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日本大男孩奥山由之 18岁自学摄影, 常常用最便宜的傻瓜相机让大牌买账。 也拍不出和我一样的照片。” 撰文 邱煜 自述 奥山由之 甜蜜而生活化的琐碎片段伴着轻松的配乐,看似与分手后自言自语一般的歌词没有太多联系,但组合起来却十分触人心弦。 这支MV光在Youtube上就吸引了530多万次的点击,更是刷爆了国内外社交网络。 第二个火爆全网的作品,是他拍的一支商业广告,200多名高中生,不论男女,尽情舞蹈。 让人瞌睡的教室、不许奔跑的走廊、充满回忆的体育馆、挥洒汗水的操场,一张张虚焦的、模糊的、看不到正脸的照片,他用镜头记下了最鲜活的青春。 ![]() ![]() 摄影是我的救命稻草 我今年28岁,从事摄影10年。 18岁那年我考进了庆应大学法律系,虽然是所人人羡慕的名牌大学,但我却自学起了摄影。我说不出什么摄影手法,我的想法都在照片里。 ![]() 我初高中读的都是男校,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和同龄女生相处,各种情愫忽然涌现,但我却不会表达。结果变得非常消极和自闭,和别人也相处不好,甚至不去学校了。 就在这时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我突然很恐慌,想要把自己活着的证据留存下来,想把自己没能吐露的感情、无法表达的想法都具象化,于是我紧紧捏住了摄影这根救命稻草。 ![]() 第一本摄影集《Girl》出版的时候我还在读书,拍的是我大学同学。既然对女性的感情是我消沉的源头,那用女性来表达我内心的萌动再适合不过了。 我想通过这个作品把梦和记忆之类,没有形状的东西具象化。梦境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又不尽相同的感觉,所以影集中有大约40张照片会重复出现,但都用不同方式做了细微的修改。读者发现后会去反复翻看,这个过程就像在追忆梦境一般。 为了传达出心与心的距离,我特地选了很多逆光的、虚焦的、翻拍的、隔着薄纱的照片,来表现“梦的具象化”。 ![]() 摄影集拿了“写真新世纪”奖,这意味着这个地球上,至少评审理解了我的心情,这件事让我很高兴。 大学毕业后,我工作了3个月就辞职了。当时什么都没考虑,生活啊,能不能赚钱之类的,什么都没去想,总之就想拍照。 ![]() 我和我的35名“女友” 摄影集《你居住的城市》邀请了最能代表东京的35位女明星,在东京奇奇怪怪的角落里拍照。可能是因为我拍的都是些很生活化的瞬间,才会被大家说成“男友视角”摄影集。 我断断续续花了约2年半拍摄。一开始我拍得很“自我”,踩好点让女明星过来,摆出我要的动作,拍好就结束了。说得难听一点,就像在拍假人模特一样。 ![]() 姚爱甯
![]() 在东京的大街小巷散步时,我常常会发现一些充满力量感又有些蛮不讲理的地方。比如说新老建筑之间狭窄的诡异通道;为了在不适合造房的地方盖楼而做的急转弯;阳光穿过不同高低的建筑时投下的奇怪光影...... ![]() ![]() 我还把女星们也融入了东京的线条和空隙,来强调“间隔”。我通常不会和对方打好招呼再拍,而是在对方正做着什么的时候抓拍,这也是在表达时间上的“间隔”。 ![]() ![]() Never Young Beach的歌总是能用很朴实的歌词刺到每个人的内心,听的人都会觉得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因此在拍摄《分手之歌》MV时,我也用尽量真实的方法记录下了那些只有在我面前才会出现的表情。 ![]() 我用手机拍了个伪Vlog,来模仿恋爱了很久的情侣手机里存着的私人影像,增加观众的亲近感。 视频里的女孩是日本很有名的演员小松菜奈,粉丝们在看的时候肯定会迷惑这个视频到底是不是她男朋友拍的。想想就觉得很有趣。 MV看似经历了春夏秋冬,去了好多地方,实际拍摄只花了1天半。拍摄前我花了很长时间准备,看了好几十人的手机、好几百个恋人间的小视频,发现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横屏和竖屏会随便切换;时长都在1分钟以上;室内的视频很多;会录进拍摄者的声音……你可以看看自己手机里的视频是不是也都是这样。 在这基础上我写了脚本,还设定了故事背景:女主是花店的店员,爸爸是警察,妈妈是教师,两人住在哪里,在交往的第几年做了什么事等等。 ![]() 我也想可以看着你的双眼说出我心里的话。 但还想让你听我说话。 ![]() ![]() “艺术家才是实实在在的商人” 在拍摄一支商业广告的时候,我非常强烈地,想要向观众表现出学生们闪闪发光模样。 我希望大家在看到照片的时候,能感受到当时的声音、气味,甚至是太阳的暖意和水花溅在皮肤上的丝丝凉意。 ![]() ![]() 一般在拍广告的时候会有很多限制,甚至还会给样图要求依葫芦画瓢。 但这场拍摄并没有规定我拍什么,只要有“喜欢”的心情就好,只要全身心地肯定“青春”就好,只要是自己眼睛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就好,地面、人、瓶子,拍什么都可以。
![]() 我不会区别对待艺术作品和商业作品,我觉得能撼动人心的都是艺术。不光光是照片、雕塑、绘画,任何东西都有艺术性,只要不刻意迎合别人的想法,只要作者能把自己的思考鲜明地传达出来,那就是艺术作品。 其实我觉得没有比艺术更商业的东西了,艺术家就是实实在在的商人。大家在创作时都会想,创作什么会带来多少价值。毕竟单纯地创作好就完事儿的艺术家根本不会出现在我们视线里。 我并不排斥被称为商业摄影师,艺术里也有商业性,商业里也有艺术性。
![]() ![]() Q:作品的灵感都是从何而来的? 不仅要在拍摄上下功夫,还要去创建与拍摄对象的关联性。一个人能创造的东西很有限,不和被摄者一起创作,作品就永远都不会改变。因此每一次拍摄,我都会想着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取得对方的信任,创作出只有和ta才能拍出的作品。 我也不会去拍那种一尘不变的摆好的表情,照片的强大之处,就在于能把“一瞬”的表情定格为永恒。 ![]() Q:为什么偏爱用竖屏拍摄作品?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视频一直以来都是横屏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竖屏视频的数量才急剧增加。因为竖构图很适合拍近在身边的东西,所以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把竖屏视频默认为非常隐私的东西。 我想用竖屏的作品,来模拟出这样有亲近感的视频。现在这个时代,虚假的、造作出来的美好太多了,大家也都看腻了,反而是那些粗糙的、有真实感的影像更能抓住人心,激发人的情感。 Q:为什么特别注重挑选照片的环节? 我一直觉得创造环境和挑选照片才能被称为摄影。说实话按快门谁都会,只要能创造出一个无论何时都能拍出理想画面的拍摄环境,那就算不是我,也可以拍出一样的东西。 我在拍摄的时候想法很单纯,只有在挑选照片时,才开始落实我的想法和理念。 比如有个商业广告的作品集,主旨是“真实”,我想通过照片把观众拉到那个充满朝气的场景中,就选了很多虚焦的照片。动态的照片比静止的更鲜活,仿佛能让人又一次听到当时的声音。
![]() Q:如何拍出优秀的“男友视角”照片? 我觉得应该是“真实”吧。 我刚开始拍照的时候没有想过要拍出什么样的照片,也没有想要模仿某个风格,可能有了这样的目标,反而会在达成之后就觉得无聊。 拍摄对象无论是男是女还是物体,我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同,我只知道拍照的时候很开心,会强烈地觉得自己活着,如果没有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拍不出好的照片。 ![]() 图片为摄影集《Girl》《POCARI SWEAT》《君の住む街》翻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