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问集》326、“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怎样的境界呢?

 一人笔记 2020-01-10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需要想象力。

【意境境界和感觉有关,当代没有符合人书俱老的书法家。】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出自孙过庭的《书谱》。

孙过庭(646~691),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书谱》这本书是最重要的书法理论书籍,引用最多的书论。

如果把提问提到的补全,那么意思就更明确了。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学书初谓未几,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看到上面《书谱》的内容,就想到《兰亭序》的”永“,永远有多远。

平正险绝,复归平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这样的历程,我们近现代没有书法家能够达到。

启功先生做到了吗?

现在很多人喜欢的启功体,也并没有达到,平正险绝,复归平正。

启功体并不注重单字笔画,让启功体难以达到非常高的高度。

【一人有感】

我们不可能知道《书谱》作者孙过庭,他心中”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怎样的境界,需要这个人的字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一个活到58岁,一个只活到42岁。

想来想去心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符合”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1月10日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