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逼上梁山的善良之人—林冲

 人之意 2020-01-10

林冲是《水浒传》中一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人物。《水浒传》的主题是表现“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但在一百零八个上梁山的人物中,真正是安分守已,奉公守法,一再退让,却步步被逼,走投无路,最后只好拼死反抗,上了梁山的,唯有林冲。其他人上梁山,都有这样那样的过节:宋江杀阎婆惜,无论如何也是人命官司;发配江州又不安分,竟在浔阳楼题反诗,官府捉他自有道理。武松尽管是替兄报仇,但擅自杀西门庆、潘金莲,终究是私斗;而血溅鸳鸯楼更是骇人听闻,“无法无天”。杨志也算小心谨慎、恭勤守法的人。他遵遇泼皮牛二是他的不幸;试想,他如果不想升赏,他也就不会有黄泥冈的失败。这些人的被逼,自身都或多或少要负一定的责任。唯有林冲,他是真正的无辜受害。林冲的血泪遭遇最能体现“逼上梁山”中的这个“逼”字。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固定的满意的职业,有温馨幸福的家庭;妻子美貌贤淑,生活美满安乐,可以“每日六街市游玩吃酒”。但是祸从天降,他妻子到岳庙烧香,被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撞见,惹起了麻烦。原来,这个高衙内“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他一见林冲娘子就“好生着迷心要把林冲娘子弄到手。林冲的悲惨遭遇就从他的幸福家庭开始。林冲的被逼故事就围绕高俅一伙人施设种种阴谋毒计务必害死林冲从而把林冲娘子弄到手而展开。

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全过程

林冲是京师八十万禁军—“天子之卫兵”的教头,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望。他是枪棒教师,武艺超群,这都使高俅等要除掉林冲的打算具有相当难度。于是高俅及其爪牙才由易渐难,由小到大布设圈套,正像其爪牙富安所说,

“轻则便刺配了他,重则害了他性命”。

他们先是设计让与林冲“自幼相交”的“好友”陆谦去把林冲调开,然后骗林冲娘子去陆谦家与高衙内相会。此计不成,下一计立即升级,高俅亲自出面,通过套林冲买宝刀骗他走到太尉府的白虎节堂,然后诬陷他“欲杀本官”。谋刺太尉自然是该死的罪过,但遇到开封府一个正直的孔目替林冲回护,没有判斩,而是发配沧州。第二计又失败了。

高俅等的第三计是买通防送公人于半路上杀害林冲。此一计被鲁智深识破,他在野猪林救了林冲,并一直保护他走到沧州。高俅等为害林冲用的功夫不可谓不大,但连遭失败。他们仍不甘心,最后又用更加毒辣的手段,把林冲调去看管大军草料场,再乘大雪夜去放火焚烧草料场林冲或者被烧死在里面,或者即使逃出来,

“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此计必致林冲于死地。而林冲对这场殊死的搏斗开始时并无清醒的认识。岳庙里高衙内调戏他妻子,他仅当作一般的泼皮滋事,忍让了之,反劝赶来帮助他的鲁智深说:

“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权且让他这一次。”

善良的林冲绝想不到他的“本官”会对他耍阴谋下死手。所以当他中计买下那把高太尉作为诱饵的宝刀时,把玩之余还想着:

“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

一点儿警惕心也没有,于是又演出白虎节堂的那一幕。直到这时,林冲才如梦方醒,明白了这切都是高俅的设计陷害。但是,觉醒了又如何呢?

一个小小的武术教师面对着深受皇帝宠信的太尉,认识得再清楚也无可奈何。前一次在岳庙,他是主动忍让;此时已身陷囹圄,他自顾不暇,只好被迫忍让。遭到流配的刑罚,林冲的态度,一是准备老老实实地服刑;二是写张休妻书,既是对妻子的爱护,同时也是他此际唯一可能采取的自完之计。但林冲想得仍然太天真。在他想到写休书之前,高俅等已经安排好在半路上杀害他的办法。高俅对林冲要斩草除根,想当囚徒也不行。但高俅的计策尽管周到,却没有想到半路里杀出一个鲁智深。直到此时,林冲仍然抱着委曲求全的态度,劝阻鲁智深不要杀掉两个防送公人,幻想高俅就此住手,他有朝一日能“挣扎得回来”与妻子团聚。大军草料场的火光惊破了他回家团聚的梦想,此时他再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奋起反抗。于是他手刃了陆谦、富安和差拨三个奸贼。林冲就是这样在求生存的斗争中由忍让,忍让,再忍让,直到忍无可忍,最后才爆出愤怒的吼声。林冲杀死陆谦等三人,不仅是他对高俅的坚决反抗,而且是他同原来为之尽忠效力的朝廷的彻底决裂。

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梁山。

小说对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全过程作了真实、细致、生动的描写,成为《水浒传》取得高超艺术成就的标志之一。

在林冲被逼的整个过程中,直到火烧草料场,他始终都处在被动的地位。他好像风浪中的一只小船,任风吹浪打颠来簸去。他是事件的中心人物,但事件的发生、发展、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却不是由他决定的。围绕林冲,小说展开了一系列人物,以他们对林冲的爱憎态度鲜明地分成两个圈子:以高俅为中心的人物极尽兴风作浪之能事,务求致林冲于死地;而以鲁智深为中心的人物则千方百计地关心、保护林冲,一次次把他从绝境中挽救出来。斗争产生的原因并不大,仅仅是为了满足高衙内的一时欲望,但斗争的发展却演变出许多可歌可泣甚至惊心动魄的故事。

高俅是迫害林冲的元凶。

他以掌管国家军政大权的太尉之尊,不仅是高衙内、陆谦、富安等一伙破落户无赖的后台、靠山,而且在施行“擅闯白虎堂”计中,他亲自出马,当面撒谎,给林冲扣上“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的重大罪名,吩咐开封府尹

“好生推问…处决”,

在构织林冲罪名中起了关键作用。他们以后采取的几次行动中,他未再出面,但那几次行动都需要动员其他部门的要紧人员参加,尤其是火烧大军草料场,不是小可的事,必定都是经过高俅批准才可能进行的。《水浒传》正是通过高俅在林冲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对宋朝廷的腐败状况作了深刻而形象的揭露。

高俅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

据宋·王明清《挥慶后录》卷七《高俅本东坡小史》记载,他的发迹史大体与《水浒传》开头所叙述的相符。高俅起始不过是一个侍仆,但确实“笔札颇工”,尤善蹴鞠,是借王晋卿给在潜邸的端王—后来的徽宗皇帝送小礼品而交上好运的,

“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

高衙内是林冲事件的祸首。

小说对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很深刻。他是高太尉的干儿子(实际是亲叔伯弟),

“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惧怕他权势,谁敢与他争口?叫他做花花太岁”。

他整天无所事事,百无一用,玩也不过是用“弹弓、吹筒、粘竿”去捉个鸟虫之类,在酒足肉饱之余,也就只能凭本能去找女人。容易到手的也容易生厌,越是得不到的才越使他着迷,是这类子弟的通病,所以,他专门做无事生非的事情。高衙内被林冲娘子严词拒绝以后,竟然患上了相思病:

“自见了多少好女娘,不知怎的只爱他(指林冲娘子),心中着迷,郁郁不乐。”

他的“郁郁不乐”就成了林冲家破人亡,陆谦、富安、差拨死于非命,大军草料场焚毁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起因。

高俅、高衙内这类人的思维方式与平常人不同。

如果高衙内稍微收敛一下,按照当时社会的惯例,像其他贵族一样他可以娶三妻四妾,而不必去抢夺林冲的娘子,想一想抢夺林冲的娘子会给高太尉的名声带来多么大的危害,这些事件就不会发生。如果高俅稍微收敛一下,对高衙内的这个非分之想予以训斥,这些事件也不会发生但是不,他们想的与平常人正相反。高衙内觉得自己越是胡作非为,能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无人敢阻挡,才越显示他老子的权势之大;高太尉觉得不仅自己作威作福,而且自己的“衙内”也能到处横行不法,无所不通行,才越显示他的声威之隆这种思维方式培养出了一些无能又无耻的特别人——衙内,使“衙内”成了一切为非作歹的高官子弟的共同代号,比“花花太岁”之类更具身份特征。

在高俅周围还有几个为虎作伥的人,他们的身份不外是“闲汉”、“帮闲”、狱卒之类,都是社会烂人。他们闲极无聊,靠给高衙内捧场逗趣献媚讨好混口残渣剩饭。这些人人品之卑劣,沧州牢城营的差拨可作他们的代表。

差拨不过是宋代牢狱中狱卒的班头,他一见林冲手中没有拿准备送给他的钱,即刻把林冲骂得狗血喷头:

“……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

但见了林冲的十五两银子,马上变了面貌,同一口中说出的话也全成了恭维:

“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同一场合,同一时间,同一说话对象十五两银子就把他的灵魂颠倒过来了。他不懂得羞耻,更不知道操守为何物。陆谦买通他去草料场放火,使他陪陆谦、富安丧了命,正是这类丑角应得的下场。

林冲面临的危险是这样复杂、曲折、出人意料,如果不是另些人竭尽全力对他鼓励、帮助、保护的话,他是绝不可能存活下来。这些关心帮助他的人,最重要的首先应推鲁智深。

他在林冲生死关头的野猪林从天而降,震慑住董超薛霸,保护林冲一路平安到达沧州。其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林冲娘子。她不仅生得美貌,而且感情真挚,品性坚贞。在五岳楼胡梯上、在陆谦家中,她独自一人敢于同高衙内斗争,寸步不让;林冲发配,她“号天哭地”去送行,见了林冲休书,“一时哭倒,声绝在地”,表现了她对林冲真切深挚的爱情。她实际上是这场矛盾斗争的焦点。高俅等对林冲一步步加重迫害,都是为了动摇她对林冲的爱情,扑灭她对林冲有朝一日回来与她团聚的希望,让她“没的推故”。林冲娘子的高贵之处在于:高衙内的甜言蜜语,她不听不闻;高太尉的显赫声威、天大财富,她不屑一顾;对林冲所受的重重打击迫害,她坚定地同丈夫站在一起忍受,不犹豫、不动摇。最后,当火烧草料场事件发生后,丈夫回来的希望破灭了,她就“自缢身死”,以身殉了她对林冲的爱情。

关于林冲的性格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偏见,认为林冲“逆来顺受”“唯唯诺诺”同时又一再忍让、“委曲求全”。

那么林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先从林冲的身份来说。林冲不仅是高俅帐下的一名武师,而且是一个好汉,对自己的“一身本事”颇为自负。这样的人怎么会“逆来顺受”、“唯唯诺诺”?

实际上,小说描写,当林冲听说妻子被人纠缠时,立即跑去,扳过那个后生就要打。尽管由于认出是高太尉之子,又被众人劝说,没有真打,但仍“怒气未消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有些人常举此时林冲没有把高衙内痛打顿作为他性格软弱的证明。但平心而论,高衙内此时的非礼不算严重,别人又劝:“教头休怪,衙内不认的,多有冲撞。”何况他又是顶头上司高太尉之子。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我则认为,在这类不算严重的非礼事件中,对上司之子适当的留下面子,不仅是人之常情,而且是尊敬上司,维持起码的上下级工作关系的必要让步。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也不能避免。

鲁智深乘着酒醉,提着铁禅杖带着一群泼皮来帮林冲打架,林冲劝道:

“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这些话不是表现林冲软弱,而是劝阻鲁智深以息事宁人,为了增强说服力,所以说话有些夸张。息事宁人,委曲求全,尽量减少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所有善良人的心愿。社会赖此共同心理而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如果人之间的关系动辄大打出手,甚至不惜血肉横飞,那么人类何时才能脱离野蛮状态并从而进入到文明社会中?

林冲对高衙内让步的意义在于:林冲虽然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好汉,但在他的故事中,他始终是一个被迫害者。在他同高衙内、高俅、陆谦等人的斗争中,他所抱的态度、所采取的应付措施,都是正确的,是平常人都应当采取的。他以善良之心度人,愤怒也适可而止。这就更衬托出他对立面那些人的霸道和丑恶,从而增强了林冲被逼事件的典型意义。

委曲求全与逆来顺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为了求得安宁而采取克制态度,使自己的不满和反对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以内。这往往是为了某种更重要的目的而采取的暂时对策。后者则是表示屈服,不敢反对,完全丧失了斗争意志。林冲对高衙内等委曲求全有之,但逆来顺受却不合林冲性格。所以我们从小说中看到,当他发现陆谦用计骗他妻子时,“林冲把陆虞候家打得粉碎”,又“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奔到樊楼前去寻陆虞候”,又到陆家门前“一连等了三日”。并说:

“只怕不撞见高衙内,也照管着他头面”。

这反应够暴烈的。后来在沧州,林冲正服刑,当开酒店的李小二告诉他从东京来两个“尴尬人”时,他大惊道:

“这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

他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去寻陆谦,已做了与高俅、陆谦等拼死斗争的准备。这些事实都表明,即使在退让中,林冲仍然在斗争或准备斗争,不失其好汉本色。

当然,在林冲被高俅捉入开封府以后,他的命运就全部控制在别人手里,只能任人摆布。这时与其说是“逆来顺受”,不如说不得不受。把他刺字发配,他不能不去;董超薛霸赚他把他的脚用开水烫坏,他不知是计,无可奈何;在野猪林,董薛二人又骗他把他绑在树上,然后要杀他,此时的林冲即使有天大本事也无能为力。

总结:水浒传中的这些情节主要表现的不是林冲软弱、怯儒,而是表现林冲的善良和轻信。他总是用自己善良之心去看别人。他与那些人“往日无仇,近日无冤”,想象不到他们会挖空心思要害死他。林冲正大光明,想象不到别人会耍弄小计谋编谎话让他中圈套轻信——善良人的通病,是林冲的主要性格弱点。但轻信与好汉的刚强豪爽并不矛盾,反倒更衬托出林冲的善良本性。正是林冲的善良和轻信才使林冲和读者贴得更近,读者同情林冲的遭遇,关心他的命运,使林冲形象更具艺术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