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苏轼、秦观纷纷借用,喜爱不已

 摄影姥 2020-01-09

唐代科举制度,各个州县会选拔士子到京师长安应试,由礼部主持,试于尚书省,所以叫做“省试”,也叫“会试”。

考试时所写的诗,叫作“试帖诗”。这种诗一般五言六韵,有着十分严格的格律规定,因而“应试诗”往往难有佳作。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苏轼、秦观纷纷借用,喜爱不已

但唐代有“大历十才子”之冠的钱起,却似乎是个例外。他在会试时写下的《省试湘灵鼓瑟》,成为公认的试帖诗范本,其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句,更是因其隽永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苏轼、秦观纷纷借用,喜爱不已

诗题“湘灵鼓瑟”,包含着一个美丽凄婉的传说:据说上古时代,舜帝死后葬在了苍梧山上,他的妃子因为哀伤便投了湘水自尽,成了湘水女神。从此,便常常在江边鼓瑟,在幽幽的瑟音间寄托自己的哀思。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开头便点题,湘水女神翩然降落在湘水边,她轻轻抚弄起云和瑟,那声音如泣如诉。

诗歌中间八句,诗人充分发挥想象,任凭思绪天马行空。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苏轼、秦观纷纷借用,喜爱不已

那瑟声凄楚,引得水神冯夷也翩翩起舞。然而一个“空”字,却又透露出冯夷并不能懂得湘灵的哀怨,反是人间那些远游至此的旅人,为那曲声中的悲苦堕了心神,不禁悲从中来。

接下来几句,诗人更是以拟人手法,着力渲染瑟声的感染力。

那曲调深沉哀怨,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凄楚;那乐音清亮高亢,仿佛能穿透层云,直上云霄。那瑟声传到了苍梧之野,遂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苏轼、秦观纷纷借用,喜爱不已

于是山上的白芷尽情地吐露芬芳,乐声又随着流水,流过潇浦,化作悲风,吹过洞庭,弥漫了整个天地。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诗句的最高潮,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随着曲终声寂,那鼓瑟的湘水女神,不知何时失了踪迹。江上烟气消散,空余下几座苍翠山峰,伴着那袅袅余音。

关于这句诗,其实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钱起在考试前的一个晚上,因无法入睡,便在庭院漫步。此时,万籁俱寂,月光如水。他突然听到有人在吟哦诗句,那声音细而缥缈,若隐若现间,钱起只听到了最后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苏轼、秦观纷纷借用,喜爱不已

他如坠身幻梦,立刻回头,想要问问是谁,但庭院间一片静寂,月色流淌,哪有旁人?第二天他入场参加考试,试卷一打开,竟发现题目正是湘灵鼓瑟,韵脚亦和昨晚听到的诗歌一模一样,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千古留名的诗。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令主考官击节赞赏,更是让后世的苏轼、秦观都纷纷引用,喜爱不已。比如苏轼的《江城子》,“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中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秦观的《临江仙》结句更是直接借用,“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