐书在真实度上被人诟病之处不少,而且又存在种种矛盾,数百年来对黄巢之死争论不休。这种争论在宋朝又衍生到了整个文化领域,大量文人投入其中。与《新唐书》同时代的《资治通鉴》便是最为典型的,作者司马光作为宋朝宰相,在很多观点上反而应用了《旧唐书》。这说明《新唐书》的历史记载在宋朝并未形成共识,反而有大量的文人支持《旧唐书》的说法。从宋朝的大量文人笔记中显示,也有不少人认为黄巢是在兵败后潜逃出家为僧,这又否定了黄巢兵败身死的结论。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针对上述的各种说法,我做了一下分析,最大的可能性却是黄巢兵败后潜逃出家。因为这种说法在某种情况下能把上述四种情况都包含进去,所以可能性很大。

从史料上看,新旧唐书的争论在于黄巢死于自刎,还是林言发动兵变。现代历史学界有种说法是,黄巢选择了自刎,但没有断气,林言上前帮了一把。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实际上有着很大的漏洞。按照《新唐书》的说法,黄巢是林言兵变所杀,同时被杀了还有黄巢的几个兄弟。难道黄巢自刎,还拉着兄弟一起么?这显然不合情理。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黄巢的几个兄弟在内乱中身亡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黄巢死亡的前后,起义军中必然发生过内乱,内乱的结果是林言掌控了起义军。黄巢可能死于内乱之中,首级被林言得到。黄巢也可能趁乱潜逃,然后出家为僧。这两种情况自相矛盾,只有一种可能统一,那就是林言得到的黄巢首级是假的。

以黄巢的流寇作风,他不是那种被人逼上绝路就自刎逃避的人。在起义军转战大江南北的过程中,他被人逼上绝路的次数不少,每次都绝处逢生。退到山东以后,起义军势力萎缩,但比在浙东打游击时却强出不少。当初在浙东那么艰苦都突围到了福建,败退到山东的黄巢还没有到绝望的程度。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因此黄巢自刎的可信度不高,但是被自刎的可能性却存在。林言在内乱后需要掌控起义军,必然要假借黄巢的名义。最常见的做法是林言声称黄巢自刎,临终让自己当起义军头领。这样他就能顺理成章的掌控起义军,带着黄巢的透露投靠武宁军节度使时溥。至于黄巢几个兄弟的死,林言完全可以推到他们不听黄巢遗言上,反正死无对证。林言在起义军中如果有这种操作,被起义军投降唐军的兵将传出去,自然会形成黄巢自刎的历史结论。《新唐书》编撰的时间距离事情发生上百年,欧阳修等人以这个结论为主,也很正常。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如果黄巢自刎是林言编出来忽悠起义军的,那黄巢的首级会不会是假的呢?我觉得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以当时的环境看,这是对林言最有利的操作。黄巢的几个兄弟被林言杀死,家眷被囚禁。首级是不是黄巢的,全靠林言说了算。古代在信息传播上有很大的壁垒,尤其是图像信息,所以士兵并不认识最高领袖,只认识顶头上司。林言随便找个人的脑袋说是黄巢的,下面的人也没法质疑,而武宁军节度使时溥也没见过黄巢,完全能忽悠过去。当然黄巢也可能真的死于内乱中,但这就没法解释后来传出的出家为僧的故事了。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从敦煌考古的资料来看,与两唐书最大的矛盾是,杀黄巢的是林言还是尚让。资料中显示,武宁军节度使暗中派人勾结黄巢的心腹,让对方暗中处理掉黄巢。又有资料显示,这个人就是尚让,伪齐争权的宰相,起义军二把手。可从两唐书看,尚让在黄巢败退如山东前已经背叛,率领一万多人投靠了时溥,所以没有进入山东后再暗杀黄巢的可能性。只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尚让利用在起义军中的人脉,联系人暗杀黄巢引发内乱。那么尚让联系的是不是林言呢?这个没有直接证据,因为林言也死无对证了。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林言在带着黄巢的首级投靠时溥的路上遇到了沙陀军,然后被对方剿灭。时溥后来向唐僖宗敬献的黄巢首级和家眷都是沙陀军交给他的,并非尚让派人转交。所以很可能尚让的确派人联系了起义军的内应,但并未起到效果。也可能林言拿到黄巢首级后想甩掉尚让,单独向时溥表示效忠。

而这整个过程中首级的真假一直未能确认,能确认的林言又死无对证,所以黄巢之死难以下结论。唐军中不少来自起义军的降将是认识黄巢的,但时溥献俘时时间太长,估计黄巢面目已无法辨认。而对黄巢最熟悉的朱温并不在长安,而是在汴州当节度使,所以也没有确认首级的真假。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五代末期流传出黄巢出家为僧的消息,而且有很多著名文人提供大量资料。这种操作在后世也有,比如清朝文人就反复炒作李自成出家,明朝文人反复炒作建文帝出家,本质上是为了推翻本朝的统治。可黄巢不具备这种属性,他既不是唐朝正统,也不是以唐朝名臣自居,反而是唐朝的反贼,没有足够号召力。而清朝文人推李自成是处于满汉之争,李自成作为汉人代表。明朝推建文帝是处于正统之争,建文帝是朱元璋孙子。因此宋朝文人推黄巢不太具有政治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历史见闻方面的记载。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记录黄巢出家为僧的宋朝文人笔记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邵博的《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这部笔记中详细记录了黄巢如何潜逃,如何投靠老部下泽州刺史张全义,又如何出家为僧。文中还留下了一首黄巢的诗,'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脱尽挂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凭栏干看落晖。'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正好与黄巢的身份相匹配。同样的内容也出现在《五代乱离记》的表述中,作者是五代至北宋的名臣陶谷。而这两位作者在当时的文人领域影响力巨大,很多宋朝文人支持他们的论述。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陶谷是五代十国时代到北宋初年的大臣,官职最高做到刑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这种高官的公信力是没有问题的。邵博来头也不小,他是邵伯温次子,爷爷便是大名鼎鼎的邵雍(邵康节)。《邵氏见闻录》实际上是三代人共同完成的著作,关于残唐五代的信息多来自于邵雍。以宋朝大家邵雍的身份,说假话的可能性也不高。这不仅仅关系到他自己的声誉,还有他师爷陈抟老祖、师傅李之才的信誉。他们都是道教隐仙派的大师,也是五代十国和宋初的名人,在政坛影响力巨大。这样的人物一言一行,也是很有公信力的。

浅析残唐(九章)黄巢之死存在很大争议,或许他在潜逃后出家为僧

综合上述的这些判断,我认为黄巢逃生的可能性很大。极有可能是时溥和尚让派人策反起义军之前,黄巢就已经做了潜逃的准备。黄巢潜逃使得起义军群龙无首,黄巢的兄弟和林言发生权力之争,最终引发混战。混战中林言胜利,找人头冒充黄巢,再向武宁军节度使时溥邀功。而时溥也需要向唐僖宗邀功,把这个事情做成了黄巢死亡的实锤,于是在历史上定论了黄巢的死。而黄巢出逃后投奔了张全义,然后找机会出家为僧。唐朝那时候忙着藩镇割据混战,也没心思关心他死亡的真假。唐灭以后,黄巢是否死亡已经不重要了,自然可以吐露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