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安史之乱”残局(二)—昏庸二帝治国,及唐文宗的壮志未酬

 金色年华554 2020-01-09

上篇写到宪宗在被宦官毒杀后拥戴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穆宗与后面的三个儿子——敬宗、文宗、武宗四人合起来在位还不足三十年,四人在位期间“执政作为”各有不同。总的来说,穆宗和敬宗是一种类型,就是昏庸无道,他俩游乐无度,不理朝政,毫无作为,以致宦官专权情况越来越严重,下场都不太好;文宗尚有励精图治之心,但因前两个皇帝的过度放纵,致使宦官权势日重,有点积重难返,再加上文宗处理不当,夺权失败,最后反而被宦官软禁,下场也颇为凄凉;文宗之后的武宗,心智颇深,重用李德裕,君臣互信,配合默契,改革了一系列弊政,打击了宦官,加强了中央集权,颇有一番作为,这段唐朝中后期较为平稳的一段时间,被史学家称为“会昌中兴”。

好了,上面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接下来先讲讲穆宗、敬宗、文宗朝的事,相对“有作为”的武宗留到下一篇再讲。

穆宗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所任宰相萧俛、段文昌缺乏远见,认为藩镇已平,应当消兵,于是令天下军镇有兵处每年在100人中限八人或逃或死,消其兵籍。被取消兵籍的军士无处可去,又无法从事他业,只好藏于山林。不久河朔三镇复叛,躲藏的军士纷纷归附三镇,为后来的藩镇割据进一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穆宗不理政务,终日沉迷于游乐之中,在一次游乐当中偶然“中风”,后来身体也一直没有康复。长庆三年(823年)正月初一,穆宗因为身体有病没有接受群臣的朝贺。病中的穆宗曾经想过长生不老,和他的父皇一样迷恋上了金石之药。处士张皋曾经上疏,对穆宗服食金丹事提出过劝阻。不过,穆宗还没有等到丹药毒发就在长庆四年(824年)正月二十二日驾崩于他的寝殿,时年30岁。正是贪生之心“太甚”,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穆宗驾崩后,太子李湛在宦官王守澄等(此人活跃于宪、穆、敬、文四朝,曾三度参与穆、敬、文三朝皇帝的废立,在朝中掌权达十五年之久,与朝廷朋党势力结合,卖官行为让官场风气为之败坏。)支持下登基,敬宗继位后,尚能礼遇朝臣,但他根本不把国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游乐无度较之其父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顾耽于玩乐,不爱坐朝理政,任由权宦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宰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甚至发生染工暴动事件。

敬宗在众多娱乐活动中特别沉迷击鞠和“打夜狐”,敬宗玩兴一来,也就没有了什么顾忌:力士们有的恃恩不逊,敬宗动辄就将其配流、籍没;不少宦官小有过犯,轻则辱骂,重则捶挞,搞得这些人满怀畏惧、心中怨愤。宫中宦官许遂振、李少端、鱼弘志等还因为与他“打夜狐”配合不好而被削职。于是这些心存不满的人相互勾结,企图谋害宪宗。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日辛丑,唐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后,举行酒宴,在唐敬宗酒酣耳热之际,为宦官刘克明等所弑,年仅18岁。

宦官刘克明等杀死唐敬宗后,伪造遗旨,欲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因为唐敬宗虽生有五子,然由于他自己仅十八岁,其诸子均过于幼小,难以继承大统,所以宦官首领王守澄与翰林学士韦处厚商议,立唐敬宗的大弟李昂为帝,改年号为“太和”。穆宗、敬宗二朝,前后共七年时间,由于君主荒淫无度,致使朝中一片乌烟瘴气,不成体统。唐文宗登位之前,深深了解二朝的弊端,久有振兴之心,然因地位的关系,无法将自己的抱负付诸实施。在“侥幸”得了皇位后,上台之初,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更张。

唐文宗有很强的“励精图治”企图心,非常勤政,每月听朝至多一二次。唐文宗恢复了听朝制度,每逢单日,无论严寒酷暑,必去听朝。除了听朝,他轮流找宰相群臣谈话,一谈就是半天。他把各种待制官从有名无实变得名副其实,让他们成为他的智囊团。听朝、谈话、寻顾问,使唐文宗得以了解了国计民生,得以掌握随时变化的政情。

一个英明天子的形象似乎浮了出来,使久处昏君治下的官民互相庆贺,说太平之世将为期不远了。官民们高兴得早了点,这仅是新君上任的三把火,其实,朝廷中积弊已深,且积重难返。唐文宗自然也明白,他面对的政局,乃是个烂透了的政局,要想起死回生,确实谈何容易。但无论怎样难,他当尽力去做,至少在良心上不愧对列祖列宗。他非常清楚,整个帝国的问题不胜枚举,然关键的还是三个老问题;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对节度使割据,唐文宗采取了抚、剿、拉、谈等多种方式,力图保持割据势力不要加强,割据版图不要扩大。

对以上三个老问题,唐文宗是最深恶痛绝的是“宦官专权”。他认为这是万恶之源,不彻底予以解决,他这个皇帝不仅是个傀儡,且弄不好还会重蹈唐宪宗、唐敬宗的覆徽,且子孙们也永无拨云见日之时。具体而言,唐文宗对宦官的切肤之痛,一是拭唐敬宗的宦官仍逍遥法外,这让他愤惧交加,时不时有种惊悸之感;二是拥立他的宦宫首领神策军中尉王守澄,专横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全然不将他放在眼中,因此他将铲除宦官之祸,当作了万务之首。

李昂在位期间,朝臣分为牛、李两派,各有朋党,互相攻击,众多清廉有志之士都成了党派之争的牺牲品。官员调动频繁,政权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操纵在宦官的手中。太和五年(831年),李昂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除掉宦官,但是被王守澄及其门客探听出来,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李凑。李昂中计,宋申锡被贬死。但是李昂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在经过长期的准备和策划后,文宗于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发动了铲除专权宦官的“甘露之变”,但因行动不够周全,最终导致失败。

当日,韩约向唐文宗奏报,说金吾厅后的石榴树降有甘露,是难得的祥瑞之兆。唐文宗令全体大臣、宦官,陪同他前往观看。到了金吾厅后,宦官首领神策左、右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带着宦官们来到树下,反复端详,看甘露何在。此时在一旁的韩约紧张得神色大变,满脸是汗。仇士良感到奇怪,问韩约为何如此惊恐。说话间,一阵狂风掀起了金吾厅前幕帐的一角,露出了事先埋伏在内的壮士,又传出兵器撞击声。仇士良见状,忙率宦官站到唐文宗前,说有人谋逆。李训急呼兵士来保护君主,意即让他们动手。可宦官抬起唐文宗的软舆,迅速向殿中逃去。李训拉住软舆,遭到唐文宗的叱责,又被宦官打倒在地。待兵士冲上来,仅杀了数十宦官,大部分宦官拥着唐文宗逃进了东阁门,并关闭了大门。未出多时,宦官调来了五百神策军,杀向朝臣,李训、郑注集团成员遭到了大屠杀,宰相王涯、贾谅、舒元舆等也被枉杀。

事后株连而死的朝臣达六七百人,事情大闹了十几天,京城秩序才渐趋正常。经“甘露之变”后,唐文宗诛灭宦官的计划不仅全面破产,且他诛灭宦官的壮志也从此烟消云灭。因宦官非但加强了专权,并严密地将他监视了起来,实际等于将他软禁了起来。李昂被宦官软禁后,国家政事由宦官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他对当值学士周墀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不禁凄然泪下。周墀听了也伏地流涕。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叫来宰相杨嗣复、李珏二臣,嘱咐他们辅助太子李成美监国。仇士良、鱼弘志得讯,于当天晚上就伪造遗诏,废太子为陈王,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炎登上朝堂接见百官。李昂闻知也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没人敢反对。正月初四(840年2月10日),李昂带着无限的惆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太和殿,享年三十一岁。

文宗去世后同月,李炎在众宦官下继位,是为唐武宗,次年改元会昌。请留意下篇武宗朝作为的“会昌中兴”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