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韵 || 腊梅随笔

 阿福根 2020-01-10

腊梅随笔

作者:张华

今年的冬至仿佛与大雪相约好了似的,先后出现在双休之时,也恰逢连日阴雨之后的太阳首次露脸之际。户外的温度虽是没升什么,但阳光普照之下,予人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蓦然想起宋代诗人胡寅的《腊梅》一诗,“不辞开后苦寒侵,为与骚人托契深。可但风光回岁律,更分华色掞儒林。欲歌白雪词难和,试挽幽香力尚禁。等是美名无玷染,腊梅何事色如金”。诗中皑皑的白雪,遗世的腊梅,丝丝的清香,相映生辉,构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神往而感叹。

重庆的冬日是少雪的,即使到了数“九”的冬至,也是极少的。但却绝没有宋代诗人卢梅坡所说“有梅无雪不精神”之状况,倒是“有雪无诗俗了人”才是真的。于是就想趁着难得的冬日暖阳赏一回腊梅。

在重庆赏腊梅非北碚区的静观镇莫属,也是中国腊梅之乡三大地之一,而且还是唯一的一个乡镇。另外两地,河南省鄢陵县以及湖北省保康县。

静观的腊梅观赏区分为A、B两个区,A区位于素心村,B区位于万全村。

经兰海高速,从云汉大道下道,迂回曲折盘山而行,山道上见着不少观梅之人和车。到得B区观赏地,却是遍山遍坡光秃秃的腊梅树,以及那零落飘舞的黄叶。失望之余问及当地人,他们说:“好早呢”。听得此话,顿感哑然,心却想着,“怎么会呢?已然隆冬了呀”。当地人劝我们到A区一看,说那里开了些许。听得此说,抱着“既来之则安之”又向A区出发。

到了A区门口,已然见着不少卖腊梅的。还算比B区像样一点,至少有些腊梅之乡的样子了。

到了赏梅区,仍然没看到盛开的腊梅,不过好歹眼见着枝丫上挂着些许的花蕾,总算给人予希望而不是B区的失望,算是有了一点慰籍。

出得A区门口,看着卖花之人摆放的腊梅,委实可爱。那一朵朵形若吊钟的腊梅花,疏密有致地点缀于枝丫上,显得那么的温润典雅。

拿起一株腊梅置于鼻下,深深一吸,一缕艳而不俗的浓郁香气霎时侵满心脾,不由自主地闭上了双眼,竟至陶醉了起来。脑海里却是一下浮现出唐代诗人崔道融的诗句:“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卖花人见我如此,遂笑道:“看你如此喜欢腊梅,买一枝吧!”我睁开眼笑应道:“好吧!”

其实我对于腊梅的喜好,倒不全是它的傲骨高洁,岁末冲寒而开的浩然正气,还因为它承载的一些历史,那些历代文人对它的咏叹诗词及史迹。这或许出自于自己比较喜欢看史实的缘故吧。

毫无疑问,历代诗人对百花的咏叹诗词中,数梅最多。诸如,“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等。

在诸多咏梅诗词中,我倒认为有个人值得一提,他写的《腊梅》一诗中,其中两句对偶堪称经典,“枝横碧玉天然瘦,蕊破黄金分外香。反笑素黄浑淡抹,却嫌红艳太浓妆。”两句对偶脱俗清新,情怀高远。大凡定然都认为必是中原文人翘楚之作,其实作者是契丹人,是蒙古帝国的大政治家耶律楚材。因为他,才使华夏文明延续不断,也才使后来的我们知道自己的华夏历史。

耶律楚材自幼学习汉文化,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

在他入仕辅弼成吉思汗及窝阔台汗三十年间,出台了许多举措,采用汉法,开科取士,重用中原文人,使得蒙古帝国的游牧文化在适应华夏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为后来的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也让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其功不亚于秦朝之王翦、汉朝之张良、蜀之诸葛、唐之房玄龄,且有超越之实。如非他,当今世界文明古国并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国不复存焉。

作者简介:张华,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喜好散文、诗词,作品散见于网络文学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