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science,没有娃,这个交大博士发言爆笑全场

 北书房2014 2020-01-10

王耀(Wang Yao),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2016级直博生,导师是金贤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拓扑光子学与量子信息的交叉领域。 

下面是王耀在交大就业指导会上的发言

交大的毕业条件是什么?

怎么才能发文章按时毕业?

虽然这里列出很多内容,好像我很厉害的样子,然而我相信我和大家在初入校门时都一样。回想一下,在入学后我们向师兄师姐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恐怕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在问交大的毕业条件是什么,怎么才能发文章按时毕业。虽然下了决心读博士,但内心还是很慌的。这种心理一直持续到第一学期结束,并且在寒假前发了一个朋友圈。

可能导师看到后,于是在第二学期一开始就分配了一个实验课题给我,我埋头苦干了半年,加工和测试了上千个样本,最后发现这实验结果还是达不到理想预期。

我走进导师办公室和他说我想把这个实验放弃了,毫无意外,导师不同意。我又回去继续努力,最后终于把文章整理出来,投了出去。审稿过程前后经历了五轮,这是期刊所允许的最多次数,审稿人始终如一地反对我们的观点。这时我第二次说要放弃,导师依然还是没有同意,说我们还可以再战,继续申诉。后来我们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工作发表在领域顶刊上,我于是又发了一个朋友圈。

导师后来和我说:这一番经历挺好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以后科研路上内心会强大很多。也是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我在后面的科研路上也才走的更加自信,也才在温饱之后奔向小康,完成了从担心毕业到享受科研的转变。

是否与导师争论过?

我想,这样的转变是离不开和导师的有效交流的。我不禁想问大家,你和你们导师是否因为不同观点而争论过?

我相信大部分博士生都经历过,毕竟我们钱学森学长都和导师争执过。我发现做科研的人特别执拗,非常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整天和审稿人辩论落下的职业病。

曾经有一个晚上,导师非常开心地到来到我们办公室和我讨论,因为我和导师观点不一样,我们又非常坚持自己的观点,导师最后非常气愤地离开了。我也很气愤的回宿舍了,走到半路我觉得这样不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已经半夜十二点了,但我又折返回到导师办公室继续心平气和地和导师讨论并解决的问题,最后我终于能开心地回去睡觉了,导师也开心地继续加班。

我后来就在想,在和导师的学术碰撞中我们如果能够放下情绪,即便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也能实现真诚高效地交流,毕竟我们的目的都是要实现学术的进步,达到“学术共振”。

王耀(左)与导师们“学术共振”

毕业之后留在上海么?

终于我有了足够毕业四次的论文,和导师学术共振也越来越好,结果在出租上被司机师傅致命一击,他问我毕业之后留在上海么?

说句心里话,我想留啊,但是得看能否hold住上海沉重的生活压力。大部分博士生恐怕是还做不到左手握着Science右手抱着娃,是选择生活还是选择继续探索,可能还是普通的我们需要面临的一道选择题。

我在想,一方面,如果连交大学子都选择放弃科研,那我们中国的科研的希望在哪里呢?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我想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我们切实践行的。另一方面,今天我们也看到学校也在为我们创造条件,让我们有机会去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继续汲取能量,完成我们人生的能级跃迁,站在更高的能级上去选择上海,而不是被上海挑选,完成人生的弯道超车。

这样,在实现我们自身价值时也完成我们身为交大人身肩的责任。博士毕业后,我希望也能像我的导师一样,到世界顶级学术机构继续博士后研究。

在未来,祝愿大家都能享受科研的乐趣,和导师学术共振,完成人生的能级跃迁,谢谢大家!

来源:辅导员娘亲  编辑丨Starry-hu   责任编辑丨谢咚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