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龙之友命悬一线 千鲟过江盛况难再

 袁承志dtau70na 2020-01-10

中华鲟的繁衍习性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可称为“老妻少夫”。这是因为雄鱼在8~18岁就达到性成熟,明显要早于雌鱼的13~28岁。有文献记录,这种天然差异有利于避免一母所生的同胞之间发生近亲繁殖。其二就是中华鲟的“省亲之旅”——在繁殖季节进行洄游。

每年6~8月,在大海中长大并即将成熟的中华鲟,从东海集中到长江口,开始迎着降水溯流而上2500~3300公里,到达上游的金沙江一带。洄游期间停止摄食,靠体内脂肪提供能量并完成性腺的最后成熟。葛洲坝截流之前,成鱼洄游到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的产卵场,并在第二年开始产卵,这期间近一年的逗留称为“产前栖息”。

受精卵在产卵场孵化后,小鱼仔开始向下游迁移并摄食,并在第三年的4~8月份到达长江口。幼鱼进入大海沿着大陆架开始海洋生活,待到性成熟,即进入长江洄游产卵。在鲟鱼中,只有大体型、生物能量足的品种才能完成这种长征式的洄游,用“没有金刚躯,不做长途行”形容中华鲟是很贴切的。

中华鲟的卵在自然条件下存活率非常低,只有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一条鱼可以产几十万颗卵,但还没孵化,90%的鱼卵就会被其他鱼吃掉,属于典型的广种薄收。

中华鲟溯江洄游平均速度慢则0.54公里/小时,快则2.2公里/小时,雄鱼的速度大于雌鱼。沿江上行可以说是“闲庭信步”。繁殖大业完成后,它们顺江而下的速度较快,只需13~17天的时间就可到达海中,可谓“千里长江半月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