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主持人李艾在《新生日记》里的一番话上了热搜,她说:曾经对两性关系没有安全感,认为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决定不是找什么工作,不是去哪里生活,也不是嫁什么样的男人,而是给孩子找什么样的爸爸。因为工作可以换、地方可以换、甚至老公都可以换,但孩子的爸爸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不管你以后对这个男人爱也好,恨也罢,他是孩子爸爸这件事是不可能再改变的事实。 选择一个男人作为结婚对象的时候,女人不仅要考虑爱情,也要考虑一个男人胜任父亲的能力。可一个未婚的女人,要凭什么判断这个男人适不适合当孩子的爸爸呢? 巧合的是,时隔23年,经典奥斯卡电影《美丽人生》在全国院线重映了,影片中的男主“基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强大父亲的形象。《美丽人生》的主人公基度,是一个普通从乡下来到城市的青年。他来投奔亲戚,想在这个城市里开个小书店为生。他很擅长编故事,随口就来,一会说自己是这一带的王子,一会说自己是罗马教的督学,看起来极其荒唐不靠谱。基度的爱情源于一次偶遇,途经一座谷仓塔楼时,他遇见了姑娘多拉。他对她一见钟情, 称呼她为“公主!”并把自己当作了落难的王子。他站在桌子上跳舞,夸张的表演,只为博美人一笑。和那些一脸严肃的官员比起来,他像个成人世界的小丑。但他又是那么特别,他的幽默感是毫无束缚感的生命力,成功吸引了多拉的注意。像所有爱情故事一样,多拉有一个“无趣但正确”的未婚夫。家里人都逼着她嫁给这个“正确的人”。多拉却抛弃了一切,嫁给了脑洞清奇、热情似火的基多。然而幸福的家庭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在儿子乔舒亚五岁生日的那天,基度一家被纳粹抓走,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如果说电影前半部分在铺垫基度的性格, 后半部分就在讲这种性格在面对极致苦难所散发的人性光辉。他告诉儿子,这个地方正在进行一场游戏,游戏的唯一要求是:躲起来,不能被别人发现。如果你违反了三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劳作无比残酷,他却兴奋地跟儿子炫耀:我今天得了48分。于是,冰冷的监狱,凶狠的士兵……在儿子眼中都成了一场积分的游戏。为了安慰妻子,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而且,他趁着在餐厅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安慰了妻子的心。就在盟军将要来的前一夜,纳粹决定杀掉集中营里的所有犹太人。这天夜里到处是杀人的枪声,父亲将儿子藏在一个垃圾桶里,他想去找妻子。就在他被枪毙的最后一个拐角,他路过了藏着儿子的铁箱子,他知道儿子正从箱子的缝隙里看着自己,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样子,惹得儿子笑出声来。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也让儿子相信这是一个游戏,不要害怕……砰,拐角处枪响了,儿子脑子里留下的,是父亲最后的滑稽模样。第二天清晨,终于,盟军的坦克开进来,所有纳粹都撤走了,儿子钻出里铁箱,哇,一辆真的坦克,这就是奖品!儿子与妻子终于在阳光下团聚在一起,他的儿子兴奋地告诉母亲:妈妈,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这时候你再看这个又瘦又矮小、像小丑的男人,觉得他高大伟岸了许多。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但最后的胜利者,却属于一个父亲的爱。我们回过头看基度,全片中有一段话很好地呈现了他的性格。基度在叔叔的餐厅做服务员,叔叔指导他如何做服务员,他说:你看到鞠得太低的向日葵直不起来,那就意味着它们已枯死! 之所以在悲惨的时代和社会命运之前,人类总可以有选择,总会“赢”,是因为:虽然环境不可以改变,但是人类拥有自由意志,只要我们认为自己不是命运的仆人,我们就可以不是!可以说,这也是基度的人生哲学——他从来不被环境定义,他一直都在选择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基度最厉害的本事是:所有普通的现实事件到了他那里,他都有能力把它转化成另外的“意义”。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每个人的定义不同,客观世界呈现也就不一样。哲学上的命题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纯粹客观的事物,所有客观都有主观的烙印。基度一直带着这一种主观的精神力量。即使在贫瘠、甚至危急万分的生活中,他会告诉你他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并且让你相信。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他始终不被恐惧占有,而是做自己的主人,选择尊严。基度的精神本质,是他总在做一个现实“转换器”,拥有一种可贵的爱的创造能力。记得网上有一张经典的图片:下雨,一个父亲给儿子撑伞,伞都打在儿子头上,自己的背上全都淋湿了。这个画面感动了很多人,因为它暗喻了一个经典的父子关系——父亲对儿子的“庇佑”。所有的父亲都用他最大的力量把孩子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不但保护,而且是托举,渴望他走到更远。哪怕他现实社会中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父亲,他也在尽其所能完成这样的职责。然而现实中父亲的保护和爱里包含的具体内容,却各有不同。有一次聊天,他下定决心似地对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不会给我的儿子买房买车,我就是赤手空拳来到北京的,我没有,他凭什么要有,他也得自己去拼。”他每天都是这样跟7岁的儿子说的,“你的一切都靠自己,将来我什么都不会给你!”第二个父亲,他是一个创一代里成功的企业家,随着年纪的增加,他最担心的是儿子接不了班。每天他看着儿子,最大的心情是担忧和焦虑。而儿子的状态更可怜,二十出头,战战兢兢地混在一堆三四十岁的老男人人群里,那些男人都是公司的股东高层或者重要合作伙伴,他在为接班做准备,但是处处感到这些人的不信任在碾压他。这两个父亲无一例外爱孩子,希望孩子好,也要比自己好;但是他描述的,却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不奋斗就一无所有,谁都看不起你。”——他对儿子的这种期待,藏着他一辈子在寻找的关于“自证”的恐惧、匮乏。父亲看他百般不担忧,生怕一生奋斗的基业砸在不成器的儿子手中。虎视眈眈的还有父亲身边的所有合作伙伴,身为继承者,坐上高位意味着德不配位的自我怀疑和恐惧。我时常会想,面对自己的孩子,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向他描述这个世界。作为儿子,在怎样的激励下能拥有美丽的人生?这里不仅仅有物质传承的问题,更是精神传承的问题。上述两个父亲不可谓不“强大”,一个是奋斗者,一个是成功者。但是他们内在和 这个世界的基本关系却很“丧”,这导致他们传递给儿子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紧张的、恐惧的。怎么做父亲,才能真正提供力量和庇护呢?首先问我们自己:内心有没有力量和安全感?如果我们自己就被“丧”主导,那精神上的弱小症还会传下去。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第三个父亲,他其实很关注孩子的生存力,但他也是特别担心他做不到,因为他埋怨自己孩子“慢吞吞,性格温吞”。他的原话是说,“我等他可以,可长大了谁等他?社会上谁会迁就他?”所以他在家里就非常严厉地催促儿子。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很容易哭,情绪不稳定。你这么容易哭,长大了别人一说你,你也哭吗?能不能坚强一点? 一个人不会因为外界的打压而长出内在力量来。反而,内在力量只能通过呵护和鼓励,才能感觉自己安全,才能愿意生发。长大了的挫折要长大了再面对,孩子小时候需要很多爱,去长大。而且外界越是残酷,他心里就越必须有一个人包容宽容他自己。而这构成他一生自我相处的方式,他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正是早期父母和他相处的方式的复制版。 在我看来,总用残酷的一面教育孩子的父亲,那是在诉说父亲本人的失落,以及对世界的不信任。“世界”在他的诠释下,要么是一个庞大的弱肉强食的竞技场,要么是一个落后就出局的冷漠之地,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会接受这个暗示,会“说服”自己表现得强大,但这和真正的强大是两回事。在《美丽人生》这部电影中,你可以说它是极度虚构的、浪漫主义的情怀,不现实,但正是因为不现实它才感动了我们,因为我们尚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这种传递爱的创造力。最好的父亲,是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而不是过早把残酷植入给他们;在恐吓、挫折、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了或许也会有效地生存,但是和世界的关系将始终是“不美丽”的。做一个好父亲,不仅是靠“拼爹”资源,更多的传承要靠精神传递完成。电影《美丽人生》中,即使在集中营这样残酷的环境里,幼年的孩子仍然感觉世界是接纳他的,这样一个美好的梦从没有破碎。“相信有一天我总会碰到那辆真的坦克”,这种希望和感觉成为他的真正护佑。年幼的孩子需要一个父亲撑起的精神童话,让他和这个世界有美好的关系,然后以这个为模版长出自己美好的一生。这个从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儿子,其实用不了多少年,就会从历史课上学到集中营到底是什么,就会知道真相是残酷的;然而与真相一同到来的还会一个如梦初醒,那场游戏的真正含义,其实是让他理解父亲是谁、真正的爱是什么。他一定会长大到去面对真相的,但是前提是,他要等到那一天。他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真相,还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真相,才能用爱去转换残酷。电影的最后,当年的小男孩用苍老的画外音说:“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 他从父爱里得到的精神财富帮他度过了美丽的一生,这时候你才明白为什么这个电影要叫“美丽人生”了。根据调查,女性心中最渴望的男人的特质:排名第一是负责任,第二是有上进心。但我说,除了这些跟家庭繁衍有关的男性角色的标准外,“浪漫”是一个男人更本质的品质。这个浪漫,不是送玫瑰花这种浪漫,而是富有创造性的情感能力。多数男人从小被训练形成的自我,是达成目标的男性特质,很少有人要求他们具备情感能力。然而他会不会爱,能不能够具备强烈的爱的信念,这件事才决定了他身边的家人是否幸福。《美丽人生》的电影只不过用极端的形式,把这种选择放在了生死面前。但浪漫的精神放到哪个年代都是不变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一种面对生活残酷现实时很大的乐观力量。一个男人的终极“浪漫”,是他的情感品质,是否具有提供支持的功能。基度从未放弃表达爱,选择着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作为父亲,他送给儿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也一样相信“人生是美丽的”。每个父亲都是极度爱孩子的,但爱的能力各个不一样,希望这个电影可以给我们一些提醒:作者简介: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咨询师,前大型婚恋网站主编,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情景式女性写作疗愈推广人。公号“Miss蘑菇姑姑”(housewife-on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