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古国——夨国,西周时称王,与众多姓氏的贵族有联姻

 9tx22v工人 2020-01-10

夨(cè)国,是一个古籍中不存在的古国,但根据出土铜器铭文分析,夨国应该早在商朝时就已存在,推测商末时参与武王伐纣,方得以在周畿内立足。古夨国的地理位置在哪?卢连成、尹盛平《古夨国遗址墓地调查记》中认为汧(qiān)水上游陇县南坡和下游宝鸡县贾村属于古夨国地盘。夨国是一个颇有战斗力的国族,出土铜器揭露它曾侵略过周边许多国家,跟散国争抢土地,甚至灭掉了一个同样不见史载的“弓鱼”国。

西周古国——夨国,西周时称王,与众多姓氏的贵族有联姻

近代有学者认为夨国就是吴国,陕西陇县境内有吴山,吴国的始封地在此一带,江苏的吴国是后来迁封的,但是这么一来太史公“太伯和虞仲,亡如荆蛮,文身断发,建勾吴”的记载就要面临挑战了。黄盛璋《铜器铭文宜、虞、夨的地望及其与吴国的关系》中经过一系列论证推翻了以上说法,认为古籍中的“夨”字看似“吴”字省口,其实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字,虽然早前“吴”通“虞”,但对于国名,古籍和出土铜器中从来没有相混淆,吴国就是吴国,虞国就是虞国,泾渭分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陕西宝鸡境内先后出土了“夨王簋”、“夨王簋盖”以及“夨膡盨”等夨器,基本为西周中期以来器物。梳理这些夨国器物再对照附近国家的零星国史,使我们可以对西周古夨国的形成和发展及最终去向有个大概了解。首先该铜器铭文证明西周时夨国国君已称王,可见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西周时凡称王之国都不是周之同姓,当为归顺周室的蕃邦。关中的姜戎之国非常之多,称王者也不少,如“吕王鬲”之吕国,“乖几王尊簋”之乖国,“丰王斧”之丰国等等,这些国家与周王关系均为密切,故这支夨族很有可能也来自姜戎,总之,不是姬姓。夨国既非姬姓,而吴国和虞国都是姬姓,进一步可证夨国跟吴国、虞国没有任何关系。

西周古国——夨国,西周时称王,与众多姓氏的贵族有联姻

夨王簋盖

“夨”的甲骨文像一人大步奔走,头部略为倾斜,像是遇到了什么紧急之事。这让我们想起了“吴”字,古代写法为“吳”,多了一“口”,通常解释为“奔走呼告”,之所以把夨国说成吴国,应该也是从这一层意义中延伸而来。不过笔者以为“夨”的甲骨文可能跟“矢”有关,两字字形接近,但后世对于这两个字的释义却不尽相同。“矢”的甲骨文是“向天正在射箭”的象形。上有尖利的锋头,称为“矢镝(dí)”;中间一段为“矢杆”;箭末扣弦的地方为“矢栝(guā)”,有带燕尾状翎。“矢”就是用竹或木制成的弓弩的箭,是原始人类发明的具有里程碑式的狩猎武器,它经过了漫长的改良,集中了古老先民的智慧。古书上说:“剡木为矢”,早期所谓的箭不过是将木削尖即成,从“矢”的甲骨文来看,它已经形成了呈三角形的锋利箭镞。有的甲骨文在箭头两边还有作装饰的点状,应该是表示箭发射出去时产生的气流,可见威力已经不可估量。当然“夨”跟“矢”到底有没有关系还需进一步证实。

西周古国——夨国,西周时称王,与众多姓氏的贵族有联姻

西周夨国跟不同姓氏有过联姻,“夨王簋盖”铭文有“夨王作奠姜尊簋”的记载,这是夨王为即将出嫁的女儿奠姜作的媵器,那么夨国与奠国有姻亲。奠,即为鄭,也就是后来的郑国,不过铜器上的“奠”应该不是姬姓郑国,而是商代遗留下来的子姓奠氏贵族,后来郑桓公所建郑国就是在此基础上组建的,西周末年举国东迁。另根据“散伯簋”铭文:“散伯作夨姬簋其万年永用。”推测夨国跟散国也有姻亲。照铜器铭文推测,散国当为姬姓,位于夨国的东南方向,两国紧邻,国力不相上下,族人皆擅战,因而双方时有磨擦。四大国宝之一的“散氏盘”铭文记载了夨国侵犯散国,遭到散国反击,可能散国在其同盟国的援助下打败了夨国,于是夨国割让田地给散国作为赔偿。

夨国的结局不见史载,出土铜器也无蛛丝马迹可寻,但根据《史记》,东周初秦襄公因勤王有功始获诸侯得周土,后将都城迁到汧邑(今陕西陇县东南),此地正是夨国故地,照此推测,夨国或亡于西周末年,夨氏族人可能融入了秦部族。

文/堰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