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触摸着山,触摸着湖/罗时叙

 zqbxi 2020-01-09
   雾,薄如蝉翼的雾,半纱半绸的雾,把芦林湖东面犁头尖、九奇峰的丰富层次,把那些峰顶的奇石,都勾勒出来了。连那岭脊的松树都成勾勒得那么清楚,好像是几组耸立的怪石。我恍然大悟,这绵延的两座大山,那起伏平缓的轮廓之中,居然还有那么多精致而奇险的细节。我再回过头来,俯看那石门涧的云雾,也在勾勒着层层叠叠的峰峦。
  假如说,大自然是有思想的;那么,这薄雾便给我勾画出了大自然的大脑表面的一道道一条条的沟沟壑壑。
  轻轻的风,从芦林桥下的峡谷吹来,吹得满湖的闪着阳光的波光,像蓝天上的云朵那般地旋转飘动,像满天的星斗那样时而眨着无数的明亮的眼睛,时而像群孩子那样欢笑地跑散了。
  芦林山谷,百万年前,就有了湖。数十米厚的冰川搬移下来的大石头堆积在芦林山谷口子上,泉流便汇集成了一个湖。这湖,在陶渊明12岁那年,被江州的官员发现了。
  后来,那些堆砌在峡谷口子上的大石头风化了,芦林山谷的湖泊便消失了。
  1954年,这里便有了人工兴建的湖。它取名为“芦林湖”。于是,1600多年前的湖泊,又像翡翠那样,镶嵌在了这高山之巅。 
  波光粼粼,满湖生辉。芦林湖的波光,忽而把大自然的思想沉入了水底,忽而又把大自然的思想浮出了水面。
  四千年前,大禹登上庐山最高峰,俯瞰长江,思索治理洪水的方案。自此,大自然就一直渴望着庐山能够成为它与人勾通思想的佳境。那对话,不仅仅是陶渊明、李白、苏东坡式的风光歌咏,也不仅仅是朱熹那道德修养与绝对精神的“天理”命题。人与大自然的对话,应该更多的是真正理解大自然的思想--大自然的规律,真正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论证。
  16、17世纪的欧洲,科学技术大发展了。而在庐山,王阳明既欣喜于大自然的神奇:“散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却又害怕越过海洋,去了解外部世界:“莫遣扁舟成久别,炉峰秋月望君来。”徐霞客以旅行、地理考察为生存方式,背叛了儒家传统思想。可他只是往他的国度里的内陆大山中走去。他在自唐代开创、宋代朱熹振兴、被誉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的庐山白鹿洞书院,欣然命笔,却不知道在20年前,来自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已经把世界地图挂在了孔子像的眼眸之前。……
  一个个中国古代鼎级的文化大师,与大自然的思想,擦肩而过。……
  他来了!1931年,一位长硕身材,身着西装,容貌端秀,手拿西式小锤和“米突尺”,年仅32岁的教授,带着北京大学的学生,来到了庐山。他,就是李四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来中国调查的外国地质学家,一直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遗迹。李四光于1922年,在山西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自1931年起,他在庐山考察了两年,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1933年,他带着《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川》,到英国的8所大学讲学,向着西方的同行挑战。
  西斜的阳光,把湖周围的驳坎、森林中的别墅的墙面,照得那样富于诗意。这些如同交响乐中响亮的旋律的色块,刷新了我的记忆。那犁头尖的坡下的林中,曾有一栋石砌小屋,那是李四光在庐山考察冰川遗迹时的地质标本房。约在20世纪60年代,李四光把那些房产,全都献给了国家。现在,那里,是中国科学院庐山疗养院。
  阳光下,湖水又是蓝天一般的平静、深邃。湖水又变幻成了这样的画面--
  1937年,李四光在《冰期之庐山》里说:
    芦林原为若干冰舌汇集之区,直至晋桓冲为江州刺史时尚为一湖,千余年来,
  流水冲洗不已,湖水屡溃,遂决口于西北面,今之交芦桥即建于此口之下。然湖
  口之成因,不在有史以后。当冰川流行之时,此种冰流汇集之所,不得不有出口。
  冰床之逾此而出者,势必倾注于中谷之下部。冰融以后,流水虽肆其侵蚀之力,
  使湖口益深,然至交芦桥以下,则澎湃奔驰,如趋悬崖,湖口之前面,犹未失其
  昔日峻峭之象,是又一悬谷也。……
  大自然的思想,以庐山第四纪冰川的标本这一直观方式,再现在人类的前面。
  我的目光触摸着山,触摸着湖。山湖之中,浮现了李四光的艰辛足迹。他从1912至1919年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1919年到法国、德国、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考察地质和冰川遗迹。于是,他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使得他在庐山创建了中国的第四纪冰川学说。1934年,他带着在欧洲讲学的收获,在庐山召开了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国际讨论会。非常有趣,这个国际性的科学会议,居然也曾在一处悬崖上的小亭子里举行。在这个“望江亭”,司马迁、李白等等先贤泊舟望庐山的长江之滨,尽收眼底。我想,在李四光的感觉里,古代中华的杰出的文化大师,也在长江之滨瞩望着他这位沐浴了“欧风”的学子。……自这一年开始,庐山的第四纪冰川,就成了世界地质学界的一个瞩目的课题。国内外关于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一直绵延到了今天。随着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争论还会有新的深入。固然,李四光的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还在不断地接受全人类的目光的极其严格、甚至也可以说是严酷的检验;但是,我为青年李四光敢于运用全人类的科学成果,解读大自然的思想,勇于开拓,而叩山问湖,倾诉着我对他的无比的敬意。
  我想,天宇之中,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者们在说--
  追寻大自然的思想,人类才有自己的思想。
  芦林湖畔,一辆红色的仿欧洲“老爷车”旁,一对新人在照相。她穿着乳白的长长婚裙,仿佛是泻下的雾。他那乳白的西装,仿佛是傍依在岩上的云。背景是淡淡的雾勾勒着层次奇妙无比的群峰。那位新娘的子宫里,着床不久的爱情的结晶,便倾听到了大自然的思想的倾诉。
  人类追寻着大自然的思想,铨注着大自然的思想,是永远的蓬蓬勃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