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古装历史剧《大明风华》上线了。 跟去年的《延禧攻略》《长安十二时辰》一样,又掀起了一波关于历史剧服化道的热议。 剧我没追,不过据海报来看,服装造型确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龙袍的历史还原度很高,看得出花了蛮多心思考证。但略遗憾的是,该龙袍造型是明中后期才有的样式,而男主明宣宗却是明前期人物,这点就不合时宜了……虽说并不会影响剧情的精彩,但对一些历史底蕴深厚的观众来说,却难免尴尬。所以,今天打算借此机会捋一波古代的龙袍演变史。 以供我亲爱的读者们日后嗑着瓜子追着剧的同时,能顺带风轻云淡地秀一波学问: 咦,这清宫戏乱穿衣嘛,皇帝穿龙袍戴朝冠?五爪金龙变四爪? 艾玛,汉代皇帝穿黄袍,哈哈哈哈,快扶着我…… ——以此低调展示自己深不可测的文化修养,赢得一片仰视目光。(不用谢,我的名字叫雷锋)首先声明,本篇所谓的“龙袍”指皇帝日常穿着的常服,非祭祀或重大典礼所着的冕服。因为秦建立之初,六国中想拥立周王复兴的声音依然很多,毕竟之前周朝存在了将近800年,群众们还是相当怀念的。他祭出封建主义社会的终极大招,按照邹衍创立的阴阳五行学说,做了一番严密推算——黄帝在五行中属土德,夏朝为木德,木克土,所以夏朝能取黄帝而代之;而水德五行中为黑,于是秦朝从皇帝的龙袍到大臣的朝服、甚至旌旗都是清一水的黑色极简风,连黄河当时都叫黑水——以此证明秦朝接替周朝,乃是天命所归。只可惜理论工作虽然够严密,现实却很打脸:库叉一下,两世而亡。
△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照 到了汉代,刘邦是个大老粗,不咋讲究,所以一开始汉承秦制,龙袍也为纯黑系列。后来汉武帝比较有想法,将汉代龙袍的腰、袖部位加入红色,此后黑红相间成为汉代龙袍的主流配色。知道以上,再看到影视剧中汉武帝穿成这样时,你就可以开启嘲笑模式了:当然,正面案例也是有的,比如宝国叔的豆瓣高分剧《汉武大帝》:到了晋代,司马家在龙袍的问题上,既不效仿秦朝,也不遵从汉制,“以赤色为贵”,穿大红袍,红红火火恍恍惚惚。西晋灭亡后,经历东晋南北朝两百多年的战乱,隋朝再次实现大一统。从这时起,人民开始崇尚“以黄为贵”,黄色龙袍真正流行起来。首先,在传统文化中,黄色居五色之中,如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云:“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再者我国古代为农业大国,有“敬土”思想,五行中的土即为黄色。且这种土在古代看来是居宇宙中央的“中央土”,所以五行之中,土为尊。隋朝实现大一统后,认为自己就应该是占据C位的中央之国,不然怎么能和周边的蛮夷们(四夷)区别开来呢?于是,黄色就这样和“正统”、“尊崇”联系起来,并应用到龙袍之上。其实说到底,这跟秦始皇的操作没啥两样,依然是帝王们为自己的统治提供合理化论证的一种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隋唐帝王袍服,上面基本都有团龙纹饰,其实这是不严谨的。当时皇帝们还没有以“真龙天子”自居,衣服上大多没有龙。大家最熟悉的李世民扶着腰带、身穿团龙纹黄袍的画像,乃是明人所绘,当不得真。因为团龙图案绣在帝王袍服始于宋代,正式确定于明代。相比之下,当然是唐代阎立本《步辇图》上的造型更为可信,太宗穿着赭黄色衣服,没有绣龙一类的花哨装饰。到了宋代,赵匡胤黄袍加身,黄色龙袍正式成为皇权象征。但你去瞅瞅宋朝皇帝图谱,除了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穿黄袍,其他皇帝居然穿的全是清一色大气典雅的正红色,且并无龙形之类的纹饰。其实,不过又回到了五行学说上——认为“宋属火德”,应多穿红色。后来,到了明朝,因国姓为朱,“朱”即红色之意,所以明朝皇帝也很喜欢穿红袍。一是龙袍上的龙纹在此时期最终定型。 龙的形象更加完善,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比如头如牛头、身如蛇身、眼如虾眼、角如鹿角、尾如鱼尾等。  要知道,龙属长吻动物,头部在平面上并不太适合正面展现,所以明之前的龙头都是侧面像。直到心灵手巧的明代艺术家们勇于创新,通过模仿正面人像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正面龙纹,帝王服饰的庄严感和威慑力由此更进一步。明代龙袍纹饰的第二个重大发展是——自明英宗朱祁镇起(就是土木堡之变被蒙古俘虏的那哥们),开始加上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指的是日、月、星辰、山峦、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纹饰。宗彝[yí]为古代祭祀器物,通常为一对,象征帝王忠、孝之美德;黻[fù],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帝王能明辨是非,不掩己过。皇帝是天选之子,完人中的完人,大家好好拥护就行了。其实,十二章纹早在舜帝时期就有,秦始皇登基后废止,东汉初年又被恢复,此后一直延续到明、清。但明英宗之前,十二章纹只被绣在祭祀天地的衮冕服上,日常龙袍上并没有。绣十二章纹后的明代龙袍如下,比祖宗朱元璋的豪华了不止一点两点:说到这,大家清楚《大明风华》中男主的龙袍为啥不合时宜了吧?——朱瞻基是朱祁镇的爸比呀,他的龙袍上怎么可能有十二章纹?!其实,参照明代帝王图谱可以看到,从开国大佬朱元璋到重孙朱瞻基,所着龙袍式样都差不多,属明朝龙袍1.0版,只绣了四团圆型龙纹,比较朴素。不过跟清朝相比,明朝的那些花样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清代皇帝服饰类别很多,龙袍属吉服范畴。有明黄、月白、红、蓝等色,其中明黄是皇帝专属色,太子也不能穿。
戴朝冠应搭配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穿的朝服才对,下面有请乾隆同学给我们来一波正确示范:  龙袍通身绣九条金龙。四条正龙绣在龙袍最显眼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部位,还有一条绣在内里的衣襟上隐藏起来,这样前后望去都是五条龙,寓意九五至尊。除龙纹和十二章纹外,还会绣五彩云纹(取祥瑞之意)、红色蝙蝠纹(洪福齐天)、富贵牡丹纹、下摆有海水江崖纹(福山寿海)等。清代龙袍的制作工艺也最为复杂,一件龙袍往往需要几百甚至上千的专职织造人员、耗时一到两年制成。如今清宫剧的服装自然不可能有这等成本投入,于是绣出的龙往往是这样的:△ 乍一看龇牙咧嘴奶凶奶凶的,再一看萌萌哒是怎么回事…… 据记载,他曾多次为三织造提供设计样纸或库存样品,要求“照此颜色织新花样”,还要“光亮好”、“颜色鲜”、“服饰搭配合度”等。比如什么“不要大红,要按五色”、“其颜色还要文雅些”、“红紫颜色还要淡些”等,甚至一会儿加长,一会儿又改短,细致到令人发指。看看如今乾隆诸多龙袍的拍卖价就知道了,起步动辄百万,其中有件还曾在2006年拍出过1468万的天价……说到底,清代龙袍之所以被后世如此追捧,是因为此时期的龙袍纹饰是集历史传承、织造工艺、纹样组合、蕴含寓意等之大成的织绣艺术品中的珍宝。如今,龙袍纹饰虽不能再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但其所承载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仍焕发着无限活力。尤其近几年,“国潮”之风盛行,这些吉祥纹饰被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挖掘,并融入新技术、新潮流,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设计力和创新力。比如,值紫禁城600周年之际,高尔夫服饰领军品牌比音勒芬联合故宫宫廷文化推出联名系列—— 以康熙、乾隆的龙袍为灵感源泉,提取“二龙戏珠”、“龙翔凤翥”、“凤凰戏牡丹”等设计元素融入到现代运动服饰。以衣为语,传播传统文化,创造出独特的中国时尚。 
来,一起来鉴赏下比音勒芬是如何将传统纹饰与现代潮流完美结合的:
根据品牌属性将龙袍上的“二龙戏珠”创新为二龙各执一支高尔夫球棒,令人忍俊不禁,且融入自然,毫不违和。
 中式腾龙与西方流行的小飞船星球碰撞结合,非常吸睛;底部以江崖海水纹为元素,寓意福山寿海、龙腾虎跃。 整体以龙为主打造型,同时将寓意福山寿海的江崖海水纹化繁为简,与吉祥云纹相互穿插搭配,寓意吉祥如意、万事升平。
女装图案设计也很出彩: 
这款感觉超赞,穿越古今,将传统的龙、鹤、祥云等元素与西方寓意美好的天使和科幻飞船结合,灵趣生动,寓意富贵平安、圣洁善良。 
环绕凤身设计有龙袍十二章纹中的宗彝、火以及西式小飞船、欧式纹栏等元素,代表着中西方共同奔向美好之境,寓意美好自由、福寿绵长。
类似的龙袍纹饰创意图案在比音勒芬故宫宫廷文化联名款中还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移步当地实体店了解。 说实话,看到这些传统吉祥纹饰借由当今设计焕发出新生机、新活力,真的感到由衷开心。 一是感慨国货品牌的精进,在品质和审美上越来越好; 二是近几年“国潮风”大热,这背后其实充分体现出了设计师和消费者对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多好的事儿啊。 啥?你问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呵呵,关系大了,忘记咱们号是干啥的了吗? 咱是光荣的传统文化传播者呀,我骄傲! -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