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瑞士学习阿式攀登是什么体验?

 户外探险杂志 2020-01-10

小队伍,轻装备,无后援,不使用固定路绳。

用最自然的状态迎接山的挑战,阿式攀登以简洁纯粹的风格,受到众多攀登者的推崇。

当然,阿式攀登并非大神专属,作为一种攀登风格,即使是零基础的普通人也可以尝试。

山势陡峭,阳光猛烈,巨大的山体间一个小小的黑点快速移动。孤身绝壁,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跌落。冰镐敲击在冰岩之间,攀登者如雪豹般敏捷向上,顶峰在望!

许多人知道阿式攀登是从“瑞士机器”乌力·史塔克(Ueli Steck)开始,这位传奇登山家在全球各大高难度岩壁创下许多至今无人打破的纪录,将阿式攀登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简洁、高效和纯粹

乌力·史塔克在攀登途中。图片来源:outsideonline.com

在“瑞士机器”的故乡,阿尔卑斯山脉绵延不绝,那里是登山运动的摇篮,也是开启阿式攀登的最佳选择之一。

在自然和人文氛围的双重滋养下,瑞士孕育出众多出色的阿式攀登者,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攀登者来此磨炼自己,以期更上一层楼。

山的故乡

瑞士被视为阿尔卑斯山国,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约占瑞士国土的60%,境内海拔高度自193米起至4545米不等,其间高山幽谷、冰川湖泊和畜牧草原连绵不绝。

山的故乡。图片来源:瑞士国家旅游局

这里是山的故乡,瑞士境内有将近50座海拔4000米级别的山峰,从入门、进阶到传奇,各个难度的攀登线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在众多山峰中,尤以马特洪峰和艾格峰最为出众。

马特洪峰——海拔4478米,是阿尔卑斯山最美丽的山峰,更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代表。它是一座孤峰,以三角锥的造型拔地而起,直指天际。

湖水倒映马特洪峰。图片来源:瑞士国家旅游局

山友@magic桃第一次看到马特洪峰时就为之惊艳不已:

在瑞士的采尔马特镇上,远观马特洪峰的山顶像一把中世纪的长矛耸立在半空中。

此刻,我就站在“长矛”的尖端,鞋底钉紧紧卡住坚硬的冰块的边缘,感觉像被天空吞噬了一样。(信息来源:《马特洪峰丨3个月登顶现代登山运动的灵魂之所》刊于公众号“户外探险outdoor”)

遥望马特洪峰。图片来源:瑞士国家旅游局

艾格峰——海拔仅3970米,却是阿尔卑斯山传奇般的存在。自1935年开始,至少有64名登山者在挑战艾格峰北壁时遇难,所以它又被称为“死亡之墙”,与马特洪峰北壁、大乔拉斯峰北壁,并称“欧洲三大北壁”。

艾格峰北壁平均坡度70度,垂直落差1800米,刀削般的山体很难找到落脚点。

上世纪三十年代,当现代登山运动如火如荼发展之际,“三大北壁”中仅剩艾格峰北壁未被登顶。它成为了阿尔卑斯“最后的难关”,直至1938年才被奥地利与德国的登山家攻克。

艾格峰脚下。图片来源:瑞士国家旅游局

登山运动的摇篮

1760年,瑞士地质学家索绪尔发出一张高额悬赏令,请人为其开辟登顶法国勃朗峰的路线,以帮助自己进行地质研究。直到26年后,Jacques Balmat实现首登,现代登山运动也由此拉开帷幕

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雪峰冰川。多年来,热血故事和悲情传说交织,越来越多的攀登者来到山下。

历史沉淀间,登山运动已然成为瑞士人最钟爱的运动之一,登山学校也应运而生,MAMMUT登山学校(Mammut Alpine School)就是其中之一。

参加登山学校培训。图片来源:MAMMUT猛犸象

1981年,Alex Clapasson创立了自己的登山学校“Mountain Reality”。他22岁就成为当时瑞士最年轻的登山向导,一直想要通过登山培训,实现每个人的登山梦想。

如今,“Mountain Reality”成为MAMMUT登山学校,所有课程均由世界顶级登山向导亲自教授,并免费提供全套技术装备。正如创始人的初衷一般,阿式攀登正渐渐由梦想照进现实。

练习冰爪行走。图片来源:MAMMUT猛犸象

开启阿式攀登之旅

阿式攀登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它通常是指在高山的环境之下,以个人或两三人的小队来登山:

  • 自给自足,登山者自己携带所有食物及装备,中途不靠外界补给;

  • 装备轻便,以保证快速前进;

  • 不需要架设固定绳索,以方便反复上升下降,来适应高度与补给物资;

  • 一鼓作气爬上山顶并且平安回来,若是不能登顶就折返。

适应海拔——对于零基础的普通人,学习阿式攀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MAMMUT登山学校校长弗朗茨·威德默(Franz Widmer)看来,良好体能是攀登的基础,而心理关也必须重视。

阿式攀登可能涉及暴露感比较强的地形,克服恐高是必须的。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吓唬自己,不断脑补各种跌落场景。

如果在攀登经历中实地体验各种装备,了解攀登技术和向导技术的安全性,对战胜恐高心理大有裨益。

MAMMUT登山学校校长弗朗茨·威德默

图片来源:MAMMUT猛犸象

近年来,国内登山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攀登者不再满足于“保姆式登山”,而是希望能够有更多自主空间,由商业攀登向自主攀登过渡。阿式攀登正在渐渐为人熟知。

今年的国庆假期,由瑞士百年户外品牌MAMMUT猛犸象支持的“技术攀登阿尔卑斯布拉特峰(Breithorn)”活动,就为攀登爱好者提供了体验阿式攀登的机会。

练习冰上行走,体验各种装备。图片来源:MAMMUT猛犸象

跟随MAMMUT登山学校的脚步,你将先到艾格峰北壁脚下徒步,以适应接下来的海拔高度。

行走在高低不平的岩石间,越过潺潺溪水,艾格峰就在不远处。此时拿出望远镜,就可以看到北壁之上攀登者的身影。

徒步归来,来到艾格峰脚下的格林德瓦小镇,在镇上的博物馆,你可以了解此地登山运动的发展。通过一件件实物展示,真切了解“死亡之墙”的热血与悲壮。

艾格峰下徒步。图片来源:MAMMUT猛犸象

1936年,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四位登山者挑战北壁,结果三人先后遇难。唯一的幸存者Toni Kurz在山上露宿了四天,好不容易等来救援。此时他的一只手臂早已完全冻僵,整个人亦筋疲力竭。

但是,无法攀登的岩壁将救援者与Toni Kurz分开,他只能用尽最后的力气自行下降。就在离救援人员几米远时,绳子不动了。

绳结卡住,任由Toni Kurz怎样努力,都没办法使绳子下降分毫。就这样,他被迫悬挂在山崖之上,最终力竭而亡,这也成为北壁攀登史上最惨烈的山难之一。

最后的Toni Kurz。图片来源:mountainproject.com

一次次山难并未阻挡攀登者的脚步,面对传奇般的北壁,每一个志于挑战自我的人,都想要在上边留下自己的印记。

目前,北壁之上已开辟出33条路线。在刀削般的山崖上,很多路线陡直而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令人叹为观止。

北壁上的33条路线。图片来源:gore-ljudje.net

体验装备——离开格林德瓦,来到阿尔卑斯山最长、最大的阿莱奇(Aletsch)冰川。在专业登山向导的带领下,攀登队伍需要用绳索相连。配备冰爪和冰镐,行走冰川之上,这将是攀登雪山的一次预热。

冰爪行走冰镐使用技术,是登山的基本技术。其次是结组技术,这可能涉及冰川裂缝区的长绳组或雪坡上的短绳结组技术。

MAMMUT登山学校校长弗朗茨·威德默同时也说明,

路绳和上升器操作可能不会出现,因为阿式攀登的原则就是没有路绳。另外,滑坠制动的技术或许不会被强调,首先要树立的观念是:滑坠就不应该发生,提高技术基础才是王道。

练习绳索技术。图片来源:MAMMUT猛犸象

放眼望去,广袤的冰川起伏和缓,如同涌动的白云。不时出现的冰谷又让人放慢脚步,想要细瞧自然界的惊险之作。

一番冰川行走,夜宿Konkordia小屋。在阿尔卑斯山脉,有上百座这样的山间小木屋,为来往的登山者提供遮风挡雨的住所。

这里没有游客,只有一心向山的攀登者。当夜色降临,山间一片空阔,唯有风声和星光,陪伴每一个不辞艰难的行者。

行走在冰川上。图片来源:MAMMUT猛犸象

朝圣马特洪峰——初步学习攀登技术后,转乘火车前往采尔马特。这座位于马特洪峰脚下的小镇,周边有38座4000米级山峰环绕,是人们前去登山、滑雪的大本营。

MAMMUT登山学校校长弗朗茨·威德默建议,镇上的马特洪峰博物馆非常值得一去。作为一座孤峰,马特洪峰山势陡峭,直到1965年,由瑞士、法国、英国组成的一支登山队完成首登。

但是,在登山队下撤时,意外发生了。一次失足,导致四名队员接连滑坠不幸遇难,其中一名队员的尸首至今未能寻回。

首登马特洪峰后,队伍在下撤时发生滑坠。图片来源:welt.de

在《极限登山》中,有一段对于阿式攀登的描述:

阿尔卑斯风格意味着自始至终采用最“公平”的方式攀登高山,既不依赖科技发明弥补攀登能力和勇气的缺陷,也不采用会对山体造成永久伤害的策略。

换句话说,就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迎接高山路线的挑战。(信息来源:《极限登山》,作者: Mark F.Twight / James Martin,译者: 严冬冬/孙斌)

当攀登者选择以最纯粹的方式接近一座山时,便意味着将会游走在生死边缘,此时,纯熟的攀登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特洪峰。图片来源:瑞士国家旅游局。

MAMMUT登山学校创办37年以来,已经引领上千人攀登阿尔卑斯山,其中一些学员还会每年回来学习更高阶的攀登技术。

开启人生第一座雪山——离开采尔马特后,在小马特宏峰(Klein Matterhorn),登山向导将继续指导队员学习使用绳索、冰爪和冰镐。

如果天气适宜,队员将攀登海拔4164米的布拉特峰(Breithorn)。阿尔卑斯登山线路的难度分为7个等级,分别是:

F(容易)、PD(略难)、AD(较难)、D(难)、TD(很难)、ED(极难)、ABO(恐怖地难)。

F(容易)、PD(略难)、AD(较难)、D(难)、TD(很难)、ED(极难)、ABO(恐怖地难)。(信息来源:《一个零基础的普通人,怎样叩开了阿式攀登的大门?》刊于公众号“户外探险outdoo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