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

 潍坊北海道 2020-01-10

作者|王子俊

       兰亭是一个地方,在中国的江南。《兰亭序》是一篇文章,写的是一帮儿文人在春天里喝酒作诗的事儿。《兰亭序》也是一幅书法作品,尽管那个人当时写这副字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个人就是王羲之。

       那个年代的人多少都有些个性,“竹林七贤”啦谁的,留下很多有意思的传说。关于王羲之的传说也不少,大抵有三类。一类当然是刻苦学习励志类的。比如,从小酷爱书法,刻苦练习,妈妈送来了馒头,本来要蘸蒜泥吃的,结果蘸到了墨汁,弄得满嘴黑黑的。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都是这一类的。羲之爱鹅,山阴道上,写字换鹅之类的故事,也可归于此类。一类是张扬个性潇洒类的。说的是有个大官有个漂亮女儿,听说王家子弟都不错,就去选女婿。其他兄弟们都做出气宇轩昂英明睿智才华横溢的样子,只有王羲之,坦腹东床,露着肚子很惬意的睡大觉。大官一看,呵,这家伙比我架子还大,竟然选了他,作为东床快婿。一类是做官失败归隐类的。前两类或属于杜撰,此类肯定是真的。王羲之人很好,字也好,文章也好,但不懂政治,不懂人情事故。曾经有个同事,王羲之不太瞧得起人家,后来人家晋升成了自己的上级,王羲之竟然往上打报告,请求把这位上级给调走。以他,这故事倒是很可信的。

       永和九年,正好是春天。王羲之受邀参加一个聚会,名为修禊,缅怀祖先、驱邪祈福,实则是一次酒会和文展会。具体时间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参加人有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地点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事件是“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做不出诗则饮酒,形成诗集后,王羲之写序。《兰亭序》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章虽短,但留下很多经典词句。崇山峻岭,天朗气清,群贤毕至,畅叙幽情,曲水流觞,放浪形骸,等等,可谓满目珠玑。约略读了几遍,“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感觉作者的思想还是比较迷茫,似乎反对道家关于养生、长寿之类的思想。文章大致意思好像是:时光是流逝的,风景是优美的,宇宙是浩瀚的,事物是繁杂变化的,人生是无常的,那么多道理是无论如何搞不清楚的,活着就很好,随缘度日吧。

       那次聚会上其他人写的兰亭诗也都是描山画水,吟风弄月,谈玄论道,意无所指,心无所系,飘飘然,醺醺然,离现实很远,离心灵很近。这些诗大概很对王羲之的品味,读了心情大好。于是趁着酒意,欣然命笔写序。心情舒畅了,字也写得顺畅极了。“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随意动,行云流水,一笔一画间,如见巍巍高山在,如听潺潺流水声,似闻郁郁黄花香,犹见青青翠竹影。

       一篇神作就这样诞生了。

       《兰亭序》既成,传说羲之自己也相当满意,又写了几通,都不如第一次写得好。于是就算了。毕竟时过境迁,事过境迁,人过境迁,何必执着停留在三月初三那一天呢。想是王氏子孙,不少喜爱书法的,于是珍重这张字,世代流传了下来。

       一直到了唐代,有个叫李世民的人,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想方设法搜罗了很多。后来终于派人,采取不太光彩的手段,弄来了《兰亭序》。让冯承素做了摹本,分别赐给内宫和臣子。传说临终之前,太宗叫来儿子李治,严肃的和他谈话。很肯切地说:你看我把江山都给了你,我喜欢《兰亭序》,你就把它给我吧。于是,兰亭葬于昭陵。

       历代临摹《兰亭序》的人很多,临得好的没有几个。虞世南、赵孟頫是其中翘楚。有个叫杨凝式的人,据说临得也很好,“下笔便到苏丝栏”,但没见过他的临作。他的《韭花帖》风度凝远,萧散有致,确有兰亭笔意。但兰亭之后,又有哪张好字没有兰亭笔意呢?

       时光荏苒,N多年后,国学兴起,书法大热。临写兰亭者如同过江之鲫。某君临池数年,耗费纸万张,墨千觞,某日,终于把书法变成了钱。“共 16斤,两毛一斤,三块两毛钱。”

       “等我练好了书法发财了,就和你婚。”放下手中的《兰亭序》,他淡淡地说。听完后,她心里暖暖的,她想,没有比这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承诺了。

       “等我写字发财了,我就买房买车和你结婚。”放下手中的《兰亭序》,他暖暖地说。听完后,她的心里拔凉拔凉的!她想,这大概是最婉转的分手了。

       ——本文刊载于2017年《北海道》夏季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