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风物 | 水木清华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1-09

  从圆明园向东南方向前行约一公里,是同为清代皇家园林的清华园。清华园中,景观最为入胜之处,就在工字厅一带。据传康熙皇帝曾移步来到工字厅北侧,发现这里竟然是“山林变幻,环拢一泓清水;绿树点点,簇拥一栋古屋”。他不禁联想到晋朝谢混所作之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于是,这位帝王欣然抬笔,题写下“水木清华”四字。

  这则历史趣事是否属实已不可详考,但“清华”之名的由来确源自于此。

  水木清华常被称作清华园的“园中之园”,主体景观是工字厅后厦被垂杨掩映的一幢秀雅绰约的古建筑,和这方静幽的池塘。正廊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书写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淡荡洵是仙居。”由于遭受破坏而遗失,如今所挂实为后人摹写的仿制品。

  水木清华周遭的各种景致错落有序,深得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飘落,周围琼枝环绕。再加上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西侧隐约可闻的潺潺流瀑,境界幽然让人神清气爽,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学子,把此处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

  清华1915级学生梁实秋曾写道:“工字厅后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风来荷气,人在木阴’之致。我在这个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1921年,梁实秋加入了闻一多提议创立的清华文学社。每逢周六,文学社学员常会聚集在此,交流读书和创作心得。梁实秋的新诗代表作《荷花池畔》便以此命名,闻一多也曾以同名画作相赠,成为两人友谊的见证。

  26年以后,1947级学生金怡濂考入清华。进校的第一天,他和同学相偕来到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旁。这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后来回忆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大家都会背诵,所以那天我们很兴奋,后来才知道,散文中的荷塘,其实另有所指,指的是清华荒岛的荷塘。

  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学校把荷花池东侧的“迤东亭”改名为“自清亭”,并在塘北树立朱自清先生的塑像。不久后,闻一多像也落成于附近。

  两位品质高洁的文人学者,从此围绕着这方水清木华的净土朝夕相伴。他们不仅细心看护着每个清华人都难以离舍的一段牵挂,也在山林与天地间自由吟诵着自己所珍惜的诗篇,和诗中那份对祖国、对人民永恒的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