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邱勇校长出席休斯敦中美大学校长论坛并发表演讲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1-09

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前草坪的东南侧,矗立着一幢式样庄重而别致的楼房,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属典型的德国古典风格。

  这就是清华园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清华学堂。

  1909年6月,清政府把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校址,并开始建设第一座新建筑。第二年,游美肄业馆改革,更名为“清华学堂”,清末军机大臣那桐为其手书匾额。这四个字与这座建筑一起,成为中西交融、承古求变的一种象征。

  1911年4月29日,30多位中美教师和来自各地的400多名学生汇聚在这里,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学堂正式开学,从此拉开了清华百年办学历程的大幕。后来,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被确立为校庆日,成为全体清华人共同的节日。

  在建校初期兴建的第一批校舍中,清华学堂无疑是第一座“大楼”,当时被称作“一院”。周边同期建设的二院、三院现已拆除,唯有相邻的同方部还存在于今。

  1916年,清华学堂向东进行扩建,总面积达到4650平方米。西部依然为高等科学生的教室,东部则是毕业班的宿舍。各种设施带有浓厚的美式色彩,打蜡地板、双层拉窗,都相当华丽舒适。

  1915级学生梁实秋回忆说:“临毕业前一年是最舒服的一年……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炉,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这或许正是学校在留洋前让学生们预先感受西方生活方式的一种教育上的考量。

  1925年,清华创建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再加上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纷纷着力培养学生研究中国文、史、哲诸学,往日回荡英文诵读声的地方,第一次发出了国人自己的声音。短短四年,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这段群星闪耀的岁月也成为清华学堂值得骄傲的一段历史。

  施滉,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求学期间,他就曾在清华学堂楼内75号房间组织工读团,各种劳作工场都设于其中。

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夕,青年学生蒋南翔在清华学堂一楼地下室内,写出了著名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他大声疾呼,“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解放初期,学校的教学、行政等机构设在清华学堂。

  五十年代以后,梁思成为主任的建筑系迁入。清华学堂的门厅和长廊上所悬挂的琳琅满目的名画,成为当时清华人难忘的记忆。

“文革”后,学校对年久失修的清华学堂进行修缮加固。这里长期成为全校公用制图教室。后来又一度用作部分行政机构的办公场所。

  2011年4月14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仪式举行。在百年校庆来临之际,这座悠久的建筑在完成大规模修缮后,成为“学堂计划”的专用教学场所。一批国内外最优秀的名师和青年才俊聚集于此,致力于培养科学研究上的“领跑者”。

  悠悠时光,巍巍汗青。

  它是无数过客留影的背景,它更是一部浓缩的清华历史;它守望着一代代清华人无悔的青春,更以独特的魅力叙说着古今、孕育着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