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村落】——韦曲街道北里王村

 在长安 2020-11-03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古长安龙脉中轴线龙脊部位的凤栖原上,北邻曲江新区,东、南两边紧靠西安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村西的长安路,村南的航天大道和村东的雁塔路组成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5个村民小组,800户,2059人。原有耕地1800亩,2006年后,大部分土地相继被航天基地征用,现有土地450亩,全部用于出租或村民兴办企业。

主要由张、许、陈、李、姚等姓氏组成,为建村后不同时期由山西、河南及西安郊区的金滹沱、李家村和长安的庞留、岳村等村庄汇集至此。

据有关史料记载,该村建于明初,名为青安里王村,清初又称南里王、北里王二村,还曾以村民姓氏写为李王村。后经广泛调查,建村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且村名来源另有说法。其证据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村北曾先后开掘出两处唐代遗迹,碑石记载上显示分别为唐时的李永府第和齐家花园;村民在建房时曾挖出华表、碑座等物件,由此可推测李永府第和齐家花园均为唐时达官显贵的居所别业;村子曾有一定规模、保存完整的夯土城墙。村北和城门两旁长有精心布局、一定数量的古槐,城墙顶部也有自然生长的古槐多株。从这些古槐粗大程度和空心状况分析,树龄应在千年以上。

元代时,回、汉两个民族常有械斗发生。一次,回民攻入村中,抢掠烧毁几家富户,有80多位村民登上城楼避难,回民又将城楼烧毁,80多人全部遇难。事后,村民在村东修筑公墓,将遇难者遗体安葬。古城墙被毁于1958年搜积肥运动中。古槐也被砍伐,成为本村小学制作课桌凳的材料。20世纪70年代曾开掘出明代安王墓,碑石记载该村为“洪固里乡安王井村”。

该村处于古长安的龙脉线上。唐代类书《艺文类聚》记载:“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云昔有黑龙自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成山,因以为名。”这条“巨龙”的龙脊是由6条高坡组成,今西安雁塔区东三爻村南坡,东连少陵原,西至上塔坡清凉寺。全长3.5公里,宽2公里。

村子周边分布着规模宏大的古代墓群,最有名的当数韦氏墓群、颜氏墓群和明秦藩王十三陵。韦氏墓群是汉、唐长安名宗豪族韦氏家族的墓葬群,自汉丞相韦贤、韦玄成父子徙居韦曲后,历经五代大都居住于此。史志记载及考古发掘证明,其墓葬多在韦曲街道北凤栖塬一带。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掘出北周上柱国韦孝宽和唐韦幾墓志等。

颜氏墓群是名门望族颜氏家族的墓葬群。自颜之推任隋黄门郎后,从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迁至京兆万年(今西安市长安区)定居,本人及后代名人颜师古、颜勤礼、颜杲卿、颜真卿。颜真卿是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开创新风格,对后来影响很大,人称颜体。1970年曾发掘出明安王墓葬群外,还发现有唐、元等时代墓葬和一座流沙墓。村子内外还有玉皇阁、天官寺、舍供塔、药王庙、三官庙等遗迹,均有考证研究价值。

村子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世代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地农作物为主。新中国成立前后,40%的村民户利用自产的小麦面粉,做起制作销售高桩蒸馍的生意,享誉西安。另外,村民中有个从汉中西乡引进骨科治疗的祖传秘方,办起家庭诊所,已延续100多年,远近闻名。村民张应海、张利盈等十余人在本村及韦曲其他地段办起骨病专科诊所。村民张生禄所建北里王骨科医院,已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过去,村民居住的是土瓦房,村委会办公室长期设在破庙内,村内一片脏乱差景象。2004年以来,对全村道路重新进行规划,相继硬化全村45条大街小巷,并完善配套设施。新建两层100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楼。家家户户建起漂亮的多层楼房,新建三座仿古石材门楼。相继架设315千伏安变压器10台;告别传统水井,实现自来水管网全覆盖;建立设备齐全、符合国家标准的村级卫生室;投资120万元,为村办学校新建三层13间框架结构教学楼房,2011年学校被评为长安区标准化小学;在全村各路口安装84个电视监控探头;2007年建起一座三层仿古式骨灰安置堂,实行骨灰免费安置。在经济转型中,发展土方机械加工和房屋出租两大产业,全村拥有各种土方机械170多台套。房屋出租成为每家每户经营项目,平均每户年收入5万元以上,临街的高达几十万元。村中相继出现澜山、弘盛、观山等大型私营宾馆,小规模招待所多达数十家。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为各户统一安装闭路电视,创建灯光球场,组建篮球队、秦腔联谊会、锣鼓队和中老年妇女舞蹈队。2009年至今,村中每年举办一次农民运动会。

投稿、闲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