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于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混巴细胞等多种灸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灸症。这种灸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缩窄。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多种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以自行缓解或经过治疗后缓解。治疗不得当,也可以引起不可逆性的气道缩窄。全球性的哮喘防治建议已成为目前防治哮喘的指南。 哮喘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有时咳嗽为唯一的症状(咬嗽变异性哮喘)。哮喘症状可以在数分钟内发生,经数小时或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或在夜间或凌晨发作。有些青少年,其哮喘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或呼吸困难(运动性哮喘)。 哮喘可以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缓解期是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灸法偏方】 偏方一 取肺俞穴、定喘穴、哮喘穴(哮喘穴在第七颈椎旁开1寸处)、丰隆穴,进行艾条灸,每穴每次艾条悬起灸5~10分钟,或实按5~10次。每日1次,发作期可1日2~3次。如无艾条可以香烟代替,但疗效略差。 偏方二 取肺俞穴、定喘穴,哮喘穴(哮喘穴在第七颈椎旁开1寸处)、丰隆穴,进行艾柱隔姜灸,每穴每次灸5~7壮,一般每日灸治1次,发作期可1日2~3次,7次为一疗程。 偏方三 取肺俞穴、定喘穴、哮喘穴(哮喘穴在第七颈椎旁开1寸处)、丰隆穴,进行艾柱隔蒜灸,每穴每次灸5~7壮,一般每日灸治1次,发作期可1日2~3次,7次为一疗程。 以上三个偏方适用于哮喘善兼痰多。 偏方四 取肺俞穴、定喘穴,哮喘穴(哮喘穴在第七颈椎旁开1寸处)、丰隆穴,进行艾柱瘢痕灸,根据不同的体质选用麦粒大、黄豆大,枣核大不同规格的艾柱。先在穴位上用笔做标记,并涂上蒜汁,然后将艾柱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每穴每次灸5~7壮,每日灸治1~2次。灸过的穴位一般不再灸。适用于哮喘发作期。哮喘缓解期,一般在夏季初中,末三伏天的第一日上午11时左右施灸。连灸3年。灸后用消毒纱布覆盖,注意局部卫生,做好灸后调护。 造用于哮喘兼喘甚。 偏方五 取肺俞穴、定喘穴、哮哮喘穴(哮喘穴在第七颈椎旁开1寸处)、天突穴、丰隆穴,进行灯火灸,用灯芯草爆灸。每穴爆灸1次,每日1~2次,连灸5~7天。 偏方六 取肺俞穴、定喘穴、哮喘穴(哮喘穴在第七颈椎到开1寸处)、天突穴、丰隆穴,进行火柴灸,用灯芯草爆灸。每穴爆灸1次,每日1~2次,连炙5~7天。 偏方七 取肺俞穴、定喘穴、哮喘穴(哮喘穴在第七颈椎旁开1寸处)、天突穴、丰降穴,进行线科灸,用灯芯草爆灸。每穴爆灸1次,每日1~2次,连灸5~7天。 偏方八 取肺俞穴、定喘穴、哮喘穴(哮喘穴在第七颈椎旁开1寸处)、天突穴、丰隆穴进行白芥子灸,取白芥子未适量,用清水或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上背部肩胛间区。每次敷灸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敷灸时局部皮肤红晕、灼热、微痛感,有时可以起泡。小泡不必处理,大泡用针将泡中水液放出,局部涂以龙胆紫药水,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以上四个偏方适用于发作期的哮喘。 偏方九 取肺俞穴,定喘穴、哮喘穴(哮喘穴在第七颈椎旁开1寸处)、内关穴、中脘穴毛莨天灸,将鲜毛莨叶或根捣烂如泥状。取黄豆大毛莨泥,贴敷于大椎、定喘穴上,外加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待6~8小时后,局部皮肤发一小水泡,喘止即去药。小水泡一般不需处理,3~4天后即自行吸收消失。隔3~5天治疗1次。 适用于哮善兼胸闷。 偏方十 取肺俞穴、定喘穴、膳中穴、哮喘穴(哮喘穴在第七颈椎旁开1寸处)、足三里穴、肾俞穴、膏育穴、气海穴,进行蒜泥天灸,患者伏卧,以肥皂水清洗背部皮肤,然后用75%酒精消毒。取麝香0、5~1克,亦可用丁桂散(丁香、肉桂各等分,研未贮瓶备用)5克代替,均匀地撒敷在第七颈椎棘突至第十二胸椎棘突宽0、8~1寸的脊背中线长方形区域内。继将10~15个紫皮蒜头揉成泥状敷于上面。每次敷灸30~60分钟,自觉有热辣疼痛感时,除去蒜泥及药末,局部温水清洗,涂以消毒硼酸软膏,再覆以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即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中午近12点施灸1次,连续施灸3年。 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附注说明】 (1)灸法对急性哮喘发作期有一定缓解作用。但本病常反复发作,故需重视缓解期的扶正治疗,尤其是冬病夏治,疗效更佳。 (2)对哮喘持续状态,发生呼吸困难,而灸法一时不能缓解者,送医院抢教,以免延误病情,危及生命。 (3)过敏体质者,须避免接触致病原,禁止进食鱼、虾、蟹等过敏食物。有条件者在发病时移居外地疗养。 温馨提示:灸至发泡有感染风险,临床请慎重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