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小英:简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丨【小说新话】

 昵称37581541 2020-01-10

简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文/秦小英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我们安放灵魂,存续血脉,支柱精神的地方,它是连接我们作为个体和社会这个群体产生联系的重要桥梁。在中国古代,父母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将孩子培养成具有“温、良、恭、俭、让”等基本德性的人才,而在现在,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家教、家风的传承。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它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教育。那么,在我国著名小说《红楼梦》中,作者如何向我们展示贾宝玉所接受的家庭教育?[1] [2]

贾宝玉,生于诗书簪缨之家,爷爷贾代善承袭了荣国公,父亲贾政自幼酷喜读书,本想以科甲出仕,机缘巧合下,成为主事,后升为员外郎。祖母、母亲皆出自名门大家,姐姐贾元春更是贵为皇妃。从生活的角度来看,贾宝玉过得可以说是十分富有,不愁吃喝。而且由于其衔玉而生,相貌俊朗,哥哥贾珠又早亡,故宝玉在贾府中可以说是如鱼得水,潇洒自在。那为什么贾宝玉会偏离原有的世家子弟光宗耀祖的方向,反而最后遁入空门呢?这与其家人所给予的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联系。

一、贾政的教养方式对贾宝玉的影响及相关思考

首先,贾政对贾宝玉的教育带有封建迷信思想。在《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刚满一周岁时,贾政为测试贾宝玉的志向,为他举行了抓周,当时贾政将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供宝玉抓取,可宝玉偏偏只抓向了脂粉钗环,气得贾政大怒,喝道“将来酒色之徒耳!”孔子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是贾政却仅凭一次抓周就断定贾宝玉的前途未来,这样的举动显然是不恰当的。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在缺乏语言或象征的功能的情况下,只是依靠直觉和运动的支持,并通过感知——运动的协调活动,还不存在比表象或思维的中介作用。等到出现智慧时,一般是在12-18个月。但是这里的智慧是从自发的运动和反射到习得的习惯,再从习惯到智慧,是一种延绵不断的前进的过程。换言之,幼儿在12个月时是否就一定能够到达智慧这一阶段是不肯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抓周来直接判定未来是否合理就值得思考。而且,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幼儿的智慧是一个不断习得的过程,宝玉在抓周时会直接抓向脂粉钗环,跟他在日常生活中对此类事物的接触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第三,抓周时抓向某一事物很有可能是无意识状态下的一个随机选择,只是被脂粉钗环的色彩所吸引而已,并不具备任何兴趣上的意义。

并且,就算贾宝玉真的对脂粉钗环感兴趣,也不能直接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酒色之徒。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之后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但其实,这些学生只是随机挑选出来,并不是所谓的天才。罗森塔尔的实验证明了心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理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人际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向我们证明: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相信你的学生会是一位杰出的人才,那他很有可能便会成为一位杰出的人才,但如果你认为他十分糟糕,那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也会十分糟糕。那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如果贾政一开始便认为贾宝玉一定是治国兴邦的国之栋梁,那贾宝玉很有可能便会成为国之栋梁,可是,贾政一开始便将贾宝玉定义为“酒色之徒”,贾宝玉之后会发展成那样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贾政对贾宝玉的教育方式主要以棍棒责骂为主,就连赞赏也是辞色俱厉。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每次提起要见贾政,都会颤颤巍巍,如履薄冰,这与贾政留给贾宝玉的印象有很大关系。在大观园初建之时,贾宝玉曾随贾政畅游大观园,为其题字。在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众位清客知道贾政有意测查贾宝玉的才能,故在题字之时多用一些俗套来敷衍,而贾宝玉也不负众望题了好词,引得众人纷纷赞赏。可是,即使是赞赏,贾政说起来也是一板一眼,言辞中不带有一丝赞赏。比如在宝玉题了“曲径通幽处”后,贾政笑说:“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从成人的视角来看,贾政的话语其实是对贾宝玉的称赞,可是,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看,我们是感受不到任何夸奖之意的。平日里,贾宝玉见了贾政,都是缩手缩脚,不敢向前,那他能否从贾政这一板一眼的话语中得到受赞赏后该有的情绪体验,能否出现相应的强化行为呢?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夸奖本来是说话者希望能够令倾听者感受到其话语中包含的对倾听者的肯定性态度,并借此引发倾听者积极的心理体验。[3]可是在贾政夸奖完贾宝玉之后,并没有引发贾宝玉积极的心理体验,也未能让其在行为上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说,夸奖也是需要调整的,只有合理恰当的夸奖才能够引发倾听者的共鸣,从而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在行为上也出现正强化。

贾政在教育过程中对贾宝玉的赞赏是如此的辞色俱厉,那对于他的惩罚想必更加严苛。《红楼梦》中,关于宝玉受惩最激烈的片段应当是宝玉挨打[4]。宝玉为金钏的自杀感伤,遇见贾政,贾政问话后见贾宝玉不知回应,萎靡不振,心中便有了三分怒气。恰好此时,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找宝玉询问琪官下落,贾政得知宝玉和琪官交往过密且无故招惹忠顺亲王府,原本的三分气已经上升到了十分。偏偏这时贾环又火上浇油,诬告宝玉强奸不遂导致金钏投井自杀。这让一向自喜称自己为诗书簪缨之家,崇尚仁义礼智的贾政瞬间受到了暴击,同时,他对于贾宝玉的愤怒值也从十分上升至十二万分,如果现在我们能用量表来观测贾政的愤怒值,此时贾政的愤怒值已经爆表。贾政未来得及听完贾环的活,就直呼“快拿宝玉来!”紧接着,就是我们印象深刻的一阵狂打。

从宝玉挨打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贾政怒其不争,但也可以看到,在教育方式上,贾政更加崇尚的是棍棒教育。我们承认,贾政之所以会痛打宝玉,是因为宝玉确实犯下了过错,贾政着实生气,但是,这也不能避免成为其不问缘由,直接用棍棒教育子女的理由和借口。假设贾政能够在刚开始看到贾宝玉精神状态不佳,心有郁结,能够站在贾宝玉的角度上多思考一下,可能就不会生气,反而是父子两人一次友好地交谈。如果在琪官的事情上多问问贾宝玉内心的想法,严格对贾宝玉的朋友进行把关,贾宝玉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也不会因此而得罪忠顺亲王。至于贾环诬告指事,若是贾政可以耐下性子,告诫贾宝玉以此为戒,用事实向他讲述遵守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男女有别,纠正贾宝玉的行为,可能贾宝玉就再也不会和丫鬟厮混,也不会一心只在春闱之中。可惜,贾政只是通过粗鲁而又野蛮的方式,凭借父亲的威严,不教之以理,导致贾宝玉最后就算是挨了打,在行为上也没有任何改变。

第三,贾政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对贾宝玉的教导。在书中,我们甚少能看到贾政和贾宝玉独处的画面,每次贾宝玉去见贾政时,无论是王夫人还是贾母,亦或是林黛玉,都是满心的担忧。为何贾政和贾宝玉父子关系会如此不和睦,除了贾政对贾宝玉最初的偏见以外,还有两者之间的疏离。贾宝玉因含玉而生,又是贾政第二子,贾母最宠爱的孙子,所以贾宝玉一般情况下是和贾母待在一起,或者和其他姐妹混在一起。而贾政本来就事务繁忙,甚少有精力教导宝玉,宝玉又害怕自己的父亲,不敢多和父亲交流,导致贾政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多少机会能够教育贾宝玉。我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意义的重要性不必赘述,但是我们生活中更多的是像贾政这样未能尽到父亲的责任,或者说,因为某些原因而不能履行教育责任的情况。这时,若是母亲能够弥补父亲教育的不足,或许孩子的发展会更好一些,但若是不能,则父亲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王夫人的教养方式对贾宝玉的影响及相关思考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作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者——贾政,对贾宝玉的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而日常陪伴在贾宝玉身旁的王夫人,能否挑起家庭教育的担子,规范贾宝玉的行为呢?答案显然是不能。

弗罗姆说过:“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贾宝玉作为王夫人现存在世的唯一一个孩子,又是男婴,王夫人对他的宠爱可想而知。在金钏之死这一事件上,参经礼佛,日行一善的王夫人变成了不近人情,心狠手辣的推动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金钏没能及时阻止宝玉的不当行为并和他一起嬉戏。在教育方式上,王夫人对于宝玉经常是过分保护,舍不得责骂一丝一毫,并且会自私地将贾宝玉的过错推脱在他人身上,并加倍地惩罚他人。宝玉的任何不当行为在王夫人眼里都是身边的人引导的,不是宝玉本身的意愿。这种教育方式很显然是错误的。每当贾宝玉出现错误时,王夫人应当做的是好好教导贾宝玉,而不是将宝玉的错误归咎在其他人的身上。一味将错误归咎在他人身上,让贾宝玉心安理得地活着,不对生活进行任何的思考,怎么期盼他成为国之栋梁呢?

而且,王夫人除了会将贾宝玉的错误归咎在他人身上,还经常自以为地关注了贾宝玉的生活。花袭人是王夫人的得意心腹,王夫人深信花袭人能够帮助她照料贾宝玉,教导贾宝玉,引导其走向四书五经,回归儒家正途。因为对花袭人的信任,王夫人总认为是晴雯故意勾引贾宝玉,想要借此上位,从而处处针对晴雯。可是,事实却是贾宝玉初尝云雨情是和花袭人,能够一连洗几个小时澡的是碧痕。因此,王夫人对贾宝玉生活的关心更多的是流于表面。倘若王夫人是真的关心贾宝玉的生活,她又怎能偏听偏信,可见王夫人在心底深处并不是特别关注贾宝玉是否成才,她更在意的是贾宝玉能够健康快乐。

王夫人的教育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慈母多败儿”,贾宝玉的不成才,不上进与王夫人的肆意纵容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倘若母亲不能给予孩子恰当的教育,也不要放纵孩子,因为放纵,只会让孩子沉迷在恶习中不能自拔。

三、贾母的教养方式对贾宝玉的影响及相关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婆媳关系不和,而在婆媳关系不和中最容易引发冲突的是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绝大多数的婆婆都会对孙儿偏爱有加。在《红楼梦》中,在幼儿教养方式上出现明显冲突的虽不是婆媳,但祖辈对待孙子的偏爱之心的确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贾政痛打贾宝玉的时候,贾母便是及时赶到现场,阻拦贾政,并以孝道作为要挟,逼迫其认错。对于贾政而言,这场教育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没有办法,也没有理由阻拦贾母。

但是贾母真的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吗?显然不是。贾母带出来的贾元春被封为贵妃,而贾家剩余的三个姐妹,虽在才能上难比钗黛,但也自有一番才华,那为何偏偏会阻拦贾政教导贾宝玉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偏爱。贾宝玉自幼便和贾母生活在一起,贾母也不忍心对其多作苛责,而且当日贾政确实是怒极攻心,贾母是允许贾政教导宝玉,但不愿意贾政过于严厉,故才阻止了贾政。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贾母也是对贾宝玉多有指教,例如宝玉初见黛玉之时,宝玉还未见客就换了衣服,引得贾母一番责骂,贾宝玉摔玉之时,贾母也是痛心疾首,好言相劝。只不过由于贾宝玉的特殊性,贾母实在没有办法对贾宝玉过多管教,或者说,实在是不忍心管教,才让贾宝玉成为了当时世人眼中的失败者。

以贾宝玉和贾母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祖辈对孙辈的教育意识有多么顽强,但是很多时候难免会败给慈爱之心,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亲和母亲能够为孩子提供较为体系的教育结构,避免祖辈的同情心和慈爱之心过于泛滥,对于孩子的成长将会有更好的作用。

向上滑动 查看参考文献

[1]庄媛. 《红楼梦》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大理大学,2017.

[2]雷丽华.孩子,你“教育”了吗——从《红楼梦》贾宝玉的教育谈起[J].好家长,2014(52):164-165.

[3]田慧.《红楼梦》教育片段之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9):60-61.

[4]于洋. 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诉求[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李春昌.问道《红楼梦》——解读曹雪芹作文教育思想[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3(11):24-26.

[6]冯娇娥.由《红楼梦》看现代家庭教育[J].中华家教,2011(06):42-43.

[7]丁雪松.夹缝中的叛逆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所受教育[J].语文学刊,2010(01):16-17 20.

[8]何淑通.《红楼梦》中的社会教育心理管窥[J].语文学刊,2009(13):32-34.

[9]何泗忠.《红楼梦》与家庭教育[J].家教指南,2003(10):22-23.

[10]翟博.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教育研究,2016,37(03):92-98.

[11]涂子敏. 夸奖性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2]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6):36-39.

[1] 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6):36-39.

[2] 翟博.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教育研究,2016,37(03):92-98.

[3] 涂子敏. 夸奖性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全  文  完-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